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diarrhea with syndrome of accumulation and binding of damp-heat[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定义
泄泻·湿热蕴结证(diarrhea with syndrome of accumulation and binding of damp-heat[1])又称湿热泄泻,是指感受湿热,以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等为常见症的泄泻证候[1]。
5 证候分析
湿热阻滞,肠腑传导失常:湿热之邪,或夏令暑湿伤及肠胃,传化失常,而发生泄泻。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肠中有热,故泻下急迫。湿热互结,则泻而不爽。湿热下注,故肛门灼热,粪便色黄褐而臭,小便短黄。烦热口渴,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均为湿热内盛之征。[3][3]
6 泄泻·湿热蕴结证的治疗
6.1 治法
6.2 方药治疗
泄泻·湿热蕴结证可用葛根芩连汤[备注]葛根芩连汤(《伤寒论》):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加味治疗。方中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葛根解肌清热,升清止泻。可加银花助其清热之力;茯苓、木通、车前子增强利湿之效,使其湿热分消,则泄泻可止。[3]
若湿邪偏重,证见胸腹满闷,口不渴,或渴不欲饮,舌苔微黄厚腻,脉濡缓,可合平胃散[备注]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苍术、厚朴、橘皮、甘草、生姜、大枣燥湿宽中。挟食滞者宜加神曲、麦芽、山楂以消食化滞。夏季盛暑之时,发生泄泻,证见泄泻如水,自汗面垢,烦渴尿赤,可加藿香、香薷、扁豆衣、荷叶等药,以清暑化湿。[3]
6.3 针灸治疗
6.3.1 方一
急性者取天枢、上巨虚、阴陵泉、合谷等穴为主[4]。湿热者加曲池、内庭[4]。
6.3.2 方二
治则:除湿导滞,疏调肠胃
方义:天枢为大肠募穴,调理胃肠传导功能;阴陵泉乃脾经合穴,疏调脾气,健脾利湿;上巨虚为大肠下合穴,通调胃肠气机,运化湿滞。
操作: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6.3.3 方三
选穴:以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取合谷、内庭、中脘、天枢、足三里、金津、玉液、委中。
方义:中脘、天枢、足三里调和胃肠气机,升清降浊。合谷、内庭清泻胃肠湿热。金津、玉液、委中刺络出血,使热随血去。
6.4 艾灸治疗
灸法:艾条回旋灸,每穴10~15分钟,以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灸至泄泻症状消失后再巩固2~3次。
6.5 推拿疗法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用左右结构:㨰法沿脊柱两旁的膀胱经从脾俞到大肠俞治疗,每穴约1分钟,后再在每穴上施以点按法,每穴操作1分钟,以酸胀感为度。在胃肠部施用摩法,摩法以逆时针方向进行。
6.6 饮食疗法
6.6.1 推荐食材
泄泻·湿热蕴结证患者建议食用马齿苋、薏苡仁、粳米、莽麦、小麦麸、山药等[7]。
6.6.2 推荐食疗方
1.三宝粥(《医学衷中参西录》):生山药30g,三七6g,鸦胆子50枚。将山药末放入锅中,加凉水4盅,调和山药末煮粥。煮时,不住以箸搅汁,一两沸即熟,约得粥一大碗。即用其送服三七末、鸦胆子。每日2次,早晚空腹食。
2.马齿苋粥(《太平圣惠方》):马齿苋150g,粳米100g。马齿苋洗干净,切成碎段备用。马齿苋与粳米加水同煮,旺火烧沸,改用小火煮至粥成。不加盐、醋,空腹淡食。
7 关于泄泻
泄泻(diarrhea[7][8])为病名[9]。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简称泄(《黄帝内经》)或泻[9],又称下利(汉唐时期)[9]。是指以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要表现的疾病[9]。前贤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9]。泄泻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9]。
西医的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肠结核、胃肠功能紊乱、肠易激综合征、结肠过敏等消化系统病变所引起的腹泻,多属泄泻范畴[9][10]。
8 参考资料
-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 ^ [2]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51-155.
- ^ [3]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67-70.
- ^ [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60.
- ^ [5]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4-67.
- ^ [6] 柴铁劬主编.灸法速成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7] 柴铁劬主编.推拿疗法速成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8]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9]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15.
- ^ [10]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