腕踝针疗法

医疗技术名 针灸学 中医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wàn huái zhēn liáo fǎ

2 英文参考

Carpus and ankle acupuncture

3 概述

腕踝针疗法针刺疗法之一。指针刺腕关节或踝关节上方特定刺激点(腕部、踝部各有六个刺激点)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是60年代在应用电刺激疗法基础上,与传统针刺疗法相结合而逐步创立的一种新疗法。于1976年首见报道。腕踝针疗法具有进针点少、安全无痛、操作简单、治疗范围广等特点,病人容易接受,便于推广和应用。针刺时于选好的刺激点上,沿皮下向上刺入1.4寸左右,不必进行手法操作,亦不须出现针感留针半小时以上,每日或隔日一次,10日为一疗程。主要用于神经疼痛及某些功能性疾患,如头痛牙痛关节痛,腰腿痛月经痛,失眠哮喘,过敏性肠炎神经衰弱皮肤瘙痒等。它把病症表现的部位归纳在身体两侧的6个区域内。区域是沿人体的纵横排列的,以前、后正中线为标线,将身体两侧由前向后划分为6个纵行区,其中1、2、3区在头、颈,躯干和上下肢的阴面,4、5、6区在其阳面。按照分区查明病症所在的区域,即可在腕、踝部位选取相应的进针点。腕部和踝部各有6个点(见图),分刚代表上下6个区。对于横膈线以上部位的病症,选腕部进针点;横隔线以下部位的病症,选踝部进针点。针刺的方法是沿皮下浅刺,针与皮肤呈30°角,其深度一般为1.5寸。针刺方向一般向上,若病变在手足部则向下针刺。针刺时不宜捻针,应避免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痛的感觉,不以“针感”或“得气”为针刺要求。若病人有酸、痛等感觉,或进针后原有症状没有明显改善,应及时调针。

4 适应

适应证有各类痛症、结膜炎鼻炎咽炎气喘肩周炎扭伤遗尿皮肤瘙痒、癔病等。

5 禁忌症

无绝对禁忌证。

6 操作方法

1.采用5cm长的30号毫针

2.患者坐位卧位,针踝部时以卧位较好,放松肌肉

3.首先详问病史,症状为局部时,通过检查尽可能确定部位,如有疼痛,要检查有无压痛点,并观察患者压痛点反应,将症状按区归纳

4.按症状所在区选取同名进针点。有全身性症状瘙痒症荨麻疹)或不能定位症状盗汗失眠癔病精神障碍)时,进针点取两腕。针刺方向病端,通常朝近心端,病若在腕踝以下,朝远心端。

5.找准进针点,局部用75%乙醇消毒针尖刺入皮肤时,针体与皮肤呈30°,刺过皮肤后,将针贴近皮肤顺纵线沿皮下进针,要求表浅、松,不引起酸、麻、胀、重、痛感觉。刺入长度成人约4cm,儿童可稍减。留针30-60min,出针时迅速拔出,用无菌棉球压针眼,以防出血

6.视病情决定治疗次数,一般隔日针1次,急性病可每日针1-2次,需多次治疗时,以10次为1疗程,慢性病可酌情延长。

7 注意事项

1.针刺局部若有较粗血管炎症外伤或针朝远心端刺时,进针点须沿纵线适当移位。

2.针体偏斜或刺入深层,常会影响疗效,可行调针,即将针尖退到皮下后调整针尖方向,再刺入时要注意刺在皮下,勿刺到皮内。

3.进针后,针刺局部应无针感,肢体功能活动正常。

4.如有晕针,处理同体针疗法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