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霉素类药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lǜ méi sù lèi yào

2 注解

3 概述

酰胺醇类(氯霉素类)抗生素主要有氯霉素甲砜霉素。目前有些国家正在研究其含氟的化合物,以期得到透膜性能强、毒性小、对微生物更有效的药物氯霉素由委内瑞拉链霉菌的培养液中提取而得,现用化学合成法大量生产。本品为左旋体。

4 基本结构

氯霉素的化学结构含有对硝基苯基、丙二醇与二氯乙酰胺三个部分,其抗菌活性主要与丙二醇有关。

5 作用机制

氯霉素抗生素作用细菌核糖核蛋白体的50S亚基,而阻挠蛋白质的合成,属抑菌性广谱抗生素

细菌细胞的70S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主要细胞成分,它包括50S和30S两个亚基。氯霉素通过可逆地与50S亚基结合,阻断转肽酰酶的作用干扰带有氨基酸的胺基酰-tRNA终端与50S亚基结合,从而使新肽链的形成受阻,抑制蛋白质合成。由于氯霉素还可与人体线粒体的70S结合,因而也可抑制人体线粒体的蛋白合成,对人体产生毒性。因为氯霉素对 70S核糖体的结合是可逆的,故被认为是抑菌抗生素,但在高药物浓度时对某些细菌亦可产生杀菌作用,对流感杆菌甚至在较低浓度时即可产生杀菌作用

6 临床应用

由于氯霉素可引起严重的毒副作用,故临床仅用于敏感伤寒菌株引起的伤寒感染流感杆菌感染、重症脆弱拟杆菌感染脑脓肿肺炎链球菌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同时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应用时疗程避免过长,既往有药物引起血液学异常病史的病人应禁用。所有应氯霉素治疗的病人在开始治疗时必须检查白细胞、网织细胞血小板,并每3~4天复查一次,若出现白细胞减少应立即停药。婴幼儿应用氯霉素应十分谨慎,除非无其他药物替代而必须使用时方考虑,有条件时可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甲砜霉素氯霉素是同一类抗生素,仅是氯霉素苯环上的硝基为一甲砜基所取代,其抗菌谱与氯霉素相似甲砜霉素主要从肾脏排泄,尿中活性浓度较氯霉素高,故肾功能不良时需减小剂量。虽然也有血液系统毒性,但均为可逆性变化,不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有的国家认为其疗效优于氯霉素,但中国认为疗效并不优于氯霉素

7 药理性能

为广谱抑菌剂。通过脂溶性可弥散进入细菌细胞内,主要作用细菌70s核糖体的50s亚基,抑制转肽酶,使肽链的增长受阻,抑制了肽链的形成,从而阻止蛋白质的合成。高浓度时或对本品高度敏感细菌也呈杀菌作用

氯霉素一般对革兰氏阴性作用较革兰氏阳性菌强。敏感菌有肠杆菌细菌(如大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克雷伯氏菌、沙门氏菌等)及炭疽杆菌肺炎球菌链球菌、李斯特氏菌、葡萄球菌等。衣原体钩端螺旋体、立克次体也对本品敏感。本品对厌氧菌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杆菌、放线菌及乳酸杆菌、梭杆菌等也有相当作用。但对绿脓杆菌结核杆菌病毒真菌等均无效。

细菌氯霉素有发展缓慢的耐药性,主要产生乙酰转移酶。通过质粒传递而获得。某些细菌的一些菌株(绿脓杆菌变形杆菌、克雷伯菌等)也因改变了细菌胞壁通透性,使氯霉素不能进入菌体而耐药

8 耐药性

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等较为多见,伤寒杆菌葡萄球菌较少见。细菌氯霉素产生耐药性比较慢,可能是通过基因的逐步突变而产生的,但可自动消失。细菌也可以通过R因子的转移而获得耐药性,获得R因子的细菌能产生氯霉素乙酰转移酶使氯霉素灭活

9 药代动力学

本类药给动物内服易于吸收,2小时左右达到高峰血浓度,且在体内分布很广,在内脏中有较高浓度。可透入乳汁及胎儿循环中,还可通过血脑屏障而进入脑脊液中,腹水胸腔积液中也可渗入。

10 禁忌

新生儿可致灰婴综合症,故禁用。精神病人可致严重反应,故禁用。

11 不良反应

(1) 骨髓造血障碍 可有血细胞减少,严重者呈再生障碍性贫血,少数发生溶血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

(2) 神经系统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轻者失眠,多疑,忧郁,重者幻视,躁狂,谵妄共济失调。也可有精神失常。周围神经病变多见于球后视神经听神经,可出现视力听力障碍

(3) 过敏反应 多以药疹剥脱性皮炎药物热表现为主。

(4) 消化系统症状 恶心纳呆呕吐肝脏损害者有黄疸、肝功能异常。

12 注意事项

包括有氯霉素甲砜霉素无味氯霉素等。氯霉素为广谱抗生素,由于其对血液系统毒性较大,故已较少用。外用其滴眼剂防治眼部感染注意:①主要不良反应粒细胞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②久用可致视神经炎共济失调及二重感染等。③有时有消化反应。④新生儿可致灰婴综合症,故禁用。⑤精神病人可致严重反应,故禁用。⑥肌注易致严重反应甲砜霉素抗菌谱与氯霉素相似,且不会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但是肾功能不良时需减小剂量儿童可服用无味氯霉素

13 药物相互作用

配伍注意:本品注射剂,遇强碱性及强酸性溶液,易被破坏失效。

(1)大环内酯类和林可霉素抗生素抗菌作用机理与氯霉素相似,可替代或阻止氯霉素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相结合,故两者同用可发生拮抗而不宜联合应用。

(2)氯霉素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抑菌剂,对青霉素杀菌剂的杀菌效果有干扰作用。应避免两类药物同用。

(3)氯霉素能拮抗维生素B6,使机体对B6的需要量增加,亦能拮抗维生亲B12的造血作用

(4)氯霉素肝脏微粒体药物代谢酶有抑制作用,能影响其他药物药效,如显著延长动物的戊巴比妥钠麻醉时间等。

(5)本品与某些抑制骨髓药物秋水仙碱保泰松青霉胺等同用,可增加毒性

14 相关出处

新编药物

编辑: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