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咬伤诊疗规范

法规文件 诊疗规范 常见动物致伤诊疗规范(2021年版) 蛇咬伤

目录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é yǎo shāng zhěn liáo guī fàn

2 基本信息

蛇咬伤诊疗规范》为《常见动物致伤诊疗规范(2021年版)》的一部分,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于2021年7月2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常见动物致伤诊疗规范(2021年版)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21〕417号)印发。

《常见动物致伤诊疗规范(2021 年版)》包含以下部分:

一、狂犬病诊疗规范

二、犬咬伤诊疗规范

三、猫抓咬伤诊疗规范

四、啮齿动物致伤诊疗规范

五、蛇咬伤诊疗规范

六、猴咬伤诊疗规范

七、马咬伤诊疗规范

八、猪咬伤诊疗规范

九、禽类啄伤诊疗规范

十、胡蜂蜇伤诊疗规范

十一、海蜇蜇伤诊疗规范

十二、蚂蚁蜇伤诊疗规范

十三、蜱咬伤诊疗规范

十四、蜘蛛咬伤诊疗规范

十五、石头鱼刺伤诊疗规范

3 发布通知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常见动物致伤诊疗规范(2021年版)的通知

国卫办医函〔2021〕41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

为进一步规范常见动物致伤诊疗工作,提高医疗救治质量和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我委组织专家制定了《常见动物致伤诊疗规范(2021年版)》。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联系人:医政医管局  张少伟、杜青阳

电 话:010-68791821、68792989

传 真:010-68791823

附件:常见动物致伤诊疗规范(2021年版)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2021年7月29日

4 全文

蛇咬伤诊疗规范

蛇咬伤是常见的动物致伤疾病,无毒蛇咬伤主要造成局部损伤毒蛇咬伤则是由毒液从伤口进入人体内而引起的一种急性全身中毒性疾病。由于毒蛇咬伤发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若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救治,蛇毒可迅速在体内扩散而影响机体多器官功能,导致机体代谢紊乱、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蛇咬伤救治诊疗工作,提升蛇咬伤医疗救治能力,减少重症发生率,降低蛇咬伤死亡率和致残率,制定本规范。

4.1 一、流行病学

蛇咬伤是一种常见动物致伤疾病,粗略估计我国每年的蛇咬伤病例达数百万,毒蛇咬伤为10~30 万人,70%以上是青壮年,病死率约为 5%,蛇咬伤致残而影响劳动生产者高达25%~30%,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蛇咬伤发生于农村偏远地区,目前国内尚缺乏流行病学监测和报告体系,蛇咬伤的发病率存在严重低估。

4.2 二、发病机

4.2.1 (一)蛇毒种类。

蛇含有多种不同的毒性成分,毒性组分由酶、多肽、糖蛋白和金属离子等组成,其中毒蛋白质达数十种。蛇毒按其主要毒性成分与生物效应分为三大类:神经毒素血液毒素细胞毒素。各种毒性组分在不同毒蛇含量有较大差异,同种毒蛇的毒性组分可因地域分布、季节性、蛇龄等不同而异。

4.2.2 (二)蛇分类

我国常见的伤人蛇种类如下:无毒蛇:王锦蛇、赤链蛇乌梢蛇、滑鼠蛇、玉斑锦蛇、翠青蛇、鱼游蛇、草游蛇、小头蛇、水蛇、蟒蛇等。毒蛇:分为神经毒类、血液毒类、细胞毒类和混合毒类蛇。神经毒类如金环蛇、银环蛇、海蛇等。血液毒类如竹叶青烙铁头、蝰蛇等。细胞毒类如眼镜蛇等。混合毒类如眼镜王蛇、蝮蛇、尖吻蝮蛇等。国内常见毒蛇及其分类见表1。

表 1 我国毒蛇的分类

毒蛇种属(科)种属(亚科)毒素主要成分临床类型地域分布
舟山(中华)眼镜蛇眼镜蛇眼镜蛇亚科

细胞

神经

局部坏死

区华南区

眼镜王蛇眼镜蛇眼镜蛇亚科

细胞

神经

局部肿胀肌肉麻痹华南区
金环蛇眼镜蛇眼镜蛇亚科神经肌肉麻痹华南区
银环蛇眼镜蛇眼镜蛇亚科神经肌肉麻痹

区华南区

海蛇眼镜蛇眼镜蛇亚科

神经

细胞

肌肉损伤麻痹沿海区
竹叶青蝰科蝮亚科血液凝血功能异常出血

区华南区

原矛头蝮蛇/烙铁头蛇蝰科蝮亚科血液凝血功能异常出血

西南

区中区

华南区

尖吻蝮蛇/五步蛇蝰科蝮亚科

血液

细胞

凝血功能异常出血坏死中区
短尾蝮蛇蝰科蝮亚科

血液

细胞

神经

出血、肿胀、麻痹除沿海区外全国均
有圆斑蝰蛇蝰科蝰亚科

血液

细胞

凝血功能异常出血

华南

区西北区

4.2.3 (三)蛇毒的中毒机制。

蛇毒可对机体神经系统血液系统肌肉组织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等产生损害。当人体毒蛇咬伤后,蛇毒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引起局部及全身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不同的毒蛇其发病机制各不相同,按其病理作用可分为以下三类。

