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内分泌代谢病医学中心设置标准

医疗机构管理 国家医学中心 法规文件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guó jiā nèi fēn mì dài xiè bìng yī xué zhōng xīn jí guó jiā nèi fēn mì dài xiè bìng qū yù yī liáo zhōng xīn shè zhì biāo zhǔn

2 基本信息

《国家内分泌代谢病医学中心及国家内分泌代谢病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于2022年6月2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内分泌代谢病医学中心及国家内分泌代谢病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22〕216号)发布。

3 发布通知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内分泌代谢病医学中心及国家内分泌代谢病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的通知

国卫办医函〔2022〕21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0号)、《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实施方案》(国卫办医函〔2019〕45号)及“十四五”时期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的有关工作安排和要求,为进一步推动内分泌代谢病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提升内分泌代谢病医疗服务保障能力,我委组织制定了《国家内分泌代谢病医学中心设置标准》和《国家内分泌代谢病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可从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下载)。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

1.国家内分泌代谢病医学中心设置标准

2.国家内分泌代谢病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2022年6月21日

4 全文

国家内分泌代谢病医学中心设置标准

4.1 一、基本要求

国家内分泌代谢病医学中心应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具有丰富的内分泌代谢病诊治经验,在全国内分泌代谢病领域处于引领地位。诊疗科目齐全,配套医技科室完善,具有能够满足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所需的医疗设施、设备,合理的人才梯队。具有较高的信息管理水平,较强医疗服务辐射能力和影响力。坚持公益性,认真落实医改相关工作要求,承担全国内分泌代谢病临床、教学、科研、预防等方面的技术指导,带动学科整体发展。对口支援及援助其他国家与地区,组织协调内分泌代谢病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内分泌代谢病专业走向国际。

国家内分泌代谢病医学中心应当满足以下基本条件:

(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独立设置内分泌代谢病科。

(二)门诊开展标准化内分泌疾病管理,年专科门诊量满足国家内分泌代谢病医学中心的医教研需求。

(三)近3年内分泌代谢病年均收治患者数≥2000人次,能够开展与内分泌代谢病相关的临床关键技术。

(四)能够开展内分泌代谢病激素基因检测内分泌代谢病临床检测,所涉及的项目通过国家卫生健康委临检中心的室间质量评价

(五)具备能够开展基因组学基因表达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实验动物技术平台和基因细胞治疗平台(包括GMP实验室)的内分泌代谢病基础研究实验室

(六)具备国家药物临床试验证书(GCP证书),近三年主持内分泌代谢病相关的Ⅰ期一Ⅲ期药物临床试验≥10项,其中主持Ⅰ期药物临床试验≥3项。

4.2 二、医疗服务能力

国家内分泌代谢病医学中心应当具备开展内分泌代谢病疑难危重症的诊疗能力,掌握内分泌代谢病所涉及的各项关键技术。具备开展临床研究、将临床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并辐射和引领内分泌代谢病医学发展的能力。具备指导基层构建内分泌代谢病防治网络的能力

4.2.1 (一)临床/医技科室设置。

1.内分泌代谢病科为医院的一级临床科室,具有规范的内分泌代谢病诊疗区域,规模满足功能定位,每周专科门诊不少于5个全天,病房面积不少于2000平方米。

2.专科团队应有包括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和痛风骨质疏松性腺垂体甲状腺肾上腺肥胖代谢综合征营养代谢糖尿病足内分泌代谢罕见病在内的亚专业组划分。

3.能提供内科(呼吸内科专业、消化内科专业、神经内科专业、心血管内科专业、血液内科专业、肾病学专业和免疫学专业)、

外科(普通外科专业、神经外科专业、骨科专业、泌尿外科专业、胸外科专业、心脏血管外科专业和烧伤科专业)、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科、肿瘤科、急诊医学科、麻醉科、医学检验科、重症医学科、病理科和医学影像科等诊疗服务。

4.2.2 (二)专科疑难危重病种。

提供内分泌代谢病疑难危重病种(见附表1)的诊断和治疗服务,近三年,收治病例覆盖清单所列疑难危重症病种≥90%,内分泌代谢病疑难与危重病出院人次≥1000人次。

4.2.3 (三)关键技术开展情况。

具备利用关键技术(见附表2)解决疑难危重症的能力。取得胰腺胰岛移植执业资格。近三年开展技术覆盖清单所列技术80%以上。

4.2.4 (四)诊断服务项目。

能够开展80%以上的内分泌代谢病激素基因检测项目(见附表3),并符合质控要求。

4.2.5 (五)科室临床设备配备要求。

专科应具备以下核心设备:

