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痛·胆腑郁热证

中医诊断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证名 胁痛 中医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ié tòng ·dǎn fǔ yù rè zhèng

2 英文参考

hypochondriac pain with syndrome of heat stagnation in gallbladder[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定义

胁痛·胆腑郁热证(hypochondriac pain with syndrome of heat stagnation in gallbladder[1])是指胆气抑郁,日久化热,以右胁灼热疼痛,或绞痛胀痛钝痛剧痛疼痛放射至右肩胛,脘腹不舒,恶心呕吐大便不畅或见黄疸或伴发热舌红,苔黄,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胁痛证候[1]

4 关于胁痛

胁痛(hypochondriac pain[2][2])为症状[3]。出《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3][3]。胁,指胁肋部,位于胸壁两侧,自腋部以下至第12肋骨之间[4]胁痛病因主要有情志不遂、饮食不节跌仆损伤、久病体虚等多种因素[5]。这些因素导致肝气郁结、肝失条达,瘀血停滞、痹阻胁络,湿热蕴结、肝失疏泄,肝阴不足络脉失养等诸多病机变化,最终导致胁痛发生[5]胁痛实证气滞血瘀湿热为主,多病程短,来势急,症见疼痛较重而拒按,脉实有力;虚证多属阴血不足,脉络失养,症见其痛隐隐,绵绵不休,且病程长,来势缓,并伴见全身阴血亏耗之证[5]

现代医学中的肝、胆、胸膜等急慢性疾患以及胁间神经痛等病症,如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胸膜炎及后遗症引起的胁痛肋间神经痛可参照治疗[5][6][6]

现常将胁痛分为肝气郁结证胆腑郁热证肝火胁痛证肝经湿热证瘀血阻络证肝阴虚证肝虚证辨证治疗,详见胁痛条。

5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92.
  4. ^ [4] 柴铁劬主编.推拿疗法速成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5. ^ [5]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73-75.
  6. ^ [6]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52.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治疗胁痛·胆腑郁热证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胁痛·胆腑郁热证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胁痛·胆腑郁热证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胁痛·胆腑郁热证相关药物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