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蹻穴

经穴别名 腧穴学 经穴分类名 特定穴 针灸学 中医学 经络学 交会穴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yáng qiāo xué

2 英文参考

Shēnmài BL62[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阳蹻穴:1.阳蹻脉交会穴;2.申脉穴;3.跗阳

5 申脉穴·阳蹻穴

阳蹻穴经穴别名[2]。指申脉[2]。见《针经指南》。《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阴阳蹻四穴。”王冰注:“……阳蹻穴是谓申脉。”

针经指南》载:“申脉通阳蹻”,为八脉八穴之一。

穴位申脉
汉语拼音Shenmai
罗马拼音Shenmai
美国英译名Streching Vessel
各国代号中国BL62
日本62
法国莫兰特氏V62
富耶氏V62
德国B62
英国B62
美国BI62

申脉经穴名(Shēnmài BL62)[3]。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阳蹻[4]。属足太阳膀胱经[4][4]申脉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4][4]。申通“伸”字,是伸展的意思,脉即经脉,此穴属足太阳脉,又是阳蹻脉的始发点,由此向阳蹻脉伸展,故名申脉[4]

5.1 标准定位

申脉穴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八脉交会穴,通于阳跷脉[5]

申脉穴位于足外踝下缘之中点凹陷中[5]

申脉穴位于足外踝下缘之中点凹陷中[5]

申脉穴的位置

图43(图出自《中医大辞典》)

申脉穴的位置

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申脉穴的位置

申脉穴的位置

申脉穴的位置

申脉穴的位置

5.2 取法

正坐垂足着地或俯卧位,在外踝正下方凹陷处取穴

申脉穴位于踝区,外踝尖直下,外踝下缘与跟骨之间凹陷中。正坐或侧卧取之[5]

5.3 穴位解剖

申脉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腓骨肌下支持带、腓骨长、短肌。有外踝动脉网。分布腓肠神经皮肤腓肠神经分布。深筋膜形成腓骨肌下支持带,限制腓骨长、短肌(腱)于外踝下方的踝沟内。二肌腱穿经支持带的内面时,有一总腱鞘包绕,以减少肌腱在运动过程的摩擦。二肌由腓浅神经支配。血液供应来自外踝前后动脉、跗外侧动脉、腓动脉的跟外侧支,以及足底外侧动脉的分支等形成的外踝网供应。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腓骨长肌腱→距跟外侧韧带[5]

布有腓肠神经外踝动脉[5]

5.4 特异性

申脉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阳蹻脉

5.5 功效与作用

清热安神,利腰膝。

申脉穴有清神志、舒筋脉通阳蹻的作用[5]

5.6 治病

申脉穴主治头痛眩晕,癫、狂、痫,腰腿痛,足踝关节痛等[5]

申脉穴主治头、腰腿、神志等疾患:如偏正头痛目赤肿痛眩晕、膝部红肿、跟骨痛、足痿不收、霍乱转筋癫痫晕厥[5]

现代又多用申脉穴治疗腓肠肌痉挛,精神病、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5]

1.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内耳眩晕失眠癫痫精神分裂症脑血管病后遗症;

2. 运动系统疾病:腰肌劳损,下肢瘫痪关节炎踝关节扭伤

5.7 刺灸法

5.7.1 刺法

一般直刺0.3~0.5寸[5]

直刺0.3~0.5寸[5]

直刺或略向下斜刺0.2~0.3寸,局部酸胀。

5.7.2 灸法

可灸[5]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5]

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5.8 配伍

申脉阳陵泉足三里,有舒筋的作用,主治下肢痿痹。

5.9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腰痛不能举足,少坐,若下车踬地,胵中燆燆然。

针灸大成》:洁古曰:痫病昼发,灸阳蹻

5.10 研究进展

失眠:据报道针刺申脉穴为主,每日1次或隔日1次,7日为1疗程,治疗200例,经1~4疗程,有很好疗效。又有上午泻申脉,下午补照海,治疗50例,效果好。

眶下神经痛:针刺申脉后溪,左病右取,右病左取,双侧痛取双侧,有较好疗效。

小儿泄泻:灸申脉

6 跗阳·阳蹻穴

阳蹻穴经穴别名[5]。是指跗阳[5]。《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王冰注:“阳蹻一,谓跗阳穴也。”

穴位跗阳
汉语拼音Fuyang
罗马拼音Fuyang
美国英译名Foot Yang
各国代号中国BL59
日本59
法国莫兰特氏V59
富耶氏
德国B59
英国B59
美国BI59

跗阳经穴名(Fūyáng BL59)[6]。出《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作付阳;《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王冰注作附阳,别名外阳阳蹻[7]。属足太阳膀胱经[7][7]跗阳阳蹻脉郄穴[7][7][7]。跗即足背,阳为阴之对,上为阳,此穴在小腿侧足背上方,故名跗阳[7]

6.1 标准定位

跗阳穴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寸。阳跷脉郄穴[7]

跗阳穴位小腿后区,昆仑( BL60)直上3寸,腓骨与跟腱之间[7]。正坐或侧卧取之[7]

跗阳穴位小腿后外侧,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之中点直上3寸处[7]

跗阳穴的位置

跗阳穴的位置

跗阳穴的位置

跗阳穴的位置

6.2 取法

跗阳穴位小腿后区,昆仑( BL60)直上3寸,腓骨与跟腱之间[7]。正坐或侧卧取之[7]

正坐垂足或俯卧位,在足外踝后方,昆仑直上3寸处取穴

6.3 穴位解剖

跗阳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腓骨短肌、(踇)长屈肌。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腓动脉末支。当腓肠神经分布处。皮肤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该神经为腓总神经自腘窝内发出,向下走行于小腿后区外侧,并没途发出分支,分布小腿外侧的皮肤腓肠外侧皮神经发交通支,于小腿中、下1/3交界处与腓肠内侧皮神经会合成腓肠神经,伴小隐静脉向下外方行至足背外侧缘。曲张的小隐静脉和皮神经可以反复交叉。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腓骨短肌→长屈肌[7]

布有腓肠神经、小隐静脉,深层为腓动脉末支[7]

6.4 特异性

跗阳阳蹻脉郄穴

6.5 功效与作用

跗阳穴有清头风、疏筋络的作用[7]

舒筋活络退热散风。

6.6 治病

跗阳穴主治头、腰、膝、踝等疾患:如头重如石、头痛目眩、腰骶髋股后外侧痛、膝胫酸重、霍乱转筋寒湿脚气外踝红肿、两足生疮、癫痫、下肢不遂等[7]

现代又多用跗阳穴治疗坐骨神经痛、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7]

跗阳穴主治头重头痛外踝红肿,脚气腰腿痛,下肢痿痹等[7]

1. 运动系统疾病:急性腰扭伤,下肢瘫痪腓肠肌痉挛;

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头痛等。

6.7 刺灸法

6.7.1 刺法

一般直刺1.0~1.5寸[7]

直刺1~1.5寸[7]

直刺0.5~1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足底放散;

6.7.2 灸法

可灸[7]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7]

艾炷灸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6.8 配伍

跗阳环跳委中,有舒筋活血通络作用,主治下肢痿痹。

6.9 文献摘要

太平圣惠方》:腰痛不能久立,腿膝胫痠重。

循经考穴编》:主瘫痪痿痹。

7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92.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34.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87.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64.
  5.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6. ^ [6]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68.
  7.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15.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