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经性皮肤病

皮肤病 针灸学 中医学 经络学 经络现象 疾病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ún jīng xìng pí fū bìng

2 英文参考

Dermatosis along the channels

3 注解

循经性皮肤病指沿经络路线分布的呈带状的皮肤病。它是经络路线客观存在的证据之一,有人称之为“可见的经络现象”或“显现的经络”。1958年,张鸣九氏曾经报道脊柱结核病人沿肝、肾两经出现皮疹的病例。以后在我国陆续发现和报道了此种经络现象,到现在为止,国内报道的各种循经性皮肤病共100多例。

循经性皮肤病表皮及真皮上部的病理变化,包括呈带状循经排列的疣状痣、笆素痣、皮肤萎缩皮肤色素沉着白癜风湿疹神经性皮炎、扁平苔癣及银屑病;有因真皮血管扩张、血管缺少、出血胶原纤维变性而循经排列的鲜红斑痣贫血痣紫癜硬皮病;还有因皮肤附属器的病理变化而循经排列的皮脂腺痣汗孔角化症等。在所有循经性皮肤病中,大多数属后天性,可存在几天至几年,其中尤以神经性皮炎和扁平苔癣居多;少数属先天性,可存几年以至终生,其中以各种痣居多。循经性皮肤病可广泛分布十二经脉及任、督、带脉上,以病变表现在肾经者最多,其次是大肠经肺经心包经,而胆经胃经三焦经带脉任脉最为少见。这些病变有的波及该经络全程,有的只见于经络的一部分。在同一病人身上,发生皮肤病损的经脉路线可以是一条,也可以是两条、三条甚至五六条。病损的宽度一般在0.5~2.0cm左右,其分布路线还会有一些变异现象,如扩聚、串经、分枝、融合等。

循经性皮肤病经络路线的存在提供了比较直观的证据,也为循经感传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但病理检验并来发现任何特殊的形态结构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治疗循经性皮肤病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循经性皮肤病相关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循经性皮肤病相关药物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古籍中的循经性皮肤病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