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陵

经穴别名 腧穴学 中医学 针灸学

目录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yáng líng

2 英文参考

Xīyángguān GB33[中国针灸学词典]

Yánglíngquán GB34[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阳陵:1.经穴别名;2.阳陵泉之简称。

4 经穴别名·阳陵

阳陵经穴别名,即膝阳关[1][2]。出《针灸大全》。

穴位膝阳关
汉语拼音Xiyangguan
罗马拼音Hsiyangkuan
美国英译名Knee Yang Pass
各国代号中国GB33
日本33
法国莫兰特氏VB33
富耶氏
德国G33
英国G33
美国GB33

膝阳关经穴名(Xīyángguān GB33)[3][4]。出《针灸甲乙经》。原名阳关[4]。《备急千金要方》名关阳[4]。《针灸大全》名足阳关[4]。近称膝阳关[4]。别名寒府阳陵关陵,属足少阳胆经[4][4]。膝即膝部,阳为阴之对,指外侧,关即机关,指膝关节,此穴在膝关节外侧,故名膝阳关[4]膝阳关主治膝、腿等疾患:如膝胫疼痛,屈伸不利,风寒湿痹肌肤不仁鹤膝风脚气膝腘肿痛挛急小腿麻木半身不遂,膝髌肿痛挛急,现代又用膝阳关治疗下肢瘫痪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膝肿痛,膝关节炎,股外侧皮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等。

4.1 膝阳关穴的别名

寒府(《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张介宾注),足阳关(《针灸大全》),关阳(《备急千金要方》),关陵(《备急千金要方》),阳陵(《针灸大全》)。

4.2 出处

针灸甲乙经》:阳关,在阳陵泉上三寸,犊鼻外陷者中。

4.3 穴名

膝即膝部,阳为阴之对,指外侧,关即机关,指膝关节,此穴在膝关节外侧,故名膝阳关[4]

阳,指人体的外侧。关,关键之处。此穴在股骨外上髁后方,当膝关节外侧,下肢之阳侧,故名膝阳关。称“膝”者,是区别于腰阳关而言。[5]

4.4 所属部位

膝关[6]

4.5 膝阳关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膝阳关膝外侧,当阳陵泉上3寸,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处[7]

膝阳关位于膝部,股骨外上髁后上缘,股二头肌腱与髂胫束之间的凹陷中。正坐屈膝取穴[7]

膝阳关位于膝外侧,阳陵泉穴上3寸,股骨外上髁之边缘处[7]

另说在阳陵泉穴上5寸(《千金翼方》)、2寸(《针灸资生经》);“在膝眼旁一寸”(《针灸集成》)[7]

膝阳关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膝阳关穴在膝关节的位置

膝阳关的位置

膝阳关穴在膝关节的位置

膝阳关的位置

膝阳关穴在膝关节的位置(肌肉

膝阳关的位置

膝阳关穴在膝关节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4.6 膝阳关穴的取法

膝阳关位于膝部,股骨外上髁后上缘,股二头肌腱与髂胫束之间的凹陷中。正坐屈膝取穴[7]

正坐屈膝或仰卧位阳陵泉直上,股骨外上髁的上方凹陷处取穴

侧卧位,在阳陵泉直上3寸,股骨外上髁的上方凹陷中取穴[8]

4.7 膝阳关穴位解剖

膝阳关下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髂胫束、股外侧肌、股中间肌。有膝上外侧动、静脉分布有股外侧皮神经末支。皮肤由股外侧皮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有膝上外侧动、静脉

4.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髂胫束后缘→腓肠肌外侧头前方[8]

皮肤→皮下组织→股二头肌→腓肠肌外侧头[9]

4.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股外侧皮神经和股后皮神经分布;深层有坐骨神经肌支和膝上外侧动脉分布[9]

布有股外侧皮神经末支和膝上外侧动、静脉[9]