1.内分泌代谢病评估平台:葡萄糖钳夹设备、突眼检查仪、人体代谢指数采集系统等。

2.内分泌代谢病临床检测:全自动样品前处理系统、全自动生化仪、糖化血红蛋白测定仪、免疫分析仪(包括放射免疫分析仪)、电化学发光分析仪、高通量基因测序仪、串联质谱仪、液质联用高分辨质谱仪、计数器、液闪仪、全自动扫描仪、全自动电泳及转印系统、全自动凝胶成像系统

4.3 三、教学能力

能够承担院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教学能力与硬件设施应当能满足教学需求,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一)教学条件。具有面积≥3000平方米的独立教学区域;教学硬件资源应当包括供学生(员)查阅资料的图书馆、教学专用的多媒体教室、面积≥1000平方米的独立临床技能培训与考核场地,并具备相应的模拟教学设备;收治的病种与数量应当符合院校教育和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医院拥有临床医学内科学内分泌代谢病)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

(二)师资构成。明确脱产带教教师及专职教学管理人员,建立有效的教学薪酬保护制度,能够充分调动带教指导医师从事教学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临床医学内科学内分泌代谢病)博士研究生导师人数大于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人数大于10人;近三年,教学团队成员作为主编编写高等教育规划教材≥1本。

(三)教学培训。具有健全的人才培养管理制度。具备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能力,近三年,年均接收培训对象≥5人;年均组织全国范围的内分泌代谢病适宜技术培训班≥1次且培训人数≥500人次;年均招收内分泌代谢病专科进修人员和访问学者≥50人;年均承担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活动不少于2项。

4.4 四、科研能力

拥有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和科研平台、省部级及以上内分泌

谢病相关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获得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关于内分泌代谢病相关的支持。有组织全国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的经验,具备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的能力。在内分泌代谢病相关的临床研究、科研成果、技术转化、技术辐射及科研影响力方面,在全国发挥引领作用。具有国内一流的科研及转化平台,具备整合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及成果转化的能力,有建设成为国际水平的内分泌代谢病医学中心的基础和条件。

4.4.1 (一)平台建设与科研人才队伍。

1.国家内分泌代谢病医学中心满足以下条件优先:为本专业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或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的承担单位;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内分泌代谢病专业);建设有临床数据库生物样本库

2.学科带头人要求:在内分泌代谢病领域有丰富的临床、科研及教学经验,具有丰富的从事医院及专科管理的能力,政治立场坚定,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内分泌代谢病专业)、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医学类国家一级学协会下设的内分泌代谢病专业二级分会全国主任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担任SCI收录期刊主编或副主编。

3.科室核心人才队伍要求:具有较为丰富的从事内分泌代谢病临床、科研和教学经验,在国内外拥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政治立场坚定,具备以下条件之一: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青年学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医学类国家一级学协会下设的内分泌代谢病专业二级分会常务委员及以上职务。

4.4.2 (二)科研项目。

近三年,作为项目或课题负责人承担以下项目(内分泌代谢病相关):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项目≥1项、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2项。

4.4.3 (三)科研成果。

近三年,作为第一单位(第一作者第一单位且通讯作者单位)在中国科学院期刊分区目录中一区杂志论文数量年均≥5篇;以第一单位获得内分泌代谢病相关省部级及以上奖励年均≥1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年均≥2项;有内分泌代谢病预防、诊断、治疗和适宜新技术并在临床得到应用推广,被国际指南引用的数量≥1项,主持或参编国际、国家级诊疗指南≥10项。(四)临床流行病学和临床试验。

1.成立专病队列协作组,建立多中心组织管理模式,并有长期随访形成的专病队列,采集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信息,获取疾病诊断、治疗和预后的全流程数据。

2.建立项目实施过程与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和标准,保障临床试验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建立专病数据汇聚共享机制,构建专病数据整合平台。

3.临床生物样本库:具备50万人份以上的临床生物样本库,包括血液组织体液细胞生物大分子等,并根据行业标准制定生物样本库的多中心生物样本采集与检测标准操作规范和样本

控制方案,制定和采用统一的组学数据格式或标准,获得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生命组学数据;建立生物样本全息数据库,规范生物样本编码,通过患者唯一标识实现生物样本数据库与临床专病数据库的融合,并实现数据共享。

