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咬伤诊疗规范

法规文件 诊疗规范 常见动物致伤诊疗规范(2021年版) 蜱咬伤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pí yǎo shāng zhěn liáo guī fàn

2 基本信息

蜱咬伤诊疗规范》为《常见动物致伤诊疗规范(2021年版)》的一部分,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于2021年7月2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常见动物致伤诊疗规范(2021年版)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21〕417号)印发。

《常见动物致伤诊疗规范(2021 年版)》包含以下部分:

一、狂犬病诊疗规范

二、犬咬伤诊疗规范

三、猫抓咬伤诊疗规范

四、啮齿动物致伤诊疗规范

五、蛇咬伤诊疗规范

六、猴咬伤诊疗规范

七、马咬伤诊疗规范

八、猪咬伤诊疗规范

九、禽类啄伤诊疗规范

十、胡蜂蜇伤诊疗规范

十一、海蜇蜇伤诊疗规范

十二、蚂蚁蜇伤诊疗规范

十三、蜱咬伤诊疗规范

十四、蜘蛛咬伤诊疗规范

十五、石头鱼刺伤诊疗规范

3 发布通知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常见动物致伤诊疗规范(2021年版)的通知

国卫办医函〔2021〕41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

为进一步规范常见动物致伤诊疗工作,提高医疗救治质量和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我委组织专家制定了《常见动物致伤诊疗规范(2021年版)》。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联系人:医政医管局  张少伟、杜青阳

电 话:010-68791821、68792989

传 真:010-68791823

附件:常见动物致伤诊疗规范(2021年版)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2021年7月29日

4 全文

蜱咬伤诊疗规范

蜱在我国分布广泛,与人畜关系密切,可传播多种人畜共患疾病。在蜱分布区域,蜱叮咬事件发生率较高。蜱叮咬人除了引起局部损伤,还可以导致蜱瘫痪、红肉过敏症,携带病原体蜱叮咬人后可能导致人体发生多种蜱传疾病。为进一步规范蜱咬伤诊疗,降低蜱咬伤引发疾病的发生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在蜱咬伤诊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制定本规范。

4.1 一、流行病学

蜱属于寄螨目、蜱总科。成虫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通称为硬蜱,属硬蜱科;无盾板者,通称为软蜱,属软蜱科。蜱是许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畜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储存宿主。蜱生长分为卵、幼虫若虫成虫 4 个时期,其中幼虫若虫成虫均具有吸血习性。全世界已发现 800 余种,硬蜱科 700 余种,软蜱科约150余种,纳蜱科 1 种(仅存于欧洲)。中国已记录的硬蜱科约100种,软蜱科 10 种 。 全 沟 硬 蜱 ( Ixodes persulcatus )、草原革蜱(Dermacentor nuttalli)、亚东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kozlovi)、乳突钝缘蜱(Ornithodoros papillipes)、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是我国常见主要蜱种。

蜱广泛分布于我国大部分省区。硬蜱多生活在森林、灌木丛、开阔的牧场、草原、山地的泥土中等;软蜱多栖息于家畜的圈舍、野生动物的洞穴、鸟巢及人房的缝隙中。人在有蜱生活的区域活动,容易接触蜱和被蜱咬伤,但是蜱咬伤的发生率缺乏数据。

4.2 二、发病机

4.2.1 (一)局部损伤和继发感染

蜱通过口器刺穿皮肤血管壁而吸食人血,这种物理损伤通常导致局部伤口、瘙痒、红肿、疼痛出血,严重者可引起局部感染,出现皮肤溃破、组织炎症等。

4.2.2 (二)神经毒素作用

某些硬蜱唾液分泌神经毒素,通过竞争乙酰胆碱受体阻断宿主神经肌肉接头处乙酰胆碱递质的释放,导致宿主运动性纤维传导障碍,引起上行性肌肉麻痹,出现瘫痪,严重者可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只有在雌性蜱已附着于人体并开始摄食后,才会发生瘫痪症状。一般在蜱摄食 4~7 日后,才会出现蜱瘫痪症状

