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穴位 | 天溪 | ||
---|---|---|---|
汉语拼音 | Tianxi | ||
罗马拼音 | Tienhsi | ||
美国英译名 | Celestial Stream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SP18 | |
日本 | 18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RP18 | |
富耶氏 | |||
德国 | MP18 | ||
英国 | Sp18 | ||
美国 | Sp18 |
天溪为经穴名(Tiānxī SP18)[1]。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1]。天即天空,此指人体上部,溪即沟溪,穴居胁间,如沟溪,故名天溪[1]。主治胸痛,胸中满痛,胸胁胀痛,胸膜炎,咳嗽,咳逆上气,咳嗽,气喘,哮喘,呃逆,喉鸣有声,支气管炎,肺炎,肋间神经痛,乳痈,乳汁少,乳肿痈溃,乳汁分泌不足,乳腺炎,少乳,乳少等。
5 穴名解
天即天空,此指人体上部,溪即沟溪,穴居胁间,如沟溪,故名天溪[1]。
天,巅也,有至高在上之义。溪,山间流水曰溪。胸腔为人身轻清之界,其象比天。本穴平于乳房外侧陷处,主治妇人乳少、乳痈诸疾,乳汁涌出,犹如天然的溪流,因名天溪。[2]
6 所属部位
胸[3]
9 穴位解剖
天溪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前锯肌、第四肋间结构、胸内筋膜。有胸外侧动、静脉分支,胸腹壁动、静脉,第四肋间动、静脉。分布着第四肋间神经外侧皮支。皮肤由第3、4、5肋间神经的外侧支重叠分布。皮下筋膜内除皮神经外,还有胸腹壁浅静脉。在胸大肌和前锯肌之间有胸外侧动、静脉及胸长神经。第四肋间结构包括肋间内、外肌及其之间的肋间动脉、静脉和肋间神经。在肋角处,肋间动脉进入上二肌之间,并分为上、下支。上支行于肋间静脉和肋间神经之间,三者上为静脉,中为动脉,下为神经并行于肋沟内,下支则行于下位肋骨的上缘。肋间隙的深面为胸内筋膜,与胸膜腔和肺相对应,因此行针不宜太深。
9.1 层次解剖
9.2 穴区神经、血管
11 主治病症
天溪穴主治胸痛,胸中满痛,胸胁胀痛,胸膜炎,咳嗽,咳逆上气,咳嗽,气喘,哮喘,呃逆,喉鸣有声,支气管炎,肺炎,肋间神经痛,乳痈,乳汁少,乳肿痈溃,乳汁分泌不足,乳腺炎,少乳,乳少等。
天溪主治胸肺部等疾患:如胸中满痛、咳逆上气、乳肿痈溃、呃逆、喉鸣有声等[8]。
现代又多用天溪治疗支气管炎、肺炎、肋间神经痛、乳汁分泌不足、乳腺炎等[8]。
其它:乳汁分泌不足,肋间神经痛。
16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9.
- ^ [2]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3]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5.
-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5]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3.
-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5.
- ^ [7]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03-204.
- ^ [8]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