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喘

中医病证名 喘证 中医内科学 中医学 虚喘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qì xū chuǎn

2 英文参考

dyspnea due to deficiency of vital energy[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气虚喘为病证名[1]。见《证治汇补》卷五。又名气虚喘逆[1]。是指肺气元气不足所致的气喘[1]

4 气虚喘病因病机

症因脉治》卷二:“气虚喘逆之因,或本元素虚,或大病后、大劳后,失于调养,或过服克削,元气大伤,则气虚喘逆之症作矣。”

5 气虚喘症状

气虚喘症见身倦懒怯,言语轻微,久久渐见气不接续,喝喝喘急等[1]

6 气虚喘的治疗

景岳全书》卷十九:“气虚之喘十居七八,但察其外无风邪,内无实热而喘者,即皆虚喘之证。若脾肺气虚者,不过在中上二焦,化源未亏,其病犹浅,若肝肾气虚,则病出下焦本末俱病,其病则深。”

医学纲目·喘》:“若久病气虚而发喘者,宜阿胶人参五味补之。”

如脾肺气虚上焦微热微渴而作喘者,宜生脉散;如气虚而无热者,用独参汤;若火燥肺金上焦热甚,烦渴多汗,宜人参白虎汤[1]

又如人参平肺散参橘煎四君子汤参冬饮理中汤等均可随证选用[1]

6.1 肺虚

6.1.1 肺虚喘证症状

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或咳呛痰少质粘,烦热口干咽喉不利,面潮红,舌质淡红或舌红苔剥,脉软弱或细数。[2]

6.1.2 证候分析

肺气亏虚,气失所主;或肺阴亏虚,虚火上炎肺失清肃[3]

肺虚气失所主,故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肺气不足致咳声低弱。气不化津咯痰稀白。肺虚卫外不固则自汗、畏风。舌质淡红,脉软弱为肺气虚弱之象。若肺阴不足,虚火上炎则见呛咳痰少质粘,烦热咽喉不利,面潮红。舌红苔剥,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征。[3]

6.1.3 治法

补肺益气养阴[3][3]

6.1.4 方药治疗肺虚喘证

生脉散[备注]生脉散(《鲁急千金要方》):人参麦冬五味子补肺汤[备注]补肺汤(《永类钤方》):人参黄芪、熟地、五味子紫菀桑白皮加减。方中人参、黄芪补肺益气麦冬、熟地补阴五味子收敛肺气紫菀桑白皮化痰清利肺气。若寒痰内盛,可加钟乳石苏子款冬花温肺化痰定喘,若肺阴虚甚,可加沙参玉竹百合等。[3]

肺虚作喘,病情严重时常与肾虚并见,可配合补肾纳气紫石英、胡桃肉等。因中气虚弱,脾肺同病,食少便溏、腹中气坠者,又当补脾养肺、益气升陷,用补中益气汤[备注]补中益气汤(《脾胃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加减。[3]

6.1.5 肺虚喘证食疗方法

[3]

6.1.5.1 推荐食材

沙参麦冬党参山药鲤鱼黄芪猪肺熟地黄等。

6.1.5.2 推荐食疗

1.白醋鲤鱼(《食医心镜》):鲤鱼1条,生姜10g,蒜10g,韭菜10g,白醋适量。将鲤鱼去除鳃鳞内脏,洗净,切块,先用植物油煎至焦黄,烹上酱油少许,加糖、黄酒各适量,添水煨至熟烂,收汁后,盛平盘,上浇撒姜、蒜、韭菜碎末和醋少许,即可食用。