4.8 膝阳关穴的功效与作用

膝阳关疏风散寒、舒筋活血的作用[9]

膝阳关具有疏利关节祛风化湿的功效。

膝阳关是治疗膝部肿痛的常用穴,有舒筋利节、温经散寒之功,治风痹膝痛不可屈伸,取此以通关节也[9]

4.9 膝阳关穴主治病

膝阳关主治膝、腿等疾患:如膝胫疼痛,屈伸不利,风寒湿痹肌肤不仁鹤膝风脚气膝腘肿痛挛急小腿麻木半身不遂,膝髌肿痛挛急,现代又用膝阳关治疗下肢瘫痪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膝肿痛,膝关节炎,股外侧皮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等。

膝阳关主治膝、腿等疾患:如膝胫疼痛、屈伸不利、风寒湿痹肌肤不仁鹤膝风脚气[9]

膝阳关穴主治膝腘肿痛挛急小腿麻木[9]

膝阳关穴主治经脉病:半身不遂,膝髌肿痛挛急小腿麻木鹤膝风脚气

现代又多用膝阳关治疗下肢瘫痪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9]

膝阳关主治膝肿痛,腘筋挛急、小腿麻木膝关节炎,下肢瘫痪[9]

1.运动系统疾病:膝关节炎,下肢瘫痪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脚气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股外侧皮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直刺0.5~1寸[9]

直刺0.8~1寸[9]

直刺1~1.5寸[9][9],局部有胀重感[9]

4.10.2 灸法

可灸[9][9]

艾条灸5~10分钟[9]

艾炷灸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4.11 膝阳关穴的配伍

膝阳关膝眼阳陵泉,有利关节,通筋脉作用,主治膝关节炎。

膝阳关内膝眼犊鼻阳陵泉足三里梁丘,治膝关节肿痛[9]

膝阳关委中承山,有舒筋活络作用,主治腘筋挛急。

膝阳关委中承筋承山昆仑,治腘筋挛[9]

4.12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膝外廉痛,不可屈伸,胫痹不仁膝阳关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梁丘曲泉阳关筋挛,膝不得屈伸,不可以行。

备急千金要方》:阳关环跳承筋,主胫痹不仁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膝外痛不可屈伸,风痹不仁

类经图翼》:主治风痹不仁,股膝冷痛,不可屈伸。

4.13 膝阳关穴研究进展

4.13.1 治疗肱骨外上髁炎

患者坐位卧位,令其膝关节屈曲。取膝阳关,局部常规消毒后,用1.5寸长毫针迅速针人皮下,由浅入深直刺约1寸。得气后,拇指向前,示指向后大幅度捻针3~5次,继而施行紧按慢提手法,待患者针刺部位上下出现热感后,留针30 min。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治疗时单侧肘痛,取刺同侧穴;双侧肘痛,取刺双侧穴。在留针期间,让患者患肢适当地配合上举,用力握拳,旋转前臂,屈伸肘关节及揉按痛点,以助提高和观察疗效。共治疗120例,显效90例,有效2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2.5%。[9]

5 阳陵泉之简称·阳陵

阳陵经穴别名,是阳陵泉的简称[9][9]。见《标幽赋》。

穴位阳陵泉
汉语拼音Yanglingquan
罗马拼音Yanglingchuan
美国英译名Spring in the Sunny Hill
各国代号中国GB34
日本34
法国莫兰特氏VB34
富耶氏VB34
德国G34
英国G34
美国GB34

