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表药

中药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jiě biǎo yào

2 英文参考

diaphoretic drug

3 注解

4 英文翻译

exterior-effusing formula

解释:any formula that is composed of exterior-releasing medicinals, has diaphoretic, muscle-releasing and eruption-promoting effects, and is used to treat exterior patterns/syndromes

5 概述

凡能疏解肌表,促使发汗,解除表证药物称为解表药

解表药大多具有辛味,辛能发散,可促使病人汗出,而达到外邪从汗而外泄,表证得以解除,即《内经》所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意思。解表药有温性和凉性之分,它们的适应证也不相同。该类药大多入肺经膀胱经,故其适应证和手太阴肺经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和脏腑有关。

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的方剂解表剂

本类方药主要用于六淫外邪入浸所出现的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痛,脉浮。或用于疹透不畅或风湿痛有表证者。

临床上,表证风寒表证风热表证两种,风寒者宜辛温解表风热者宜辛凉解表。此外,若表证兼气、血、阴、阳之不足,还须结合补益方药使用,以扶正祛邪,使正胜邪却。故解表药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叁类。

6 功效

解表药主要用治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有汗不畅、脉浮之外感表证。部分解表药尚可用于水肿、咱喘、麻疹风疹风湿痹痛、疮疡初起等证而效有表证者。

7 应用解表方药注意事项

使用解表药须根四时气候变化患者体质不同而恰当选择、配伍用药。冬季多风寒,春季多风热,夏季多夹暑湿,秋季多兼燥邪。故除针对外感风寒风热表邪不同,相应选择长于发散风寒风热药物外,还有解表药与祛暑、化湿润燥药的不同配伍。若虚人外感正虚邪实,难以祛散表邪都,又应根据体质不同,解表药还须分别与补气、助阳、滋阴、养血等补养药配伍用药,以扶正扶邪。温病初起,邪在卫分,除选用发散风热药物外,应同时配伍清热解毒药。使用发汗作用较强的解表药时,不要用量过大,发汗太过,以免耗伤阳气,损及津液,造成“亡阳”、“伤阴”的弊端。又汗为津液血汗同源,因此,表虚自汗阴虚盗汗以及疮疡日久、淋病失血者,虽有表证,也应慎用。使用解表药还要注意因时因地而异,如春夏腠理疏松,容易出汗解表药用量宜轻;冬季腠理致密,不易汗出,解表药用量宜重;同样,北方严寒地区用药宜重;南方炎热地区用药宜轻。解表药多为辛散之品,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而降低药效

1.该类药多具辛散之性,故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功效减低。

2.服用解表药后宜避风寒。如外感风寒表证,增加衣被以利汗出。

3.解表发汗,以微汗出为度,以免大汗伤阴耗气。应中病即止,勿久服之。

4.阳虚自汗阴虚盗汗疮疡久溃、失血者不宜单用解表剂,若需要,加用扶正之品,以达邪去而不伤正之目的。

8 解表药的药理作用参考

1.发汗解热作用。如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白芷生姜薄荷菊花柴胡等大多数解表药均具有发汗解热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调节体温中枢而实现的。

2.增强体表血液循环。如桂枝紫苏生姜菊花等多数解表药均能扩张周围血管,增强体表循环、促进汗腺分泌,从而增加热的散发。表证特点之一是“恶寒”,而这种恶寒肌肉及小动脉痉挛有关(即产热增加),解表药通过扩张痉挛之血管可改善这种病理状态。同时由于外周循环加强,使病毒大量流至皮肤毛细血管。引起皮肤毛细血管增生、血清渗出、形成皮疹。这可能是解表药用以透疹作用基础。解表药除了能抑制某些细菌生长而用于疮病之治疗外,还能通过扩张周围血管,使局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而用于疮用初起之治疗。

3.抗菌、抗病毒作用。经过大量实验,已证明解表药物对某些细菌病毒致病微生物抑制或杀伤作用

对某些病毒抑制作用者:麻黄桂枝紫苏羌活防风白芷生姜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升麻等。

对某些革兰氏阳性球菌抑制作用者:麻黄桂枝紫苏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薄荷牛蒡子菊花桑叶菊花等。

对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抑制作用者:桂枝紫苏羌活防风白芷藁本细辛薄荷牛蒡子菊花柴胡等。

结核杆菌抑制作用者:柴苏、荆芥羌活白芷细辛薄荷牛蒡子升麻等。

对某些致病真菌抑制作用者;桂枝羌活防风白芷辛夷葱白等。

此外,菊花白喉杆菌脑膜炎球菌防风白芷细辛枯草杆菌桂枝炭疽杆菌柴胡疟疾均有抑制作用

4.其它作用

除上述主要药理作用外,该类药物尚有镇痛作用止咳祛痰作用健胃利尿作用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