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exogenous damp diarrhea[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6 关于湿泻
湿泻为病证名[2]。见《丹溪心法·泄泻》。又名濡泄、洞泄[2]。指湿伤脾胃所致的泄泻[2]。
《证治要诀·大小腑门》:“湿泻,由坐卧湿处,以致湿气伤脾,土不克水。梅雨阴久,多有此病。宜除湿汤吞戊己丸,佐以胃苓汤。重者宜术附汤。如其人本不甚泻,每日两三次鸭溏,此脾家不燥,常服平胃散自愈。”
《医学传灯·泄泻》:“湿泻者,腹中不痛,所泻皆水,或遍身发肿,身热脉数者,病属于阳。初起宜用分消饮,久以柴苓汤主之。若肢冷脉细,元气大虚,宜用消肿健脾汤,即金匮肾气丸,亦宜服也。”
《金匮翼·泄泻诸症统论》:“湿泻一名濡泄。其脉濡细,其症泄水,虚滑肠鸣,身重腹不痛。由脾胃有湿,则水谷不化,清浊不分。久雨潮溢,或运气湿土司令之时,多有此疾。《黄帝内经素问》所谓湿胜则濡泄,《左传》所谓雨淫腹疾者是也。又水寒之气,入客肠间,亦令人濡泻。经云太阳之胜,寒客下焦,传为濡泄是也。”
7 关于泄泻
泄泻(diarrhea[3][4])为病名[5]。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简称泄(《黄帝内经》)或泻[5],又称下利(汉唐时期)[6]。是指以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要表现的疾病[6]。前贤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6]。泄泻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6]。
西医的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肠结核、胃肠功能紊乱、肠易激综合征、结肠过敏等消化系统病变所引起的腹泻,多属泄泻范畴[7][8]。
8 参考资料
-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19.
-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74.
-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15.
- ^ [6]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51-155.
- ^ [7]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60.
- ^ [8]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