阳陵泉经穴名(Yánglíngquán GB34)[10][10]。出《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属足少阳胆经[10][10]阳陵泉足少阳胆经合穴,胆的下合穴八会穴筋会五行属土[10][10][10]。阳为阴之对,外为阳,陵即丘陵,泉即水泉膝外侧腓骨小头隆起如陵,穴在其下陷中,犹如水泉,故名阳陵泉[10]阳陵泉主治胆、肝、下肢等疾患:如胸胁支满胁肋疼痛呕吐胆汁寒热往来头痛腰痛半身不遂,膝股疼痛,下肢麻木,脚胫酸痛筋挛,筋软,筋痛虚劳失精小便不禁遗尿颜面浮肿小儿惊风胁痛口苦呕吐,下肢痿痹,脚气黄疸肩痛,膝髌肿痛,现代又用阳陵泉治疗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高血压肋间神经痛,舞蹈病,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下肢疼痛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胁肋痛便秘,膝肿痛,肝炎,膝关节炎,下肢瘫痪踝扭伤落枕,腰扭伤,臀部肌肉注射后疼痛,胆结石,胆绞痛习惯便秘等。

5.1 阳陵泉穴的别名

阳之陵泉(《黄帝内经灵枢·本输》),阳陵(《神应经》)。

5.2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胆出于窍阴……入于阳之陵泉阳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也,为合,伸而得之。

5.3 穴名

阳为阴之对,外为阳,陵即丘陵,泉即水泉膝外侧腓骨小头隆起如陵,穴在其下陷中,犹如水泉,故名阳陵泉[10]

阳,阴、阳之阳。陵,大阜也。泉,指水流自地而出。阳陵,指人体外侧局部之隆起处,经气深聚为泉。此穴在膝下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为脉之所出,因喻犹阳侧陵下之深泉也。内与阴之陵泉遥相对应,故名阳陵泉[10]

5.4 特异性

阳陵泉足少阳胆经五输穴合穴,胆的下合穴八会穴筋会五行属土[10][10][10]

5.5 所属部位

小腿[10]

5.6 阳陵泉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10]

位于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屈膝取穴[10]

位于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10]

阳陵泉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阳陵泉穴在小腿部的位置

阳陵泉的位置

阳陵泉穴在小腿部的位置[10]

阳陵泉的位置

阳陵泉穴在小腿部的位置

阳陵泉的位置

阳陵泉穴在小腿部的位置(肌肉

阳陵泉的位置

阳陵泉穴在小腿部的位置(骨骼

5.7 阳陵泉穴的取法

正坐屈膝垂足位,在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取穴

阳陵泉位于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10]。屈膝取穴[10]

侧卧或仰卧位,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取穴[11]

5.8 阳陵泉穴位解剖

阳陵泉下皮肤、皮下组织小腿筋膜、腓骨长肌、腓骨短肌。有膝下外侧动、静脉。当腓总神经分为腓浅及腓深神经处。皮肤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腓总神经在窝上角坐骨神经分离以后,沿着窝外侧壁到腓骨小头的后下方穿腓骨长肌,分为腓浅、深神经。腓浅神经的肌支支配腓骨长、短肌。

5.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腓骨长肌→趾长伸肌[11]

皮肤→皮下组织→腓骨长肌→趾长伸肌[12]

5.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腓浅、深神经和胫前动脉膝下外侧动脉分布[12]

当腓总神经分为腓浅及腓深神经处,并有膝下外侧动、静脉通过[12]

5.9 阳陵泉穴的功效与作用

阳陵泉穴具有舒肝利胆,强健腰膝的功效。

阳陵泉疏肝利胆舒筋活络作用[12]

阳陵泉具有疏肝利胆和解少阳清热利湿祛风散邪、舒筋活络、缓急止痛之功[13]

阳陵泉是胆府的下合穴,“合治内腑”,故可疏调肝胆、降逆止呕,治疗肝胆病[13]

经脉循行于下肢,经筋“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且阳陵泉八会穴之“筋会”,故可强筋骨、通经络,治疗经脉[13]

少阳为风木之经,肝胆火盛,热极生风,可发小儿惊风阳陵泉清泄少阳平肝熄风而治之[13]

阳陵泉胆经合穴,又是八会穴筋会。有清泄肝胆、舒筋利节之功。《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膝者,筋之府。”故后人以本穴为治筋病之会穴,凡治筋病,先取本穴,后取他穴。[13]