4.2.3.1 1.血液毒:

蛇毒蛋白酶直接或间接作用血管壁,破坏血管壁的有关结构,诱导缓激肽组胺5-羟色胺等的释放,直接损害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抑制血小板聚集,而导致出血。蛇毒溶血因子可直接作用血细胞膜,使其渗透性和脆性增加。磷脂酶 A 可使血液中的卵磷脂水解而成为溶血卵磷脂,产生溶血作用。蛇毒促凝因子可促使凝血微循环血栓形成,继而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类凝血酶具有类似凝血酶的活性,既可促进纤维蛋白单体生成,又可激活纤溶系统,在蛇毒纤维蛋白溶解酶的共同作用下引起去纤维白血症,亦称类 DIC 反应。这种出凝血功能障碍统称为蛇毒诱发消耗性凝血病(Venom-induced consumptioncoagulopathy,VICC)。最常见的此类毒蛇有五步蛇、蝰蛇、竹叶青烙铁头等。

4.2.3.2 2.神经毒:

神经毒素主要为α-神经毒素(α-neurotoxin,α-NT)和β-神经毒素(β-neurotoxin,β-NT),分别作用于运动终板(突触后)的乙酰胆碱受体运动神经末梢突触前),α-NT 竞争胆碱受体,β-NT 抑制酰胆碱释放,再抑制其合成,以上均可阻断神经-肌肉传导而引起神经肌肉弛缓性麻痹,最常见的此类毒蛇有银环蛇、海蛇金环蛇

4.2.3.3 3.细胞毒:

蛇毒中的透明质酸酶可使伤口局部组织透明质酸解聚、细胞间质溶解组织透性增大,除产生局部肿胀、疼痛症状外,还促使蛇毒毒素更易于经淋巴管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进而出现全身中毒症状蛋白水解酶可损害血管组织,同时释放组胺5-羟色胺肾上腺素等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心脏毒素(或称为膜毒素肌肉毒素眼镜蛇胺等)引起细胞破坏、组织坏死,轻者局部肿胀、皮肤组织坏死,严重者出现大片坏死,可深达肌肉筋膜骨膜,导致患肢残废,还可直接引起心肌损害,甚至心肌细胞变性坏死

4.3 三、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

4.3.1 (一)临床表现。

4.3.1.1 1.无毒蛇临床表现:

无毒蛇咬伤部位可见两排小锯齿状的牙痕,伴有轻微的疼痛和(或)出血,数分钟出血可自行止停止,疼痛渐渐消失,局部无明显肿胀、坏死。全身症状不明显,可表现为轻度头晕恶心心悸乏力等,部分患者也会出现全身过敏表现。

4.3.1.2 2.有毒蛇的临床表现:

毒蛇咬伤依据其蛇毒种类不同,其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按蛇毒的毒素类型,其临床表现可分为以下四类:

4.3.1.2.1 (1)血液毒的表现:

此类蛇毒成分复杂,包含出血毒素凝血毒素以及抗凝血毒素,具有多方面的毒性作用,主要累及心血系统血液系统以及泌尿系统。局部表现为咬伤创口出血不止,肢体肿胀,皮下出血、瘀斑,并可出现血疱水疱,伤口剧痛难忍。全身表现为各部位出血,如鼻腔牙龈尿道消化道,甚至颅内可出现出血血管内溶血时有黄疸酱油样尿,严重者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合并DIC 时除全身出血外,还会出现皮肤潮冷、口渴、脉速、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

4.3.1.2.2 (2)神经毒的表现:

神经毒表现为咬伤创口发麻,疼痛不明显,无明显渗出,常常被忽视。早期症状轻微,1~4小时后可出现头晕恶心呕吐流涎、视物模糊、眼睑下垂、语言不清、肢体软瘫、张口与吞咽困难,引起呼吸肌麻痹,最终可导致急性呼吸衰竭甚至自主呼吸停止。

4.3.1.2.3 (3)细胞毒的表现:

