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渴

中医病证名 中医诊断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ǔ kě

2 英文参考

summerheat thirst[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暑渴(summerheat thirst[1])为病证名[2]。见《丹溪心法·中暑》。是指暑伤津液,以烦渴多饮等为常见症的暑病[2]

4 暑渴病因病机

暑热所致的口渴[2]

6 关于中暑

中暑(heat stroke and sunstroke[3]、summerheat stroke[3])为病名[4]

中医药学名词》(2004):中暑是指感受暑邪引起的以高热汗出或肤燥无汗烦躁口渴神昏抽搐,或呕恶腹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4]

中医药学名词》(2010):中暑又称暑中,是指感受暑邪,以高热,汗出或肤燥无汗烦躁口渴神昏抽搐,或呕恶,腹痛为主要表现的危急重病[4]

中暑又名中暍中热[4]、发痧[5]。现又称热射病、热痉挛日射[5]中医认为感受暑邪发生的一种急性病[5]。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二。

6.1 中暑病因

中暑多由长时间处于烈日下或高温、热幅射环境中所致[5]

6.2 中暑症状

临床上有轻重之分[5]。症见突然闷倒,昏不知人,或身热烦躁气喘不语,牙关微紧,或口开齿燥,大汗无汗,脉虚数,甚者昏迷不醒,四肢抽搐[5]

6.3 中暑的治疗

轻者仅见头晕倦怠、胸闷烦渴、身热少汗、恶心等症;重者还可出现肢冷汗多、心慌气促高热昏迷抽搐等症[5]。治当移患者至凉爽通风处,法当清暑、解热、开窍,先用辟瘟丹消暑丸灌服,后用益元散白虎汤清营汤[5]。并可配用针刺、刮痧、冰水擦浴等法[5]

元气不足者,当调补元气为主,少佐解暑[5]

首先急将患者移至通风阴凉处,并给予饮服清凉盐水,再行治疗[5]

体针:轻症取大椎合谷内关足三里等穴为主[5]头痛头维呕吐中脘[5]。重症取百会人中曲池委中十宣等穴为主[5]抽搐阳陵泉太冲;肢冷脉微者大炷灸神阙关元;病情危重者,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5]

刮痧法:适用于中暑轻症[5]。用光滑的陶瓷汤匙蘸水轻刮背脊两侧、颈、胸、肩臂及肘窝、胭窝等处,刮至皮肤紫红为止[5]

7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17.
  3.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8.
  5. ^ [5]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5.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治疗暑渴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暑渴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暑渴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暑渴相关药物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