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血黏度

临床血液流变学检查 化验及医学检查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quán xuè nián dù

2 英文参考

whole blood viscosity

3 概述

全血黏度血液流动时,邻近两层平行流体层互相位移时的摩擦而形成的阻力。全血黏度血清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变形性聚集能力血小板白细胞流变特性的综合表现。另外,血黏度还受血液理化性质(如温度、酸碱度、血浆渗透压等)、血管因素等影响。血黏度还与血流灌流量有关,因此全血黏度又有高切变和低切变两种黏度。高切变黏度反映红细胞变形能力变形能力低,血液黏度便高;低切变黏度则反映红细胞聚集能力红细胞相互聚集血液黏度升高。多种疾病仅在低切变时全血黏度升高,这与低切变引起血流缓慢、红细胞易于聚集有关。全血黏度测定可为临床许多疾病,特别为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4 别名

全血粘度

5 全血黏度医学检查

5.1 检查名称

全血黏度

5.2 分类

临床血液流变学检查

5.3 取材

血液

5.4 全血黏度的测定原理

(1)原理部分:

①毛细管黏度计法:毛细管黏度计的理论依据是Poiseuille公式。著名法国科学家Poiseuille研究了水在不同管径的直长硬性管道(L/2R大于或等于200)中流动的规律,发现若流动为层流状态,则管道两端压差、流量和流体黏度之间有如下关系:

(公式1)

式中,Q为流速,R为管道的半径,Ap为管道两端的压差,1为管道长度,η为流体黏度。(公式1)即为Poiseuille定律,由(公式1)可计算出流体黏度

(公式2)

式中K为常数,由(公式2)可见黏度η与△p/Q成正比,由于Ap和Q是已知的,故可利用已知黏度的液体计算出测试温度下的黏度常数K,由此可利用(公式2)测量待测液体的黏度

(公式3)

目前大多数黏度计采用测量一定量的液体流过毛细管所需时间来计算出液体的黏度。设已知黏度为η0,流过时间为t0,待测液体黏度为η,流过时间为t,由(公式1)可得出:若以恒压驱动,因为△p=Ap0,故:

(公式4)

若以自身重力驱动,由于两种液体密度不同,故△p≠Ap0,所以:

(公式5)

然而需要说明的是在毛细管流动中,切变率是管径的函数,管的轴心部分为零,管壁处最大,其壁切变率

(公式6)

由(公式6)可见,不仅与管半径R、压力梯度△p/L有关,而且还与流体的黏度有关。

②旋转式黏度计法:常见的旋转式黏度计是同轴锥板式结构,平板部分为样品杯,它与调速马达相连,当平板以某一转速旋转时,转动的扭矩通过血样传递到锥体;血样越粘,传入的扭矩越大(图1)。锥体受力大小由与其相连的测力传感器检测,利用下式可计算被测液体的黏度η:(公式7)

式中,N为转数(r/min),M为扭矩,K为仪器常数。它是由两个同轴部件的几何参数、角速度及应力检测装置的一些物理参数决定的,一般在仪器出厂时均已标出,用户也可根据黏度计介绍,自己标定K值。目前国内外常见的测量稳流状态下血黏度计有日本E型黏度计,国产NXE-Ⅰ型、NZ-6型黏度计等,它们仅能作血液表观黏度测量。另一类较复杂的流变仪,它们不仅可以测量稳流状态下的血液黏度,而且可作振荡流动状态下血液黏弹性的测量,但价格昂贵。

(2)结构部分:

①毛细管黏度计法:

A.贮液池:一般位于毛细管的顶端,作暂时贮液用,贮液池和毛细管应同处于恒温环境中。

B.驱动压:从理论讲以恒压驱动为好,但最简单和普遍采用的是以液体自身重力来驱动,但在液体下流的过程中驱动压逐渐减小,故引起壁切变率逐渐减小。

②旋转式黏度计法:

A.黏度及有关物理量的单位:根据国际单位制(SI)的规定黏度应以mPa·s(毫帕·秒)为单位。过去常以泊或厘泊为单位,1mPa·s=1cp,黏度与其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归纳下表(表1)。

B.测试条件:

a.切变率:不同的黏度计有不同的量程。根据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的建议,测定血液黏度理想的切变率范围选择在1~200s-1。临床血液黏度测量可在此范围内选择两个以上切变率,其中一个应选择在40s-1以下,最好选择在10s-1以下,高切变率最好选在200s-1左右。

b.测试温度:液体黏度与温度成负相关血液黏度计应该有较好的恒温控制系统,温度波动范围应小于0.5℃,测试温度选择在25℃或37℃均可。

5.5 试剂

抗凝剂的使用对于血液粘度测定亦有影响。目前认为,以肝素或EDTA(乙二胺四乙酸盐)为宜,其抗凝浓度应分别在10~20U/ml血及3.4~4.8mol/L血的范围。值得注意的是EDTA三钾盐与EDTA二钾盐相比,会造成平均细胞容积的降低。肝素有可能造成血小板的微聚集体,会影响细胞滤过能力。所以,对于某些粘度测定与细胞滤过实验共存的检验不太适合。枸橼酸盐或草酸盐作为抗凝剂容易引起细胞皱缩,一般不作为粘度测定时的抗凝剂。只在某些条件加以控制,或与血小板聚集实验共用血样时使用。

