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large intestinal diarrhea[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5 关于寒泄
寒泄又名寒泻、鹜溏,指脾胃寒盛所致的泄泻[2]。《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泻论》:“又有寒泄者,大腹满而泄;又有鹜溏者,是寒泄也。”《丹溪心法·泄泻》:“寒泄,寒气在腹,攻刺作痛,洞下清水,腹内雷鸣,米饮不化者,理中汤,或吞大已寒丸,宜附子桂香丸;畏食者,八味汤。”《症因脉治》卷四又分本证为外感寒邪泻和积寒泄泻两种[2]。
5.1 外感寒邪泻
外感寒邪泻为病证名[3]。指感受寒邪所致的泄泻[3]。见《症因脉治》卷四。为寒泄的一种。
5.1.1 外感寒邪泻的辨证论治
如寒邪直中三阴经者,症见恶寒身痛,不发热,口不渴,小便清白,腹中疼痛,泄下水谷,脉多沉迟,宜用理中汤、真武汤等方;若肠胃有热而寒邪外束,则泻而恶寒、发热、身痛、口渴、脉多浮,宜用羌活汤、葛根黄芩黄连汤等方[3]。
5.2 积寒泄泻
5.2.1 积寒泄泻的病因病机
5.2.2 积寒泄泻的症状
《症因脉治》卷四:“积寒泄泻之症,腹中绵绵作痛,小便不赤,口唇不干,泻下清白鸭溏之色。”脉多沉细而迟,或沉而结[4]。
5.2.3 积寒泄泻的治疗
6 关于泄泻
泄泻(diarrhea[5][6])为病名[7]。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简称泄(《黄帝内经》)或泻[7],又称下利(汉唐时期)[8]。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而言[8]。前贤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8]。泄泻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8]。
针灸对泄泻的疗效一般来说,急性易治,慢性较难,但都有较好的疗效[9]。若泄泻频繁有严重脱水现象或由恶性病变所引起的腹泻,则当采取综合疗法[9]。
现代医学所称的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肠结核、肠功能紊乱、结肠过敏等消化系统病变所引起的腹泻,多属泄泻范畴[10]。
详见泄泻条。
7 参考资料
-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9.
-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95.
-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20.
-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32.
-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 ^ [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15.
- ^ [8]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51-155.
- ^ [9]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4-67.
- ^ [10]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