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外眦

中医基础理论 人体部位名 眼的解剖与生理 经穴别名 腧穴学 针灸学 中医学 中医眼科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mù wài zì

2 英文参考

outer canthu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external canthu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outer canthu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人体部位名·目外眦

目外眦(outer canthus)为人体部位名[1]。即锐眦[2]。又称目锐眦(《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小眦(《医贯》卷四)[3][3]。即外眼角[3][4][5]。《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黄帝内经灵枢·癫狂》:“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在内近鼻者,为内眦。”

4 经穴别名·目外眦

目外眦经穴别名,即瞳子髎[6]。见《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

穴位瞳子髎
汉语拼音Tongziliao
罗马拼音Tungtzuliao
美国英译名Bone of Pupil
各国代号中国GB1
日本1
法国莫兰特氏VB3
富耶氏VB1
德国G1
英国G1
美国GB1

瞳子髎经穴名(Tóngzǐliáo GBl)[7]。出《针灸甲乙经》。别名目外眦(《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目瞳子(《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后曲(《外台秘要》),太阳(《备急千金要方》),前关(《备急千金要方》),前间(《西方子明堂灸经》),鱼尾(《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属足少阳胆经[7]瞳子髎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交会穴[7][8]瞳子瞳孔,髎指骨隙,穴在小眼角外缘骨隙中,横对瞳孔,故名瞳子髎[8]瞳子髎主治头面、眼目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赤痛痒,目泪出,多眵䁾,目生云翳青盲雀目眉棱骨痛口眼歪斜喉痹头痛目赤肿痛目翳青盲,怕光羞明迎风流泪口眼㖞斜,现代又多用瞳子髎治疗血管头痛结膜炎角膜炎屈光不正,夜盲,视神经萎缩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视网膜炎,视网膜出血睑缘炎,青少年近视眼白内障青光眼视力减退,泪囊炎,夜盲症等。

4.1 瞳子髎的别名

目外眦(《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目瞳子(《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后曲(《外台秘要》),太阳(《备急千金要方》),前关(《备急千金要方》),前间(《西方子明堂灸经》),鱼尾(《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4.2 出处

针灸甲乙经》:瞳子髎,在目外去眦五分,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刺入三分,灸三壮。

4.3 穴名

瞳子瞳孔,髎指骨隙,穴在小眼角外缘骨隙中,横对瞳孔,故名瞳子髎[8]

瞳,意指瞳子,《玉篇》:“目珠子也。”子,犹人也。《荀子·王霸》:“谁子之与也?”瞳子,意指瞳人,或称瞳孔。目之精华瞳子,故称目珠瞳子。《道藏经》:“目,壹子也。童子心神也。”髎,骨之郄。此穴近眼球,横直瞳孔,在目外角骨隙中。瞳子属肾,肾主骨,因名瞳子髎[9]

4.4 特异性

瞳子髎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交会穴[9][9]

4.5 所属部位

外眦[10]

4.6 瞳子髎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瞳子髎在面部,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10]

瞳子髎位于面部,目外眦外侧0.5寸凹陷中,侧伏或正坐仰靠取穴[10]

瞳子髎位于目外眦外侧0.5寸,眶骨外缘凹陷处[10]

瞳子髎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瞳子髎穴在外眦的位置

瞳子髎的位置

瞳子髎穴在外眦的位置

瞳子髎的位置

瞳子髎穴在外眦的位置(肌肉

瞳子髎的位置

瞳子髎穴在外眦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4.7 瞳子髎穴的取法

正坐仰靠,令患者闭目,在目外眦外侧,眶骨外侧缘凹陷中取穴

瞳子髎位于面部,目外眦外侧0.5寸凹陷中,侧伏或正坐仰靠取穴[10]

正坐或仰卧位,在目外眦外侧,眶骨外侧缘凹陷中取穴[11]

4.8 瞳子髎穴位解剖

瞳子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睑外侧韧带、眶脂体。有颧眶动、静脉分布着颧面神经和颧颞神经面神经的颞支。皮肤由眼神经泪腺神经分布眼轮匝肌的睑部肌纤维横纹肌,肌纤维收缩时,可使眼睑闭合。该肌受面神经介支支配。睑外侧韧带致密结缔组织形成,连接睑外侧联合与颧骨眶面的骨膜和眶结节之间,与睑内韧带配合,使眼睑眼球紧密相贴。针刺不宜过深。

4.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颞筋膜→颞肌[11]

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颞肌[12]

4.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三叉神经的眼神经和上颌神经分布;深层有面神经的颞支、颧支和颓浅动脉分布[12]

布有颧面神经,颧颞神经面神经的颞支;并有颧眶动、静脉通过[12]

4.9 瞳子髎穴的功效与作用

瞳子髎具有平肝熄风明目退翳的功效。

瞳子髎有巯风朋目的作用[12]

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瞳子髎又位于眼旁,故可用于眼病的治疗[12]