4.5 五、承担主要公益性任务情况

(一)推动全国内分泌代谢病防治体系的建设,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近三年,作为行业学会、协会等支撑单位,承担全国内分泌代谢病预防和诊治体系建设项目,引领和带动内分泌代谢病专业的持续规范发展。开展内分泌代谢病防治适宜技术研究、实施和推广工作,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建立内分泌代谢病全国协作网络,覆盖全国各级医疗机构≥500家(其中包含地市级及以下医院≥150家),年开展口服糖耐量试验、自我血糖监测等技术服务≥500次。加强对区域内县域医共体的支持力度,组织专家技术下沉,带动县域医共体内分泌代谢病学科能力提升。

(二)建立内分泌代谢病防治体系。培育一支从事内分泌代谢病临床研究的专业技术队伍,在慢性病防治工作当中担任骨干角色,能积极整合现有资源,牵头构建疾病防治网络,建立全国性疾病信息库,进行年度情况分析,预测疾病的危险因素流行和发展趋势。推动疾病管理模式转变,为建立患者社区管理、家庭医疗和自我管理模式提供策略和技术支持。

(三)承担政府公益任务和社会公益项目情况。积极主动组织开展义诊、健康扶贫和对口支援等工作,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进慢病医防协同。

(四)开展内分泌代谢病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工作。通过多种途径开展面向患者公众内分泌代谢病预防、保健、诊疗和营养等科普教育,并开展内分泌代谢病健康教育、健康咨询指导、健康宣教培训等工作。

4.6 六、落实医改相关任务及医院管理情况

(一)专科联盟建设。建立符合内分泌代谢病诊疗特点的分级诊疗体系。牵头组建专科联盟,建立完善的内分泌代谢病疑难疾病会诊、转诊制度;积极开展科研课题及内分泌代谢病临床新技术帮扶协作项目、推广诊疗规范、接收进修培训等合作。

(二)远程医疗。能够提供互联网诊疗服务。具有高水平的远程医疗设备设施及服务能力,开展远程会诊、远程病例讨论、远程影像诊断、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医学教育。远程医疗服务网络覆盖全国各级医疗机构≥500家(其中包含地市级以下医院≥150家);有效配置远程医疗服务专家和管理、技术人员队伍,年远程医疗服务量≥500例次。

(三)信息化建设。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较高,信息化建设符合《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医院信息平台应用功能指引》《医院信息化建设应用技术指引(2017版)》的要求;医院电子病历达到国家卫生健康委电子病历应用功能水平五级要求;信息平台建设达到“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四级要求;智慧服务分级评价达到三级要求;医院核心业务系统达到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三级要求;能为全国内分泌代谢病的临床、科研、教学和管理业务提供信息支撑。

(四)临床路径与指南的制定和管理。牵头制订国家级内分泌代谢病临床路径和防治指南;开展本专科的国家级医疗质量控制工作;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和质量控制内分泌代谢病临床路径病种实施数量≥10种。推动基层内分泌代谢病防治体系与能力建设,牵头制订常见内分泌代谢病基层防治指南或制订国家级内分泌代谢病规范化防治体系与能力建设相关标准。

(五)医院绩效管理。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以章程为统领规范医院内部管理。公立医院应当落实“两个允许”,人员支出占医院业务支出的比重逐年提升。