5.10 阳陵泉穴主治病

阳陵泉主治胆、肝、下肢等疾患:如胸胁支满胁肋疼痛呕吐胆汁寒热往来头痛腰痛半身不遂,膝股疼痛,下肢麻木,脚胫酸痛筋挛,筋软,筋痛虚劳失精小便不禁遗尿颜面浮肿小儿惊风胁痛口苦呕吐,下肢痿痹,脚气黄疸肩痛,膝髌肿痛,现代又用阳陵泉治疗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高血压肋间神经痛,舞蹈病,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下肢疼痛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胁肋痛便秘,膝肿痛,肝炎,膝关节炎,下肢瘫痪踝扭伤落枕,腰扭伤,臀部肌肉注射后疼痛,胆结石,胆绞痛习惯便秘等。

阳陵泉主治胆、肝、下肢等疾患:如胸胁支满胁肋疼痛呕吐胆汁寒热往来头痛腰痛半身不遂、膝股疼痛、下肢麻木、脚胫酸痛筋挛、筋软、筋痛虚劳失精小便不禁遗尿颜面浮肿小儿惊风[13]

阳陵泉穴主治胁痛口苦呕吐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脚气黄疸小儿惊风[13]

阳陵泉穴主治黄疸口苦呕吐胁肋疼痛肩痛,下肢痿痹,膝髌肿痛,脚气小儿惊风[13]

现代又多用阳陵泉治疗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高血压肋间神经痛、舞蹈病、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下肢疼痛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13]

现代常用于治疗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下肢瘫痪踝扭伤肩周炎落枕肋间神经痛、腰扭伤、臀部肌内注射后疼痛高血压、肝炎、胆石症胆绞痛胆道蛔虫病习惯便秘[13]

阳陵泉主治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便秘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膝肿痛;以及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炎等[13]

1.运动系统疾病:膝关节炎及周围软组织疾病,下肢瘫痪踝扭伤肩周炎落枕,腰扭伤,臀部肌肉注射后疼痛

2.消化系统疾病:肝炎,胆结石,胆绞痛胆道蛔虫症习惯便秘

3.其它:高血压病肋间神经痛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直刺1~1.5寸[13][13][13][13],局部酸胀感明显[13],或向下肢远端放散[13]

5.11.2 灸法

可灸[13][13][13]

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13]

艾炷灸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5.12 阳陵泉穴的配伍

阳陵泉环跳风市委中悬钟,有活血通络,疏调经脉的作用, 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

阳陵泉环跳风市委中悬钟昆仑,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13]

阳陵泉阴陵泉中脘,有和胃理气止痛的作用,主治胁肋痛

阳陵泉日月期门外关足临泣太冲,治胁肋痛[13]

阳陵泉人中中冲太冲,有祛风镇静解痉作用,主治小儿惊风

阳陵泉水沟印堂中冲太冲,治小儿惊风[13]

5.13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憺憺,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

针灸甲乙经》:胆胀者,胁下痛胀,口苦,好太息阳陵泉主之。胁下支满呕吐逆,阳陵泉主之。髀痛引膝,股外廉痛,不仁筋急阳陵泉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膝伸不得屈,冷痹不仁偏风半身不遂,脚冷无血色。

针灸大成》:主膝伸不得屈,髀枢膝骨冷痹脚气,膝股内外不仁偏风半身不遂,脚冷无血色,苦嗌中介然,头面肿,足筋挛

类经图翼》:主治偏风半身不遂,足膝冷痹不仁,无血色,脚气筋挛

玉龙歌》:膝盖红肿鹤膝风阳陵二穴亦堪攻。

席弘赋》:最是阳陵泉一穴,膝间疼痛用针烧。

5.14 阳陵泉穴研究进展

5.14.1 治疗腰痛

取双侧阳陵泉,以2寸毫针直刺1~1.5寸,行强刺激手法,每穴左右捻转20余次,同时提插20余次,留针30 min后起针。取双侧大杼,以1.5寸毫针斜刺0.8寸,行强刺激手法,每穴左右捻转20余次,同时提插20余次,留针30 min后起针。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共治疗72例,治愈36例,好转2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8.9%。[13]