瞳子髎位于眼部附近,具有清热消肿明目退翳之功效,为治疗眼病之要穴[12]

瞳子髎胆经小肠经三焦经会穴,有清热散风、活络明目作用[12]

4.10 瞳子髎穴主治病

瞳子髎主治头面、眼目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赤痛痒,目泪出,多眵䁾,目生云翳青盲雀目眉棱骨痛口眼歪斜喉痹头痛目赤肿痛目翳青盲,怕光羞明迎风流泪口眼㖞斜,现代又多用瞳子髎治疗血管头痛结膜炎角膜炎屈光不正,夜盲,视神经萎缩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视网膜炎,视网膜出血睑缘炎,青少年近视眼白内障青光眼视力减退,泪囊炎,夜盲症等。

瞳子髎主治头面、眼目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赤痛痒、目泪出、多眵䁾、目生云翳青盲雀目眉棱骨痛口眼歪斜喉痹[12]

瞳子髎穴主治头痛目赤肿痛目翳青盲[12]

瞳子髎穴主治头面五官病:头痛目赤肿痛,怕光羞明迎风流泪目翳青盲口眼㖞斜

现代又多用瞳子髎治疗血管头痛结膜炎角膜炎屈光不正、夜盲、视神经萎缩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12]

现代常用于治疗角膜炎视网膜炎、视网膜出血睑缘炎屈光不正、青少年近视眼白内障青光眼、夜盲、视神经萎缩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12]

瞳子髎主治头痛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目翳青盲视力减退,结膜炎,泪囊炎,视神经萎缩[12]

1.五官系统疾病:角膜炎视网膜炎,视网膜出血睑缘炎屈光不正,青少年近视眼白内障青光眼夜盲症视神经萎缩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平刺0.3~0.5寸[12]

向后平刺斜刺0.3~0.5寸[12],局部有胀痛[12]

—般斜刺0.5~0.8寸[12]

沿皮刺0.5~1寸[12]

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12][12]

4.11.2 灸法

直接灸[12]

不宜灸[12]

艾条灸5~10分钟[12]

艾条灸5~10分钟。

4.12 瞳子髎穴的配伍

瞳子髎睛明丝竹空攒竹,有清热止痛的作用,主治目痛目赤目翳

瞳子髎睛明丝竹空攒竹四白,治疗目赤肿痛目翳[12]

瞳子髎头维印堂太冲,有疏散风热,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头痛

瞳子髎头维太冲印堂太阳,治疗头痛[12]

瞳子髎太阳率谷外关,治疗偏头痛[12]

瞳子髎头维翳风阳白颧髎合谷,治疗口眼㖞斜[12]

瞳子髎合谷太阳颧髎,有祛风活血、通络止痛作用,主治三叉神经痛

4.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外台秘要》:青盲无见,远视䀮䀮,目中肤翳白膜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青盲无所见,远视䀮䀮,目中肤翳白膜头痛目外眦赤痛。

针灸资生经》:目中翳膜,针瞳子髎丘墟

针灸大成》:目痒,翳白膜青盲无见,远视䀮䀮,赤痛泪出多眵䁾,内眦痒,头痛喉痹

类经图翼》:一云兼少泽,能治妇人乳肿。

类经图翼》:妇人乳肿,针瞳子髎少泽

4.14 瞳子髎穴研究进展

4.14.1 治疗胆石症所致的胆绞痛

患者仰卧或侧卧位,取双侧瞳子髂,常规消毒后,取1寸毫针斜刺,行捻转泻法,以酸胀为度,留针30 min,期间每隔3 min运针1 min。治疗36例患者,显效20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7%。[12]

4.14.2 治疗中风偏瘫

主穴攒竹瞳子髎。先取偏瘫对侧攒竹针尖向外透刺鱼腰,再取瞳子髂,针尖向内透刺鱼腰。双手同时对二穴行小幅度、快频率捻转1~2 min,同时令患者努力活动偏瘫肢体,以后每隔5~10 min行针一次,共留针30 min。配穴极泉委中三阴交太冲极泉委中得气后不留针三阴交太冲得气留针30 min。治疗102例患者治愈69例,好转24例,无效6例,死亡3例,总有效率为91.2%。[12]

4.14.3 治疗麦粒肿

常规消毒患侧瞳子髎后,用已消毒三棱针或26号1寸毫针迅速刺破该穴处的皮肤,使之出血数滴,然后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隔日1次。治疗期间,每日热敷患处数次,每次10~15 min。治疗98例患者,经放血1次而愈者达93例,经3次放血后无效而转他法治疗者5例。[12]

5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61.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84.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03.
  4.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60.
  6. ^ [6]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97-298.
  7. ^ [7]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62.
  8. ^ [8]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64.
  9. ^ [9]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10. ^ [10]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7.
  11. ^ [11]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97-298.
  12. ^ [12]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07-108.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