鲭鱼类中毒所致潮红综合征

皮肤性病科 疾病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qīng yú lèi zhòng dú suǒ zhì cháo hóng zōng hé zhēng

2 注解

3 疾病别名

组胺中毒 针鱼中毒

5 疾病概述

鲭鱼类因含有较高的组胺类物质,食用后引起暂时性皮肤潮红,故名为鲭鱼类中毒所致皮肤综合征,又称组胺中毒,日本称它为针鱼中毒

6 症状体征

含有这种毒素的鱼在外观上不易被辨认,因此临床症状轻重取决于这种鱼类所含组胺的多少及食用这种鱼的数量而定,食用的少可无何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微的面部红斑,易被忽视,食用量大者可在食用过程中有苦涩、辛辣或刺舌的感觉。在食用后半小时至1h内(亦有短至几分钟到十几分钟者),在面、颈、躯干及上臂出现大片境界不清红斑,类似醉酒及日晒红斑,同时出现眼结膜充血头痛口干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心悸或有眩晕牙龈咽喉灼热血管性水肿荨麻疹的表现,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心血功能障碍。

以上症状的出现均是暂时性的,不作任何处理8~10h内症状可自行消退。食用后取末梢血和尿测定组胺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

7 疾病病因

鲭鱼类是指一种圆形、深色肉的鱼,如马鲛鱼、鲭蹲鱼等。

8 病理生理

这类鱼鱼肉中含有过量的组胺组胺酸及一些结构尚不清楚、药理作用类似组胺化学物质,这种毒素是一种混合性的耐热物质,一般烹调加热也不易将这种毒素破坏去除。

这种毒素是在鱼死后,经细菌脱羧作用产生的毒性物质,往往是在不适当的冷冻和贮藏过程中产生的,因此食用后出现的临床症状并不是细菌毒素作用,亦不是机体变态反应,而是由于鱼肉中过量的组胺物质引起的,检测这种鱼中的组胺物质要高于一般鱼类数倍。

9 诊断检查

在食用这类鱼后不久出现的上述症状及暂时性、一过性的病程要考虑有本病的可能。测定患者的尿、血中组胺的含量高于正常人,但要和饮酒及其它原因引起的皮肤潮红相鉴别,需要鉴别的有:

(1)类癌综合征  又称均Bjork综合征。是由于类癌瘤及转移性分泌的活性物质所引起的内分泌代谢综合征。临床上可出现阵发性潮红、腹泻腹痛哮喘心脏瓣膜病变,和食用该鱼无关。

(2)溃疡胰岛细胞综合征(Zollingel-Euison综合征)多见于30~50岁男性。90%的患者消化溃疡,可有呕血、黑便、呕吐腹痛腹泻,有时出现皮肤潮红,多见于非β细胞胰岛瘤或并有其它内分泌瘤的病人。

(3)嗜铬细胞瘤  病人常有高血压,感心悸头痛多汗、手足发麻无力或有胸闷呼吸困难腹痛呕吐、视物模糊、面色苍白,常呈阵发性的发作。

(4)药物性皮肤潮红  如使用过量的阿托品药物可出现口干、心动过速、皮肤干燥、呼吸急促、烦躁不安、谵妄惊厥皮肤出现潮红。

(5)化学性的皮肤潮红  如食用过多或变质的青菜,可出现亚硝酸盐中毒症状。表现唇、指甲、面部发绀,四肢冷、脉快、精神不振、嗜睡头晕头痛腹痛腹泻呕吐,严重者可心律不齐、肺水肿呼吸困难惊厥休克,常出现皮肤潮红。

10 治疗方案

症状严重者可立即给予肌内或静脉注射抗组胺药,可迅速奏效。

11 预后及预防

尽可能不吃或少吃这类冷冻鱼或鲭鱼类加工的食品。

12 相关出处

现代皮肤病学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