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腑病

中医学 经络学 中医辨证 疾病 中医病证名 中医诊断学 中医内科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yáng míng fǔ bìng

2 英文参考

syndrome of fu viscera of Yangming[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YANG MING FU-organ disease[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阳明腑病(syndrome of fu viscera of Yangming[1])为病证名[2]。亦称阳明腑证[2]。是指邪热伤津,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腑气不通,以日晡潮热手足汗出脐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脉沉实有力为常见症的证候[2]

4 症状

证见潮热自汗谵语、发渴,不恶寒恶热,揭去衣被,扬手掷足,或发斑、发黄,狂乱,大便燥实不通,或手足乍冷乍温,腹满硬痛,喘急[2]

伤寒辨证·六经证治》:“潮热自汗谵语、发渴、大便闭,揭去衣被,扬手掷足,发斑发黄,狂乱恶热,脉沉数,病在府也。”

5 辨证论治

治宜攻下燥实为主[2]

医学心悟·阳明经病》:“假如邪已入腑,发热转为潮热,致有谵语、燥渴、便闭、腹胀等症,是为邪气结聚,则用承气汤下之。”

伤寒全生集·足阳明经见证治例》:“若潮热自汗谵语、发渴、不恶寒、反恶热、揭去衣被、扬手掷足,或发斑、发黄,狂乱,大便燥实不通,或手足乍冷乍温,腹满硬痛,喘急,此是正阳明胃腑本实病也。急宜调胃承气汤下之。”

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其治阳明府病,虽均为可下,然不无轻重之分。故或以三承气汤下之,或麻仁丸通之,或蜜煎胆汁导之,量其病而治之可也。”

6 关于阳明病

阳明病为病名[3]六经病之一[3]。《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胃家,泛指肠胃而言;实,是邪气[3]阳明病一般主里、热、实证[3]

6.1 辨证分型

辨证经证、府证之分[3]

伤寒贯珠集·阳明篇上》:“阳明府病多于经病。以经邪不能久留,而府邪常聚而不行也……经病有传经、自受之不同,府病有宜下、宜清、宜温之各异。”

6.2 辨证论治

阳明经证因无形的邪热盛于经,证见身大热,汗大出,大烦渴,脉洪大等[3]。治宜清热保津为主,常用白虎汤等方[3]

阳明府证是有形的燥实热结于腑,证见潮热谵语腹满痛、不大便、脉沉实等[3]。治当攻下燥实,清除热结,常用三承气汤等方[3]

阳明病由于里热外蒸,故不恶寒而反恶热,是阳明病发热特征[3]。在治疗上,因阳热亢盛,津液容易耗伤,故清、下二法,为阳明病的重要治法[3]

7 关于阳明经病

阳明经病为病证名[3]。亦称阳明经证[3]

7.1 辨证论治

伤寒辨证·六经证治》:“传至阳明,则目痛鼻干、不眠,宜升麻葛根汤。此证有在经在府之别。如目痛鼻干,微恶寒身热,脉浮洪,病在经也。”

阳明经病又有在标在本说[3]。在标宜辛凉解肌,在本宜清热保津[3]

伤寒全生集·足阳明经见证治例》:“其证目痛鼻干、不眠、头额痛、身微热恶寒,此是阳明经之标病,不拘日数多少,便宜解肌;如身热,烦渴欲饮水,汗出恶热者,此阳明经本病也,当清解邪热。”

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阳明主里,内候胃中,外候肌肉,故有病经病府之分。如论中身热,烦渴,目痛鼻干不得眠,不恶寒恶热者,此阳明经病也……治阳明经病,则以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发之,或以白虎汤清之,或以柴胡白虎汤和之,随其证而施之可也。”

医学心悟·阳明经证》:“阳明经病目痛鼻干唇焦漱水不欲咽,脉长,此阳明本经证,其经去太阳不远,亦有头痛发热,宜用葛根汤解肌。”(葛根升麻秦艽荆芥赤芍、苏叶、白芷甘草生姜[3]。本方即治阳明经标病,若见身热、烦渴、汗出恶热者,宜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等方[3]

8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35.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33.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治疗阳明腑病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阳明腑病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阳明腑病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