5 附表1 疑难危重症病种清单

序号

疾病名称

ICD-10编码

1

1型糖尿病伴有酮症酸中毒

E10.100、E10.101

2

1型糖尿病性酮症

E10.100x012、E10.103

3

1型糖尿病肾病Ⅴ期

E10.200x215+N08.3*

4

1型糖尿病性增殖性视网膜

E10.300x031+H36.0*

5

1型糖尿病伴有多个并发症

E10.700、E10.700x033

6

1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

E10.401+G63.2*

7

2型糖尿病伴有酮症酸中毒

E11.100、E11.101

8

2型糖尿病性酮症

E11.103

9

2型糖尿病肾病Ⅴ期

E11.200x215+N08.3*

10

2型糖尿病性增殖性视网膜

E11.300x031+H36.0*

11

2型糖尿病足病

E11.503

12

2型糖尿病性坏疽

E11.505

13

2型糖尿病伴有多个并发症

E11.700、E11.700x033

14

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

E11.401+G63.2*

15

糖尿病伴有酮症酸辛毒

E14.100、E14.100x011

16

糖尿病性酮症

E14.100x012

17

糖尿病肾病V期

E14.200x215+N08.3*

18

糖尿病性增殖性视网膜

E14.300x031+H36.0*

19

糖尿病足

E14.500x050

20

糖尿病伴多个并发症

E14.700x033

21

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交

E14.500x011+I79.2*、

E11.500x061+I79.2*、

E11.501+I79.2*、

E10.500x061+I79.2*、

E10.501+179.2*

22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

E14.400x023+G63.2*、

序号

疾病名称

ICD-10编码

23

成人迟发自身免疫糖尿病

E10.900x002、E10.901

24

脂肪萎缩糖尿病

E13.904

25

甲状腺恶性肿瘤

C73.x00

26

胸骨甲状腺

E04.901

27

甲状腺功能亢进性突眼症

E05.OOOx002+H06.2*、

E05.900x021

28

甲状腺功能障碍性突眼

E05.002+H06.2*

29

甲状腺毒症伴有毒性结节惶甲状

腺肿

E05.2

30

异位甲状腺

E05.3

31

甲状腺危象

E05.5

32

促甲状腺激素不适当分泌综合征

E05.806

33

甲状腺毒性心脏

E05.900x004+I43.8*、

E05.903+I43.8*

34

甲亢性肝损害

E05.900x010+K77.8*

35

先天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伴有弥漫

甲状腺

E03.0

36

先天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不伴有甲

状腺肿

E03.1

37

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

E07.801

38

垂体促甲状腺激素

E05.800x0d11

39

甲状旁腺肿瘤

D44.201

40

甲状旁腺恶性肿瘤

C75.000

41

甲状旁腺良性肿瘤

D35.100

42

异位甲状旁腺良性肿瘤

D35.100x002

43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E20.OOOx003、E20.000x012

44

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

E20.1

45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

E20

46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E21.0

47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E21.100x001

序号

疾病名称

ICD-10编码

48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E21.3

49

肢端肥大症垂体巨人症

E22.0

50

高泌乳素血症

E22.100、E22.100x001

51

抗利尿激素不恰当分泌综合征

E22.2

52

垂体功能减退症

E23.003

53

垂体功能减退症

E23.000x006

54

腺垂体功能减退症

E23.000x007、E23.000Ox008

55

产后垂体功能不全综合征[席恩综

合征]

E23.000Ox004、E23.004

56

促性腺激素性腺功能减退症

E23.000x015、E23.006

57

特发性低促性腺激素性腺功能

退症

E23.000x021

58

嗅觉缺失一性腺功能减退征[卡尔曼

综合征]

E23.000x002、E23.001

59

尿崩症

E23.2

60

淋巴细胞性垂体炎

E23.613

61

垂体阻断综合征

E23.616

62

垂体肿物

E23.701

63

垂体肿瘤

D44.3

64

垂体良性肿瘤

D35.2

65

垂体柄增粗

R90.805

66

垂体依赖性库欣病

E24.0、E24.900x003

67

肾上腺肿物

E27.901、E27.801

68

肾上腺肿瘤

D44.1

69

肾上腺良性肿瘤

D35.0

70

肾上腺恶性肿瘤

C74.900

71

肾上腺皮质恶性肿瘤

C74.000

72

肾上腺髓质恶性肿瘤

C74.100

73

库欣综合征

E24.900x001

74

亚临床库欣综合征

E24.901

序号

疾病名称

ICD-10编码

75

医源性库欣综合征

E24.201

76

异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综合征

E24.300

77

原发性色素性结节肾上腺皮质

E24.800x001

78

结节肾上腺皮质增生

E27.807

79

醛固酮增多症

E26.900、E26.900x001

80

原发性醛固酮过多症

E26.000、E26.001、

E26.000x002

81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E25.004、E25.000

82

17-羟化酶缺陷

E25.000x012

83

21-羟化酶缺乏症

E25.000x013、   E25.000x014、

E25.003

84

11-羟化酶缺陷

E25.000x011

85

11β-羟化酶缺陷症

E25.001

86

17α-羟化酶缺陷症

E25.002

87

肾上腺发育不良

Q89.100x201、E25.000x015

88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E27.100

89

艾迪生病[Addisons病]

E27.100x011、E27.101

90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E27.400x006、E27.407

91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

[Addison-Schilder综合征]