5.6 操作方法

(1)毛细管黏度计法:

①由受试者静脉取血,每毫升血液肝素10~20u或乙二胺四乙酸二钾1.5~2.2mg抗凝。

②将试样置于水浴中,恒温5min,混匀后加入贮液池,同时按下测量钮开始计时。

③按②中操作测量生理盐水流过时间。

④按(公式4)或(公式5)计算每个平均切变率下的血流表观黏度

⑤压积是影响黏度的重要因素,为便于分析测量结果,可以微量毛细管法测量血细胞比容

(2)旋转式黏度计法:

①打开仪器预热,使恒温系统达到测试温度。

②将试样在测试温度下恒温5min后,充分混匀加入试样杯。

③按测量键,切变率按由高至低的顺序进行测量。为了避免血球下沉,选择切变率档次不宜过多,每档停留时间不宜太长。

④每个试样测量后应将试样清洗擦干。

5.7 正常值

低切变黏度 男性7.51~10.09mPa·s;

女性5.84~8.05mPa·s;

高切变黏度 男性5.63~6.67mPa·s;

女性4.74~5.86mPa·s。

毛细管法:M(男):4.25(+-)0.41F(女):3.65(+-)0.32

旋转法:(37℃)M(男)F(女)单位230/S:4.53(+-)0.464.22(+-)0.41Pa·s115/S:9.31(+-)1.488.37(+-)1.22mPa·s

5.8 化验结果临床意义

降低:见于某些贫血性疾病(如缺铁性贫血感染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出血性疾病上消化道出血子宫出血出血休克),以及部分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等。

升高:见于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病脑血栓形成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异常免疫球蛋白血症、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恶性肿瘤糖尿病、慢性肝炎、肝硬化高脂血症休克风湿性关节炎、肾功能不全、静脉血栓形成外科手术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休克脱水、严重烧伤肺心病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缺血性脑卒中、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栓塞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纤维蛋白原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5.9 附注

(1)采血与抗凝:采血方式不当可引起黏度测量误差。根据ICSH的建议,压脉带压迫的时间应尽可能缩短,针头插入后,应在压脉带松开5s后开始采血,抽血时用力不宜过猛。

抗凝剂应采用固体抗凝剂,以防止对血液的稀释作用,若采用液体抗凝,应提高抗凝剂的浓度,以减少加入液体量,一般以肝素或乙二胺四乙酸二钾或二钠(EDTA-K:或EDTA-Na2)抗凝,但因钾盐溶解度大,故以钾盐为好。

(2)试样存放时间:采血后应立即进行测试,在室温下存放过长时会引起测量结果偏高,最好于4h内完成测试。若存于4℃冰箱可延长至12h,血标本不宜在0℃以下存放,因为在冰冻条件下红细胞发生破裂。

(3)生命节律的影响:曾有研究指出,人体在1天中血液黏度呈现规律性的变化,有两次高峰,分别在上午11时和下午8时。进食会引起血细胞比容血浆成分的变化,因此采血时间以清晨空腹为宜。

(4)参考值问题:血液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变形血小板白细胞等这些内在因素在一定测量条件下的宏观表现,而这些因素又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因此血液黏度也有一定波动范围。在病理状态下血液流变性发生复杂变化。因此要评价血液黏度是否正常必须要有参考值参考值必须由经过严格检查、健康状况良好的人群获得。但人群中疾病的检出率依赖于人的年龄、医学知识和检测技术的水平,因此参考值具有相对性。另外不同地区的人群生活水平和习惯不同,对血液黏度也有影响,因此没有普遍适用的参考值,即使采用通用的仪器和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也是如此。因此不同地区和实验室应具有自己的参考值

(5)血细胞比容黏度的影响:血液血细胞血浆中的悬浮液,其黏度血浆血细胞性质的影响,为排除血浆黏度血液黏度的影响,引入了相对黏度(ηr)的概念,它是血液黏度(ηb)与血浆黏度(ηp)的比值,即:

(公式8)

红细胞血液中最主要的有形成分,对血液黏度的影响最大,全血黏度血细胞比容的增加呈指数上升,为排除血细胞比容(HCT)变化对血液黏度的影响,引入了还原黏度的概念,它表示红细胞单位压积变化引起的血液黏度的增加,即:

(公式9)

由于在低切变率下血黏度主要受红细胞聚集的影响,高切变率时,血液黏度主要受红细胞变形性的影响。因此,若低切变率下,还原黏度升高,表明红细胞聚集性升高,若高切变率时,还原黏度升高,表明红细胞变形性降低。

5.10 相关疾病

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脑血栓形成血栓形成糖尿病肝硬化高脂血症静脉血栓形成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脱水烧伤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