4.2.3 (三)过敏反应

蜱叮咬人体时,其唾液中的α-半乳糖进入人血液,被人免疫系统识别而产生抗α-半乳糖IgE抗体,并与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上的高亲和力IgE 受体结合。此后,人食用红肉后,红肉中含有脂肪微粒包裹的α-半乳糖,待脂肪微粒消化暴露的α-半乳糖激活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上的IgE 受体复合物,从而引发稍延迟的I 型过敏反应

4.2.4 (四)传播病原体

蜱可以传播蜱传脑炎病毒(Tick-borneencephalitis virus,我国称森林脑炎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 virus)、发热血小板减 少 综 合 征 病 毒 (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syndrome virus)、伊朗包柔螺旋体(Borrelia persica)、拉氏包柔螺旋体(Borrelia latyshevyi)、伯氏包柔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贝氏立克次体(Coxiella burneti)、西伯利亚立克次体(Rickettsia sibirica)、嗜吞噬细胞形体 ( 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 )、鼠疫杆菌(Yersiniapestis)、布氏杆菌(Brucella)、兔热杆菌(Bacillusthermus)等,导致人体发生相应的感染性疾病。

4.3 三、临床表现

4.3.1 (一)局部症状

当蜱和人类的皮肤接触后,蜱的假头以机械损伤方式插入皮肤,形似黑色的痣。伤口部位常明显红肿,也会有少量血液流出。用手触摸伤口局部皮肤有坚硬感。

4.3.2 (二)过敏反应

4.3.2.1 1.过敏症状
4.3.2.1.1 (1)皮肤黏膜表现:

往往是过敏性休克最早且最常出现的征兆,包括皮肤潮红、瘙痒,继以广泛的荨麻疹和(或)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4.3.2.1.2 (2)呼吸道阻塞症状

有喉部堵塞感、胸闷、气急、喘鸣憋气、发绀等表现,甚至可因窒息而死亡;

4.3.2.1.3 (3)循环衰竭表现:

患者先有心悸出汗面色苍白、脉速而弱, 然后发展为肢冷、发绀、血压迅速下降,乃至测不到血压脉搏消失,最终导致心脏停搏,极少数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4.3.2.2 2.休克表现:

收缩压急剧下降到90 mmHg 以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4.3.3 (三)蜱瘫痪症。

患者最初出现厌食嗜睡失声,随即出现共济失调、上行性弛缓性瘫痪、过度流涎眼球震颤瞳孔不对称以及呕吐,通常死于呼吸衰竭

4.3.4 (四)红肉过敏症。

一般在进食后 3~6 小时发病,起病急,通常引起呕吐腹泻症状,严重时出现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呼吸窘迫、血压下降等,更严重者出现过敏性休克

4.3.5 (五)感染性疾病。

人被携带病原体的蜱咬伤后可以引发多种感染性疾病并出现相应临床表现。

4.4 四、诊断

4.4.1 (一)诊断原则。

主要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进行诊断。

4.4.2 (二)临床诊断。

流行病学史,指有林区、草原地区活动史,有接触蜱和被蜱咬伤史。体检在躯体上发现叮咬吸血的蜱。

4.4.3 (三)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可升高。

4.5 五、鉴别诊断

4.5.1 (一)蜂蜇伤

伤口留有蜂刺(蜜蜂)或不留蜂刺(马蜂),受蜇部位立即出现显著的疼痛、烧灼感,周围皮肤红肿。如果被成群的蜂蜇伤后,可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时可出现休克昏迷甚至死亡。被蜂蜇伤后,应立即脱离蜂蜇伤环境;迅速评估病情,尽早识别过敏性休克、发现威胁患者生命的各种危象;积极抗过敏、抗休克对症治疗;及时进行有效的器官功能支持。

4.5.2 (二)蚂蚁蜇伤。

蜇伤部位出现红肿、疼痛、瘙痒、红斑、水泡等局部症状,可能出现喉头水肿症状如:呼吸困难、缺氧、紫绀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四肢厥冷等,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症状。被蚂蚁蜇伤后,应立即脱离蚂蚁蜇伤环境;迅速评估病情,尽早识别过敏性休克、发现威胁患者生命的各种危象;积极抗过敏、抗休克对症治疗;及时进行有效的器官功能支持。