细胞毒可导致肢体肿胀、溃烂、坏死,可继发心肌损害、横纹溶解、急性肾损伤,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

4.3.1.2.4 (4)混合毒的表现:

混合毒可表现两种及两种以上毒素引起的症状,如眼镜王蛇咬伤神经毒素表现为主,合并细胞毒素表现;五步蛇咬伤血液毒素细胞毒素表现为主。

4.3.2 (二)实验室检查

4.3.2.1 1.血常规

可见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升高,核左移;出血过多或溶血红细胞减少,血红蛋白下降;出现VICC时可伴血小板减少。一般来说,不同类型的蛇毒有不同的表现,银环蛇血常规可没变化,含血液毒可引起血小板下降,其中五步蛇及圆斑蝰蛇可能会引起血小板严重下降。

4.3.2.2 2.凝血功能

可出现凝血时间(C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抗凝血酶和“FDP”试验等结果异常,有助于血液毒素中毒的诊断。血栓弹力图有助于评估蛇毒对出凝血影响程度。

4.3.2.3 3.血生化检查

毒蛇咬伤可出现转氨酶胆红素、肌酐升高,有助于判断毒蛇咬伤的严重程度。

4.3.2.4 4.有条件可以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ELISA)、质谱、色谱等方法明确相关蛇毒。

4.4 四、蛇咬伤的严重程度分级

蛇伤严重程度判断有多种方法,各种评估方法各有优劣,比较常见有如下两种。

4.4.1 (一)临床严重程度简易评估方法

方法简便易记、实用性强,适用于急诊医师接诊和临床判断(表 2)。

表 2 蛇咬伤临床严重度简易评估

严重程度临床表现
中毒仅有牙痕(“干咬”)
轻度中毒仅有局部的表现,如疼痛淤血、非进行性的肿胀
中度中毒肿胀进行性的发展,有全身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
重度中毒意识改变、呼吸窘迫、血流动力学稳定/休克

4.4.2 (二)蛇咬伤严重度评分量表(SSS)。

评估方法内容详细、客观,广泛应用于各个国家,SSS的使用可以减少抗蛇毒血清使用剂量,降低医疗费用(表3)。

表.png

表.png

4.5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4.5.1 (一)诊断。

蛇咬伤诊断主要依据蛇咬伤病史及相应的临床表现。病史询问的重点是蛇咬伤的时间、地点、症状和体征。可以根据发病地域,患者捕捉到、拍摄到蛇的照片或已看见蛇并能通过图谱进行辨认判断蛇种类。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4.5.2 (二)鉴别诊断。

4.5.2.1 1.毒蛇咬伤无毒蛇咬伤的鉴别:

无毒蛇咬伤牙痕一般呈弧形两排排列或浅小密集的锯齿状,且个数较多,以局部症状为主,症状轻微,多数无明显全身症状毒蛇咬伤局部可见两颗较大呈“..”分布的毒牙咬痕,亦有呈“::”形,除毒牙痕外,还出现副毒牙痕迹的分布形状。伤口多有剧痛难忍或麻木感、出血不止等症状,咬伤肢体短时间内可出现肿胀、瘀斑、血疱水疱,甚至出现骨筋膜综合征组织坏死。依据蛇毒种类不同,全身表现各不相同。

表 4 毒蛇与无毒蛇咬伤的临床特征鉴别要点

注:DIC 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MODS 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4.5.2.2 2.毒蛇咬伤与其他毒虫咬伤的鉴别:

毒蛇咬伤与其他毒虫咬伤的鉴别见表 5。

表.png

表 5 毒蛇咬伤与其他毒虫咬伤的鉴别

类别类似症状鉴别要点治疗要点
蜈蚣

剧痛,局部炎症,可有组织坏死

牙痕呈楔状,无下颏牙痕,伤口不麻,全身症状轻或无

5%碳酸氢钠清洗伤口,抗过敏,抗炎及防治并发症(如急性肾衰,DIC 等)。
胡蜂局部肿痛

伤口多个点状,可发生休克及肾功能衰竭

清除蜇刺,清洗伤口,抗过敏,水化碱化及相关对症支持治疗。
蝎子局部疼痛麻木常有流泪流涎碱性液体清洗伤口,止痛,抗过敏及防治并发症。
海蜇局部剧痛有涉海经历,伤口呈条索状,可发生休克清除触手刺丝囊,5%碳酸氢钠清洗伤口,抗过敏,止痛及防治并发症。
蚂蝗伤口出血难止伤口痒,不痛、不肿、不麻,无全身反应驱除蚂蟥,消毒伤口,止血对症治疗