5.14.2 治疗中风肩痛

患者坐位,取患侧阳陵泉,局部皮肤常规消毒,1.5寸毫针垂直进针,行平补平泻法,待患者获强烈酸胀针感留针留针期间,帮助患者进行前举、后伸、旋前、旋后、外展、内收、上举运动。留针运动疗法时间为30 min,每日1次,每周治疗5次,4周为一疗程。同时行中风头皮针治疗。共治疗30例,均取得满意疗效。[13]

5.14.3 治疗胆绞痛

患者仰卧,双膝微屈,使腹部及下肢肌肉放松,取阳陵泉,用手轻揉。常规消毒后,将2寸毫针向腘窝方向刺入1.5寸,针刺手法均采用捻转泻法。得气留针30 min,每隔3 min行针一次。留针期间随时了解患者腹痛情况,并检查腹部体征改变。共治疗79例,显效67例,有效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3.7%。[13]

5.14.4 治疗胆囊炎、结石症

据报道针刺阳陵泉可使胆囊收缩。胆总管的规律性收缩,排出胆道造影剂,进入十二指肠。还能促进胆汁分泌,对奥狄括约肌有明显的解痉作用。对慢性胆囊炎、结石症有治疗效应

5.14.4.1 增加胆囊的运动和排空能力

针刺阳陵泉穴能增加胆囊的运动和排空能力起针后10分钟更为显著,泻法明显[13]

针刺正常人阳陵泉,在胆囊造影中可见大多数人的胆囊明显缩小,排空加快,在起针后10分钟时表现更为明显[13]

5.14.4.2 使胆总管规律性收缩,缓解奥狄氏括约肌痉挛

针刺阳陵泉穴可使胆总管规律性收缩,蠕动增加,缓解奥狄氏括约肌痉挛,胆汁流出量有明显增加[13]

当皮下注射吗啡引起胆道括约肌痉挛时,针刺巨阙不容阳陵泉足三里穴组,有明显的解痉作用[13]

临床研究证明,针刺阳陵泉穴可使胆囊收缩,胆总管规律性收缩,排出胆道造影剂而进入十二指肠,并可促进胆汁分泌,对Odd's括约肌有明显的解痉作用和良好的镇痛作用[13]

5.14.5 治疗外踝关节扭伤

急性期采用加压包扎与冰敷治疗,扭伤24 h内在疼痛处用棉花垫压迫,绷带加压包扎,然后再用冰袋在绷带外做间歇性冰敷。同时针刺患侧阳陵泉,行泻法,使患者有酸、麻、胀、重感并向下肢扩散扭伤24 h以后做电磁疗,取悬钟丘墟解溪昆仑申脉侠溪患者坐位卧位,将磁环放置在患部腧穴,采用电针治疗仪,用透明胶布将电极固定在磁环上,采用连续波刺激强度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日1次,每次30 min,5次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同时温针灸阳陵泉(二炷后出针),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共治疗46例,临床治愈31例,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1.3%。[13]

5.14.6 治疗落枕

患者坐位,先查找颈背部压痛点,确定痛点后取患者对侧阳陵泉行针刺,边行针边嘱其做颈部旋转、屈伸运动,如此反复1~2 min后,再询问其大幅度活动后的疼痛部位,最后在新的疼痛部位(多数时候与第1次疼痛部位相同)施行㨰法、弹拨或四指推法5~10 min后即可。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共治疗63例,治疗1个疗程后痊愈53例,好转10例,总有效率为100%。[13]