E71.300x011、E71.301

92

冯·希佩尔一林道综合征

Q85.804

93

内分泌胰腺恶性肿瘤

C25.400x001

94

胰岛恶性肿瘤

C25.401

95

腹膜恶性肿瘤

C48.000x001

96

胰岛细胞

D13.701

97

重度肥胖

E66.901

98

妖精貌综合征

E34.800x006

99

普拉德一威利综合征

Q87.106

100

低血糖症

E16.200、E16.200x001

101

糖原贮积病

E74.0

序号

疾病名称

ICD-10编码

102

痛风

M10

103

低磷血症

E83.304

104

低镁血症

E83.401、E83.400x001

105

高钙血症

E83.501、E83.502

106

低钙血症

E83.503、E83、500x001、

E83.500x006+

107

高钠血症

E87.001

108

低钠血症

E87.102

109

低钾血症

E87.600、E87.600x002

110

低钾型周期性麻痹

G72.301

111

巴特综合征[Bartter综合征]

E26.800x011、E26.802

112

Gitelman综合征

E26.800x012、E26.803

113

多发性骨纤维发育不良伴性早熟

合征[Albright综合征]

Q78.100x002

114

低磷性骨软化症

E83.307+M90.8*

115

睾丸缺如和不发育

oss.0

116

雄激素敏感综合征

E34.5

117

特纳综合征

Q96.000、Q96.900

118

克兰费尔特综合征

Q98.000、Q98.100、Q98.200、

Q98.400

119

睾丸功能减退症

FJ29.100

120

5α-还原酶缺陷症

E29.105、E29.100x001

121

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综合征

E31.002

122

多发性内分泌腺

E31.901

123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

D44.800x002、D44.802

6 附表2 内分泌代谢病专业临床技术清单

序号

临床技术名称

1

口服糖耐量试验

2

静脉糖耐量试验

3

生长激素高糖抑制试验

4

地塞米松抑制试验(1mg,2mg,8mg)

5

随机醛固酮血浆肾素活性比值(ARR)

b

6

体位试验(卧位立位+坐位随机

7

生理盐水试验

8

卡托普利试验

9

快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兴奋试验(原醛版)

10

快速ACTH兴奋试验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版)

11

快速ACTH兴奋试验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版)

12

长程ACTH兴奋试验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版)

13

高钙抑制试验

14

胃复安试验

15

胰岛素耐量试验(ITT)试验(低血糖试验)

16

禁饮-加压素试验

序号

临床技术名称

17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兴奋试验

18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兴奋试验

19

饥饿试验

20

生长抑素抑制试验(生长激素瘤版)

21

生长抑素抑制试验(促甲状腺激素瘤版)

22

双侧岩下窦静脉采血

23

双侧肾上腺静脉采血

24

选择性动脉刺激静脉采血

25

葡萄糖钳夹试验

26

持续葡萄糖监测

27

精氨酸刺激试验

28

内脏脂肪检查

29

眼底照片筛查

30

动脉硬化检测

31

神经传导检查

32

固醇激素质谱检测

33

MNs质谱检测

36

嗜铬细胞瘤分子标志物转移诊断预测技术

7 附表3 内分泌代谢病临床检测实验室激素基因检测项目

序号

激素检测项目名称

44

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

45

甲氧基肾上腺素

46

25-羟基维生素D

47

孕烯醇酮

48

脱氧皮质酮

49

醛固酮

50

11-脱氧皮质醇

51

皮质素

52

17-羟孕烯醇酮

53

雌酮

54

雌三醇

55

皮质酮

56

地塞米松

57

米托坦

58

血甲氧酪胺

59

琥珀

60

血草乙酸

61

柠檬

62

延胡索

63

血α一酮戊二酸

64

褪黑素

65

18-羟皮质酮

66

18-羟皮质醇

序号

激素检测项目名称

67

丙酮

68

Beta-羟丁酸

69

乙酰乙酸

70

骨钙素

71

1型原胶原N-端前肽

72

Beta-胶原特殊序列

73

基因糖尿病panel基因检测技术

74

甲状腺结节panel基因检测技术

75

MEN1基因检测技术

76

RET基因检测技术

77

THRB基因检测技术

78

HSD1783基因检测技术

79

AR基因检测技术

80

SRD5A2基因检测技术

81

DAX1基因检测技术

82

SDHB基因检测技术

83

VHL基因检测技术

84

ARMC5基因检测技术

85

PRKARIA/PDE11A/PDE8B基因检测技术

86

CAH panel基因检测技术

87

EndoT panel基墨检测技术

88

低钾panel基因检测技术

89

甲减panel基因检测技术

编辑:sun、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