4.6 六、蛇咬伤救治

治疗要点是迅速破坏和清除局部毒液,减缓毒液吸收,早期足量使用抗蛇毒血清

4.6.1 (一)现场自救。

应立即脱离蛇咬伤环境,勿企图去捕捉或追打蛇,以免二次咬伤;尽量记住蛇头蛇体、斑纹和颜色等特征,有条件者

拍摄留存致伤蛇的照片;保持冷静,避免慌张,减少伤肢活动;去除受伤部位的各种受限物品,以免因后续的肿胀导致无法取出,加重局部损害;绷带加压固定可用于神经毒类毒蛇咬伤,避免压迫过紧、时间过长导致肢体因缺血而坏死;利用周围的清洁水源冲洗伤口,同时呼叫 120,及早转送有条件的救治医院

4.6.2 (二)院前急救处理。

1.评估生命体征:心跳骤停应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如果呼吸困难要尽快建立人工呼吸,尽早转运至有条件救治的医院进行进一步处置。

2.伤口早期的初步清创:早期可采用生理盐水过氧化氢反复冲洗创口可破坏、中和毒素神经毒蛇咬伤可早期沿牙痕纵行切开排毒,并辅予负压拔罐吸出毒素,尽早清除仍有毒性的蛇毒。若有条件,可将利多卡因普鲁卡因注射液使用生理盐水稀释为 0.25%~0.5%浓度溶液,用此稀释液溶解胰蛋白酶(浓度 5000 单位/ml)或糜蛋白酶(浓度800 单位/mL)后,以牙痕为中心,在伤口周围作浸润注射或在肿胀部位上方做环状封闭,每次使用胰蛋白酶 5 万~10 万单位,或糜蛋白酶8000~16000 单位。神经毒蛇咬伤肢体可采用绷带加压固定,咬伤部位也可使用加压垫法。

4.6.3 (三)院内救治。

4.6.3.1 1.院内快速救治通道:

蛇咬伤患者开通绿色通道,尽早使用抗蛇毒血清,可以提高患者救治效果,建议蛇咬伤高发地区医院急诊科配备该地区常见毒蛇的抗蛇毒血清

4.6.3.2 2.抗蛇毒血清使用:

抗蛇毒血清免疫球蛋白(抗蛇毒血清)是治疗毒蛇咬伤的唯一切实有效的药物,抗蛇毒血清的使用主要遵守以下三项原则:早期用药、同种专一、异种联合。

4.6.3.2.1 (1)抗蛇毒血清使用指征:

明确毒蛇咬伤和疑似诊断为毒蛇咬伤并伴有以下至少一项中毒表现的患者需使用抗蛇毒血清中毒表现:①咬伤 48 小时内局部肿胀超过咬伤肢体一半;②肿胀快速进展;③咬伤后毒素回流淋巴结肿痛;④全身中毒表现:出凝血障碍、血小板减少,全身脏器、器官自发性出血凝血功能障碍表现,上睑下垂眼外肌麻痹瞳孔散大等神经系统中毒表现,少尿或无尿、肌酐升高等急性肾损伤肾衰竭表现,肌痛、高钾血症横纹溶解表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异常心电图等。

4.6.3.2.2 (2)抗蛇毒血清用量:

抗蛇毒血清的用量主要根据病情和临床经验作出决定。对于轻症毒蛇咬伤患者,抗蛇毒血清用量起始使用常规剂量,而致命性的毒蛇咬伤,起始剂量可翻倍,或者考虑异种血清联合使用,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调整用量,若中毒症状无明显缓解,甚至有症状持续加重者,可按首次使用剂量重复多次用药。儿童患者或者体型瘦弱者,使用剂量应与成人的剂量相同;妊娠期患者使用抗蛇毒血清需加强监测

抗蛇毒血清常用剂量简表

表.png

4.6.3.2.3 (3)抗蛇毒血清反应

使用抗蛇毒血清治疗前,需进行皮试,皮试阳性者,可采用脱敏治疗法。使用抗蛇毒血清时,需密切关注毒蛇咬伤患者症状体征变化情况,如出现抗蛇毒血清治疗的不良反应,适当减慢滴速,必要时加用抗过敏药物,可以降低过敏性休克发生率。

4.6.3.3 3.咬伤创面处理:

常规消毒创口;可在咬伤处纵向扩大伤口皮肤,以利蛇毒排出。对血液毒蛇咬伤谨慎扩创伤口,以防出血不止,可在输注抗蛇毒血清后,凝血功能改善或者血小板上升后再行扩创。如有创面坏死,可在清创后予生长因子、湿润烧伤膏及创面敷料外敷,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生长;重症肿胀患者,输注抗蛇毒血清及新鲜血浆的同时,行扩创甚至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治疗。如创口下组织坏死,形成蛇伤溃疡,可反复多次清创,清除坏死感染肉芽组织,予负压封闭引流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负压吸引,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后期再进行皮肤移植或者皮瓣移植