5.14.7 脑梗死大鼠脑干脊髓组织γ-氨基丁酸B型(GABAB)受体的影响

电针治疗组在造模成功3d后给予电针治疗。在距“足三里”上外侧5 mm处取“阳陵泉”,常规针刺,连接刺激电极,一极连接刺入“阳陵泉毫针针柄,一极连接刺入鼠尾毫针针柄,选用频率为100 Hz、波宽0.3 ms的连续波刺激,调整输出电流,以被刺激动物患侧下肢出现有节律的收缩、颤动为度。每日1次,每次30 min。治疗6d后检测大鼠脊髓颈膨大及脑干组织GABAB受体mRNA及其蛋白表达。结果:电针治疗组大鼠脊髓颈膨大及脑干组织GABAB受体mRNA的表达增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电针治疗GABAB受体蛋白表达增高,其阳性细胞表达面积、积分光密度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通过调节GABAB受体的表达,提高GABAB受体介导的突触前、突触后抑制,这可能是电针治疗脑梗死偏瘫肢体痉挛的内在机制之一。[13]

5.14.8 对去卵巢大鼠骨折模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为模型组,C组为针刺组,D组为尼尔雌醇组。除A组为假手术外,其余各组大鼠行“去卵巢手术”,以建立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术后3个月,四组动物均于左侧股骨中段建立闭合骨折模型,然后各组分别按既定方案进行治疗处置:A组及B组每周每只大鼠灌服生理盐水3 mL;C组针刺左后肢的“环跳”、“足三里”、“阳陵泉”、“委中”,每日1次;D组每只大鼠按每100 g体重0.6 mL给予尼尔雌醇溶液灌胃(尼尔雌醇溶液浓度为0.2 mg/mL),每周1次。分别于骨折造模术后第7、14、21和28日处死取材,进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酪氨酸蛋白激酶B(TrKB)免疫组化染色检测。骨痂HE染色光镜观察结果显示,A组、C组和D组的骨折愈合进程快于B组;各组骨痂均有BDNF、TrKB表达,时间主要在骨折后第7日和第14日,表达水平由高到低依次是A组、C组、D组、B组。结论:骨质疏松骨折的骨痂中BDNF、TrKB的表达减少,而针刺治疗能增加其表达,加快骨折愈合进程。[13]

5.14.9 对膝骨关节炎家兔关节液中自由基的影响

将40只新西兰大白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模型对照组(B组)、手法治疗组(C组)、电针治疗组(D组)。左膝关节伸直位,用石膏固定7周,制成骨关节炎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C组给予推拿按摩功能训练;D组取左后肢“阳陵泉”、“血海”、“足三里”和“梁丘”进行电针治疗,电压6V,疏密波型,频率1.6~2 Hz,输出强度1~2 mA,每日1次,每次留针25 min,连续治疗21 d。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手法治疗组均可以显著降低关节液中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的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P<0.05)。结论:电针手法治疗提高了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抑制氧自由基对软骨细胞的破坏,从而起到防治膝骨关节炎作用[13]

5.14.10 对炎性痛大鼠脊髓P物质和谷氨酸的影响

采用完全弗氏佐剂关节炎大鼠模型,将36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弗氏佐剂致炎组和电针组。电针处理在实验的第4日和第7日,电针(2/100 Hz)“阳陵泉”和“足三里”。观察患侧脊髓背角P物质(SP)表达的变化趋势和大鼠脊髓谷氨酸(Glu)含量。结果:与致炎组相比,正常组、电针组Glu含量和患侧背角SP的表达均减少(P<0.01)。结论:电针的镇痛作用部分是通过抑制谷氨酸含量和P物质的释放实现的。[13]

