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寒湿证

湿泻 泄泻 中医内科学 外感泄泻 中医学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证名 暴泻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iè xiè ·hán shī zhèng

2 英文参考

diarrhea with cold-damp syndrom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定义

泄泻·寒湿证(diarrhea with cold-damp syndrome[1])又称寒湿泄泻,是指感受寒湿,以泄泻清稀,甚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苔白腻,脉濡缓等为常见症的泄泻证候[1]

4 泄泻·寒湿证症状

泄泻·寒湿证患者泄泻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并有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痠痛,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2][3]

5 证候分析

寒湿中阻,困遏脾阳外感寒湿风寒之邪,侵袭肠胃,或过食生冷,脾失健运,升降失调,清浊不分,饮食不化,传导失司,故大便清稀。寒湿内盛,肠胃气机受阻,则腹痛肠鸣寒湿困脾,则脘闷食少。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痰痛,是风寒外束之征。苔白腻,脉濡缓,为寒湿内盛之象。[3][3]

6 泄泻·寒湿证的治疗

6.1 治法

泄泻·寒湿证治宜解表散寒,芳香化湿[3]

泄泻·寒湿证治宜散寒化湿止泻[3]

6.2 方药治疗

泄泻·寒湿证可用藿香正气散[备注]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藿香紫苏白芷桔梗白术厚朴半夏曲大腹皮茯苓橘皮甘草大枣为主方进行治疗。方中藿香辛温散寒,芳香化湿,是为主药白术茯苓健脾除湿;陈皮厚朴大腹皮理气消满,疏利气机紫苏白芷解表散寒;半夏醒脾燥湿。本方既能疏风散寒,又能化湿除满,健脾宽中,调理脾胃,使湿浊内化,风寒外解,脾胃功能得到恢复,而泄泻自止。若感受暑湿,或饮食不慎,引起泄泻,可用纯阳正气丸,服用简便,疗效较好。[3]

表邪较重,可加荆芥防风以增疏风散寒的能力。如湿邪偏重,证见胸闷腹胀尿少,肢体倦怠,苔白腻者,可用胃苓汤[备注]胃苓汤(《丹溪心法》):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桂枝白术泽泻茯苓猪苓健脾燥湿,淡渗分利。[3]

6.3 针灸治疗

6.3.1 方一

急性泄泻者取天枢上巨虚阴陵泉合谷等穴为主[4]寒湿者加中脘气海

6.3.2 方二

[5]

治法疏风散寒,和中化湿

选穴:以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取合谷中脘天枢上巨虚

随证配穴腹痛甚者,加神阙

刺灸方法:针用平补平泻法,加灸。

方义:合谷疏风散寒。中脘胃募腑会天枢大肠募上巨虚大肠下合穴,三穴相配,可疏调胃肠气机,升清降浊。

6.4 艾灸治疗

[6]

选穴:大肠俞神阙上巨虚大横

灸法艾炷隔姜灸,用半截橄榄大的艾炷,每穴5~7壮,待其将要燃尽皮肤灼热感时移除,以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灸至泄泻症状消失后再巩固2~3次。

6.5 推拿疗法

[7]

选穴:中脘天枢气海关元脾俞胃俞大肠俞足三里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用沉着缓慢的一指禅推法中脘开始缓慢向下移至气海关元,往返操作5~6遍。用掌摩法逆时针摩腹,时间大约8分钟。患者俯卧位,用左右结构㨰法沿脊柱两旁从脾俞大肠俞治疗,每穴约1分钟。轻柔地按揉气海关元足三里穴,每穴约2分钟,在气海穴治疗的时间可以适当延长。

6.6 食疗

6.6.1 推荐食材

泄泻·寒湿证患者建议食用干姜高良姜红枣红糖生姜胡椒[7]

6.6.2 推荐食疗

[7]

1.姜茶饮(《圣济总录》):绿茶10g,干姜3g。干姜切丝,与绿茶一同放入杯中,以沸水冲泡,温浸片刻。趁热频服饮用。

2.干姜粥(《寿世青编》):干姜高良姜各3g,粳米50~100g。水煎干姜高良姜取汁去渣,加入粳米同煮成粥,乘温热服。

3.生姜胡椒红糖水(《中国药膳学》):生姜10g,胡椒10粒,红糖适量。生姜切片胡椒捣碎,与红糖一同水煎饮用。

7 关于泄泻

泄泻(diarrhea[7][8])为病名[9]。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简称泄(《黄帝内经》)或泻[9],又称下利(汉唐时期)[9]。是指以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要表现的疾病[9]。前贤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9]泄泻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9]

西医的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肠结核、胃肠功能紊乱、肠易激综合征结肠过敏等消化系统病变所引起的腹泻,多属泄泻范畴[9][10]

泄泻现常分为外感泄泻内伤泄泻久泻等进行辨治,详见泄泻条。

8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51-155.
  3. ^ [3]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67-70.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60.
  5. ^ [5]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4-67.
  6. ^ [6] 柴铁劬主编.灸法速成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7. ^ [7] 柴铁劬主编.推拿疗法速成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8. ^ [8]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9. ^ [9]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15.
  10. ^ [10]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67-69.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治疗泄泻·寒湿证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泄泻·寒湿证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泄泻·寒湿证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泄泻·寒湿证相关药物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