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疾病概述
龋齿病俗称蛀牙。当病变严重时,就会感到牙痛,尤其在吃较硬食物或遇甜酸、冷热时,疼痛加剧。中老年人若因牙龈萎缩和牙根暴露,也会有酸痛感。可用新鲜大蒜头去皮、捣烂如泥,填塞于龋齿洞内;也可取云南白药适量,用温开水调成糊状,涂于牙周及齿龈部位;另可用风油精、十滴水搽于患处,或连续用较大量的防酸牙膏刷牙等,均会使疼痛迅速缓解,继而消失。对于牙齿过敏而发生酸痛者,可用小苏打2-3片研碎,溶解于1 杯冷开水中,每日漱口多次。或用大蒜的黄酒浸泡液涂搽,均奏效。
7 症状体征
(一)按进展速度分类
1、急性龋齿又称湿性龋,多见于獐或青年人。龋损呈浅棕色,质地湿软。病变进展较快。猛性龋又称放射性龋,常见于颌面及颈部接受放射治治疗的患者,多数牙在短期内同时患龋,病程发展很快。Sjogren综合征患者及有严重全身性疾病的患者,由于唾液分泌量减少或未注意口腔卫生,亦可能发生猛性龋。
2、慢性龋齿又称干性龋,临床多见龋损呈黑褐色,质地较干硬,病变进展较慢。静止龋是一种特殊的慢性龋表现,在龋病发展过程中,由于病变环境的改变,牙体隐蔽部位外露或开放,原有致病条件发生了变化,龋损进程自行停止。又如牙合面龋,由于咀嚼作用,可能将龋损部分磨平,菌斑不易堆积而病变停止,成为静止龋。
3、继发龋 龋病治疗后由于充填物边缘或窝洞周围牙体组织破裂,形成菌斑滞留区;或修复材料与牙体组织不密合,形成微渗漏,都可能产生龋病,称继发龋。继发龋也可因治疗时未除净病变组织发展而成。
1、牙合面窝沟龋和平滑面龋 窝沟龋拗口磨牙、前磨牙咬合面、磨牙颊面沟和上颌前牙舌面的龋损。窝沟龋损呈锥形,底部朝牙本质,尖向釉质表面。有些龋损的釉质表面无明显破坏,具有这类临床特征的龋损又称潜行性龋。平滑面龋损可分为2个亚类:发生于牙的近、远中面的损害称邻面龋;发生于牙的颊面或舌面,靠近釉牙骨质界处为颈部龋。釉质平滑骨龋病损害呈叁角形,叁角形的底边朝釉质表面,尖向牙本质。当龋损到达釉牙本质界时,即沿釉牙本质界向侧方扩散,在正常的釉质下方发生潜掘性破坏。
2、极面龋 在根部牙骨质发生的龋病损害被称为根面龋,多发生于老年人牙龈退缩、根面外露的牙。
3、线形釉质龋齿是种非典型性龋病损害,常见于美洲和亚洲的儿童乳牙列。发生于上颌前牙唇面的新生线处,龋病损害呈新月形。
(叁)按病变深度分类浅龋分为窝沟龋和平滑面龋。窝沟龋的龋损部位色泽变黑,用探针检查时有粗糙感或能钩住探针尖端。平滑面龋一般呈白垩色、黄褐色或褐色斑点。患者一般无主观症状,对冷、热、酸、甜刺激亦无明显反应。中龋的龋洞已形成,洞内牙本质软化呈黄褐或深褐色。患者对酸甜饮食敏感,过冷过饮食也能产生酸痛感觉,冷刺激尤为显着,但刺激去除后症状立即消失。颈部牙本质龋的症状较为明显。深龋的龋洞深大,位于邻面的深龋洞,外观略有色泽改变,洞口较小而病损破坏很深。如食物嵌入洞中,可出现疼痛症状。遇冷、热和化学刺激时,产生的疼痛较为剧烈。
8 疾病病因
龋齿病是在微生物、食物和宿主等3种因素相互作用下发生,这是龋齿病病因的叁联因素理论。后因时间因素的补充,叁联因素理论发展成为四联因素理论。即龋齿病发生于敏感的牙、致龋菌群及牙菌斑、蔗糖等细菌底物以及一定的时间等4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基础上。
1、口腔中的主要致龋菌是变形链球菌,其次是某些乳杆菌和放线菌属。这些细菌具有利用蔗糖的产酸能力、对牙体表面的附着能力以及耐酸能力等致龋特性。在牙菌斑存在的条件下,细菌作用于牙,致使龋病发生。
9 病理生理
龋齿病是牙体硬组织即牙釉质、牙本质和牙骨质在颜色、形态和质地等方面均发生变化。龋病初期牙体硬组织发生脱矿,牙釉质呈白垩色。继之病变部位有色素沉着,局部呈黄褐色或棕褐色。随着无机成分脱矿、有机成分破坏分解的不断进行,牙体组织疏松软化,发生缺损,形成龋洞。牙因缺乏自身修复能力,一旦形成龋洞,则不可能自行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