5.14.11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模型大鼠黑质多巴胺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将6-羟基多巴胺注入中脑右侧黑质制备单侧黑质损毁的PD模型大鼠,针刺“百会”、“风府”和双侧“阳陵泉”,观察针刺前后PD模型大鼠阿扑吗啡诱导的行为学及黑质多巴胺神经元凋亡的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针刺后PD模型大鼠行为学明显改善(P<0.01),同时针刺组大鼠黑质多巴胺神经元凋亡数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 <0.001)。结论:针刺可明显改善PD模型大鼠的行为学,并且可以明显减轻PD模型大鼠中脑黑质多巴胺神经元的凋亡。[13]

5.14.12 胃液分泌生理活动的影响

电针家兔“阳陵泉”,观察其胃液流量的变化。结果针刺后10 min与针刺前10 min相比,胃液流量增加(P<0.05)。实验表明,电针家兔的“阳陵泉”,可使胃液流量增加,并有一定的针刺后效应,对其胃液分泌的影响还能够持续一段时间,但胃液流量有随实验时间延长而减少的趋势,刺激双侧穴的效应刺激单侧穴的效应要明显一些,提示电针阳陵泉可以调整胃液分泌量。[13]

低频电针阳陵泉足三里穴,能够促进胃液分泌[13]

5.14.13 对家兔胃胆运动及脑肠肽的影响

静脉滴注阿托品后,胃电慢波、Oddi括约肌肌电慢波高活动相振幅及快波振幅明显下降,慢波活动相振幅、慢波频率及快波峰簇数无明显变化;而静脉滴注生理盐水,家兔胃电、Oddi括约肌肌电慢波高活动相振幅及快波振幅明显增加,其他肌电指标无变化。静脉滴注阿托品同时电针足三里”、“阳陵泉”,家兔胃电、Oddi括约肌肌电慢波高活动相振幅及快波振幅明显增加,而电针承筋”无此作用,且电针足三里”对胃电、“阳陵泉”对Oddi括约肌肌电兴奋作用明显。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表明,电针腧穴可提高血浆及胃窦平滑肌、Oddi括约肌组织中外周胃动素(MTL)、胆囊收缩素(CCK)的含量,电针足三里”对血浆、胃窦平滑肌中 MTL含量及血浆中CCK含量升高最明显,而电针阳陵泉”使Oddi括约肌MTL及胃窦平滑肌、 Oddi括约肌CCK含量明显升高,作用最强。结论:电针足三里”和“阳陵泉”可促进胃和Oddi括约肌运动,其机制之一可能为针刺影响MTL、CCK的释放,进而调整消化道运动,这种经穴对相应脏腑的调整作用具有相对特异性[13]

5.14.14 治疗肝脾脏疼痛

针刺阳陵泉阴陵泉,治疗肝脾脏疼痛疗效较好,用强刺激手法得气留针10~20分钟,捻转出针

5.14.15 治疗落枕

针刺阳陵泉,治疗落枕95例,效果很好。

5.14.16 治疗肩关节周围炎

有报道针刺阳陵泉,治疗肩关节周围炎36例,效果良好。

5.14.17 调整脑血流

针刺阳陵泉穴对脑血流量有一定影响,可使脑血流量增加,脑血管阻力降低[13]。对急性缺性中风患者,通过针刺治疗取得良好疗效。实验研究,针刺右侧阳陵泉曲池穴可影响到脑的血流动力学,使脑血流量增加,脑血管阻力降低,出针后脑血管阻力降低却不明显。而针刺对正常猫的脑血液动力学影响不大。

5.14.18 降低正常血管和炎灶部位血管透性

现代研究报道,针刺家兔和大白足三里阳陵泉,可使正常血管和炎灶部位血管透性降低,加强炎灶屏障作用,阻止炎性渗出,有抗损伤和抗坏死作用[13]

6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31.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89.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35.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51.
  5. ^ [5]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6. ^ [6]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8.
  7. ^ [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8. ^ [8]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23.
  9. ^ [9]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4.
  10. ^ [10]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33.
  11. ^ [11]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23-326.
  12. ^ [12]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4-115.
  13. ^ [13]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23-326.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