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饮泻为病证名[1]。又称溢饮滑泄[1]。《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渴而饮,饮而泻,泻而复渴,渴而复饮,饮而复泻,饮泻也。”《张氏医通·大小府门》:“水渍入胃,名为溢饮滑泄。渴能饮水,水下复泄,泄而大渴。茯苓甘草汤、五苓散,并灸大椎三五壮立已,乃督脉之病也。”滑泄又称滑泻,多为久泻久虚下脱,以致泄泻不能自制[2]。见《华氏中藏经·论脾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滑泄,其泄不禁,泄久不止,大孔(肛门)如竹筒,日夜无度。”常兼见饮食减少,手足厥冷或肿胀,形寒气短,消瘦,或发虚热等症[2]。多因泄久气陷下脱所致[2]。
4 关于泄泻
泄泻(diarrhea[3][4])为病名[5]。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简称泄(《黄帝内经》)或泻[5],又称下利(汉唐时期)[6]。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而言[6]。前贤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6]。泄泻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6]。
针灸对泄泻的疗效一般来说,急性易治,慢性较难,但都有较好的疗效[7]。若泄泻频繁有严重脱水现象或由恶性病变所引起的腹泻,则当采取综合疗法[7]。
现代医学所称的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肠结核、肠功能紊乱、结肠过敏等消化系统病变所引起的腹泻,多属泄泻范畴[8]。
详见泄泻条。
5 参考资料
-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08.
-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72.
-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15.
- ^ [6]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51-155.
- ^ [7]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4-67.
- ^ [8]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