4.5.3 (三)蜈蚣咬伤

咬伤后局部疼痛、红肿、眩晕恶心呕吐发热心悸谵妄抽搐昏迷等,一般无脓疱,常无瘙痒,以伤口疼痛为主要特征。蜈蚣咬伤的治疗原则为清除毒素、止痛消肿、抗过敏治疗。

4.6 六、治疗

4.6.1 (一)治疗原则。

如果判断为被蜱咬伤,不可自行去除蜱,应立即前往医院,尽快取出蜱,迅速评估病情,尽早识别过敏性休克和蜱瘫痪,积极抗过敏、抗休克对症治疗,同时注意外伤破伤风的预防。

4.6.2 (二)咬伤局部处置。

1.可在伤口周围用盐酸利多卡因作局部封闭,麻醉起效后用镊子将蜱去除,特别注意蜱口器里的倒刺不能留在皮肤内,采用碘伏聚维酮碘)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在不具备麻醉条件时,可用平头镊子紧贴皮肤夹住蜱虫拉起,当皮肤出现张力左右晃动缓慢拔出;

2.如蜱的口器已经残留在皮肤内应行手术取出;

3.局部发生细菌感染的,应当给予必要的抗感染治疗。

4.6.3 (三)过敏反应处置。

症状较轻者:口服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口服抗组胺药物,或肌注苯海拉明异丙嗪抗组胺药注射剂

4.6.4 (四)蜱瘫痪处置。

尽快除去蜱,进行对症治疗;若患者已经出现呼吸受损,应输氧并辅助呼吸

4.6.5 (五)蜱传疾病的治疗。

对蜱咬伤患者进行随访,出现蜱传染性疾病相关症状者应尽快接受相应的传染病诊疗。

4.7 七、预防

人在树林、草地等蜱活动区域从事生产劳动、郊游、野营等活动时应做好防护,要穿长袖衣衫,扎紧裤腿、袖口,避免被蜱咬伤;离开时,应仔细检查身体和衣物上是否有蜱,发现蜱后立即清除;一旦发现被蜱咬伤,应尽快寻求正确的医疗救治。

4.8 八、蜱咬伤诊疗流程

蜱咬伤诊疗流程见下图。

图.png

蜱咬伤诊疗流程

5 编写专家组名单

组长

王传林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副组长

殷文武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陈庆军 北京市和平里医院

刘斯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范昭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成员(按姓氏拼音排序)

白峰 北京市大兴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宾文凯 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

陈名智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晋江中医

邓玖旭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丁庆明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杜望 浙江大学丽水医院

杜哲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冯祖欣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郭慧 河北省人民医院

郭贯成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郭树彬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

郭志涛 天津市西青医院

何武兵 福建省立医院

黄磊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菅向东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蒋荣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

康新 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康建华 江西省吉安市中心人民医

院兰频 浙江大学丽水医院

李明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李洪臣 吉林省通化市人民医院

李建国 河北省人民医院

李其斌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李永武 厦门市第五医院

李宗浩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

梁子敬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林起庆 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

刘珵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刘凤娥 长沙市第一医院

陆军 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人民医院

吕新军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苗冬滨 哈尔滨市第四医院

潘群婕 浙江大学丽水医院

皮党育 广东省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邱泽武 北京市解放军总院第五医学中心

曲晨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石 斌 武汉市江汉区新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唐华民 广西国际壮医医院

唐映利 兵器工业五二一医院

王博 北京市昌平区医院

王敬 陕西省汉中市中心医院

王威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王华峰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医院

王培戈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魏蜀一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王万春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王义宣 江西省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

王志伟 北京丰台医院

吾路汗·马汗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吴纪峰 石家庄市第五医院

吴俊华 云南大学附属医院

吴凌峰 浙江大学丽水医院

肖敏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谢璐涛 浙江大学丽水医院

谢增如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徐哲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

薛乔升 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

颜长护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晋江中医

杨凯春 厦门市第五医院

杨树青 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

张艳 重庆市渝北区人民医院

张志升 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中良 北京市顺义区结核病防治中心

赵宇 北京市和平里医院

郑以山 南京市第二医院

朱思奇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朱政纲 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庄鸿志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晋江中医

庄天从 福建省晋江市罗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