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质类固醇激素后脂膜炎

风湿免疫科 疾病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pí zhì lèi gù chún jī sù hòu zhī mó yán

2 注解

3 疾病别名

固醇后脂膜炎

4 疾病代码

ICD:M79.8

6 疾病概述

在全身大量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的过程中,由于激素骤然减量或停用,发生皮下结节,称为皮质类固醇激素后脂膜炎(poststeroid panniculitis)。本病少见,发病者绝大多数为儿童

结节出现于停药后约1~30 天,多发生在颊部、颈部、上肢、躯干、臀部等处皮肤大小不等,直径约0.4~4cm,质硬活动,轻度压痛,皮肤表面颜色正常或略红,不破溃。一般无全身症状。经数周或数月后结节可自行消退消退后不留疤痕。激素加量或停药后再度使用激素也可促使结节于较短时间内消退。

7 疾病描述

在全身大量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的过程中,由于激素骤然减量或停用,发生皮下结节,称为皮质类固醇激素后脂膜炎(poststeroid panniculitis)。

8 症状体征

本病少见,发病者绝大多数为儿童结节出现于停药后约1~30 天,多发生在颊部、颈部、上肢、躯干、臀部等处皮肤大小不等,直径约0.4~4cm,质硬活动,轻度压痛,皮肤表面颜色正常或略红,不破溃。一般无全身症状。经数周或数月后结节可自行消退消退后不留疤痕。激素加量或停药后再度使用激素也可促使结节于较短时间内消退。

9 疾病病因

本病于1956 年由Smith 和Good 首先报道,主要病因是全身使用大量皮质类固醇液素。

10 病理生理

病机制还不明确。

11 诊断检查

诊断:本病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及临床特点,病理检查,以除外其他皮下结节性皮肤病,皮下脂膜炎样T 细胞淋巴瘤等。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一般无异常发现。

其他辅助检查组织病理检查可见脂肪细胞变性细胞内可有针状结晶脂肪小叶有组织细胞、泡沫细胞、异物巨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小叶间隔内血管组织一般无病变。

12 鉴别诊断

应和结节性脂膜炎鉴别。常规应切取结节组织病理检查

13 治疗方案

本病经2~3 个月后可自然消退,故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患者如果再度使用皮质激素,应避免骤然减量。

14 并发症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15 预后及预防

预后:经数周或数月后结节可自行消退消退后不留疤痕。

预防:去除感染病灶,注意卫生,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功能

16 流行病学

本病少见,发病者绝大多数为儿童。没有其他相关内容描述。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