2.黄芪母鸡(《保健药膳》):生黄芪120g,母鸡1只,佐料适量。将母鸡杀后除毛去内脏,将黄芪放入鸡腹中缝合,置锅中加水及佐料炖熟即成。吃肉喝汤,每日1次。

3.参枣汤(《十药神书》):人参6g,大枣10枚。将人参大枣洗净,放入锅内,加清水,以武火烧开后改用文火,继续煎煮15分钟即可。每日3次,10天为1个疗程。

6.2 肺脾两虚/脾肺气虚

虚喘·脾肺气虚证(deficient dyspnea with syndrome of qi deficiency of both spleen and lung[4])是指喘病日久,脾肺两虚,以喘促短气乏力咳痰稀薄,自汗畏风,面色苍白,食少,食后腹胀不舒,便溏或食后即便,或大便不尽感,肌肉瘦削,舌淡,苔薄腻,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虚喘证候[4]

6.2.1 肺脾两虚喘证症状

喘息短促无力,语声低微自汗心悸面色㿠白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少,脉弱[5]

6.2.2 证候分析

肺主气肺虚则气失所主,故气短而喘、语声低微肺气虚、卫外不固,则自汗心悸脾主肌肉四肢脾虚神疲乏力、食少便溏气血不能上荣于面,则面色㿠白。舌脉为气虚之象。[5]

6.2.3 针灸治疗肺脾两虚喘证

[5]

治法补气健脾,益肺定喘

选穴:以手太阴肺经穴背俞穴为主。取脾俞足三里肺俞膏肓定喘太渊

随证配穴心悸者,加神门内关便溏者,加关元命门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并加灸。

方义:脾俞足三里健脾益气肺俞膏肓定喘三穴相配可平喘理肺。太渊肺经原穴属土,有益肺平作用,起到补土生金的目的。

7 关于虚喘

虚喘(dyspnea of deficiency type[6]、deficient dyspnea[6])为病证名[7]。见《丹溪心法·喘》。是指辨证虚证喘病[7][7]

8 关于喘证

喘证为证名。简称喘,亦名喘逆喘促喘息。以呼吸急促为临床主症,其发病与肺肾关系密切,盖“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焉。”(见《类证治裁·喘证论治》)。喘证颇多危急病情,须辨证精确,治疗及时。

喘证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严重者每致喘脱。为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以及久病体虚所致。其病主要在于肺、肾,亦与肝、脾等脏有关。[7]

喘病是因久患肺系疾病或他脏病变影响,致肺气上逆,肃降无权,出现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等症状的病证。一般来说,邪气壅肺者为实喘精气内虚者为虚喘[7]

喘证大要分为实喘虚喘两大类,实喘邪气壅肺,气失宣降,治予祛邪利气[7]实喘的基本病理属于“清浊相干,气乱于肺。”(见《黄帝内经灵枢·五乱》)如外感六淫,水饮痰浊壅阻于肺,使肺气失于宣降,此为实喘禀赋虚弱或元气亏损,使“肺主气”的功能明显削弱,以致肾不纳气,治予培补摄纳[7]

实喘以祛除病邪为大法,虚喘补元摄纳为主。不少患者,久病喘证元气已损,兼有病邪(痰浊、水饮、气壅)者,属于虚实夹杂之证,治宜兼用扶正与祛邪二法,通常在发病时,先以祛邪为主;邪去大半,则以扶正法为主。喘证发作,每兼咳嗽,亦须喘、咳同治。如喘而声高气粗,喉中痰鸣声如拽锯者,称之为哮喘,简称为哮。除药物治疗外,亦可配合针、灸、外治药物穴位电离子透入法。至于虚喘实喘,又可因为病因证候体质等不同情况而分为多种证型。

喘证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的过程中。不但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且可因其它脏腑病变影响于肺所致。为此必要时需结合辨病,与有关病篇互参,以便全面分析疾病的特点,并掌握其不同的预后转归[7]

现代医学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心肺功能不全等病,在发生呼吸困难时,可参照治疗。[7]

详见喘证条。

9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18.
  2. ^ [2]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65-70.
  3. ^ [3]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33-37.
  4.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5. ^ [5]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8-50.
  6. ^ [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7.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67.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治疗气虚喘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气虚喘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气虚喘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气虚喘相关药物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