4.6.3.4 4.糖皮质激素

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减轻蛇毒引起的炎症反应溶血反应过敏反应

4.6.3.5 5.破伤风的预防:

破伤风预防参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规范(2019 年版)》。

4.6.3.6 6.并发症治疗:

毒蛇咬伤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心力衰竭休克、DIC、心肌损害、继发感染等并发症时,应立即处理;如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MODS 时可尽早使用血液净化等治疗。

4.6.3.6.1 (1)骨筋膜综合征

凝血功能异常谨慎切开,内科保守治疗无效,骨筋膜室压力仍进行性升高时,早期的切开减张和VSD 可有效减轻组织压力减少肌肉坏死

4.6.3.6.2 (2)VICC:

尽早足量使用抗蛇毒血清可有效纠正VICC,如使用抗蛇毒血清后,3~9 小时后复查凝血功能无改善说明用量不足,可再次追加抗蛇毒血清;必要时可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以改善凝血功能;行血栓弹力图检查评估血小板功能,同时备或输注血小板

4.6.3.6.3 (3)急性呼吸衰竭

多见于神经毒类毒蛇咬伤患者呼吸肌麻痹,可出现呼吸困难紫绀等缺氧表现。早期识别,及时予吸氧,必要时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同时可根据肌力情况重复使用抗银环蛇毒血清,有助于早期的恢复。

4.6.3.7 7.中医中药治疗:

中医将蛇伤分为风毒(神经毒)、火毒(血循毒)、风火毒(混合毒)。“蛇毒不泄,毒邪内结”是中医毒蛇咬伤病机的基本认识,所以中医对蛇毒的总体治疗原则是“通利二便,清热解毒”,并根据具体临床表现,合理、变通的运用清热、解毒祛风开窍止血凉血、泻下等方法季德胜蛇药是目前常用的中成药。辩证使用中医中药和民族医药治疗,可改善毒蛇咬伤的治疗效果。

4.6.3.8 8.抗感染治疗:

对局部坏死,伤口有脓性分泌物或者脓肿形成,应使用抗生素,同时及时根据创面细菌培养结果针对性使用抗生素

4.6.3.9 9.康复治疗

蛇咬伤患者早期进行个体化的分级康复锻炼,及时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饮食指导,实施多学科合作诊疗模式可以有效促进咬伤肢体功能康复和创面愈合,减轻患肢不适症状,有效缩短患者治疗时间,改善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5 编写专家组名单

组长

王传林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副组长

殷文武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陈庆军 北京市和平里医院

刘斯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范昭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成员(按姓氏拼音排序)

白峰 北京市大兴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宾文凯 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

陈名智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晋江中医

邓玖旭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丁庆明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杜望 浙江大学丽水医院

杜哲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冯祖欣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郭慧 河北省人民医院

郭贯成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郭树彬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

郭志涛 天津市西青医院

何武兵 福建省立医院

黄磊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菅向东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蒋荣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

康新 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康建华 江西省吉安市中心人民医

院兰频 浙江大学丽水医院

李明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李洪臣 吉林省通化市人民医院

李建国 河北省人民医院

李其斌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李永武 厦门市第五医院

李宗浩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

梁子敬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林起庆 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

刘珵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刘凤娥 长沙市第一医院

陆军 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人民医院

吕新军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苗冬滨 哈尔滨市第四医院

潘群婕 浙江大学丽水医院

皮党育 广东省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邱泽武 北京市解放军总院第五医学中心

曲晨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石 斌 武汉市江汉区新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唐华民 广西国际壮医医院

唐映利 兵器工业五二一医院

王博 北京市昌平区医院

王敬 陕西省汉中市中心医院

王威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王华峰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医院

王培戈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魏蜀一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王万春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王义宣 江西省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

王志伟 北京丰台医院

吾路汗·马汗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吴纪峰 石家庄市第五医院

吴俊华 云南大学附属医院

吴凌峰 浙江大学丽水医院

肖敏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谢璐涛 浙江大学丽水医院

谢增如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徐哲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

薛乔升 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

颜长护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晋江中医

杨凯春 厦门市第五医院

杨树青 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

张艳 重庆市渝北区人民医院

张志升 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中良 北京市顺义区结核病防治中心

赵宇 北京市和平里医院

郑以山 南京市第二医院

朱思奇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朱政纲 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庄鸿志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晋江中医

庄天从 福建省晋江市罗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