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痨

中医学 中医骨伤科 疾病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gǔ láo

2 疾病科属

伤科

3 疾病概述

骨痨是寒痰凝聚于骨关节间引起的一种阴证。又称为流痰。因发病部位不同而病名各异,如生于脊背的叫龟背痰,生于腰椎两旁的叫肾俞虚痰,生于环跳部位的叫附骨痰,生于膝部的叫鹤膝痰,生于踝部的叫穿踝痰等。本病西医学称之为骨关节结核。好发于学龄儿童和青少年,但老年及体虚之人偶尔亦右罹病。发病部位多在负重大、活动多的骨关节,好发于脊柱的腰椎、胸椎下段,其次为髋、膝踝、肩等关节

4 诊断要点

1、初期起病缓慢,患处隐隐酸痛,全身倦怠,关节活动受限,夜间疼痛明显,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数。

2、中期患处逐渐肿起,潮热盗汗、胃纳差,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沉细数。

3、后期形成瘘管窦道,时流稀脓或夹有干酷样物,难于收口,肌肉萎缩阴虚火旺者,午后潮热,口燥咽干,食欲减退,咳嗽痰中带血,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气血两亏者,日渐消瘦面色无华,形寒畏冷,心悸失眠,舌淡苔薄白,脉细或虚大。

4、病变活动血沉降加快。

5、X线照片检查:滑膜结核呈滑膜肿胀,骨质疏松。松质骨中心型结核,早期可见局部骨小梁模糊,呈毛玻璃样改变,继之出现死骨和空洞;边缘型骨结核则呈溶骨性改变。密质骨结核,则髓腔内溶骨破坏和骨膜新骨形成。干骺部结核,则兼有松质骨结核与密质骨结核特点。全关节结核,则可见关节腔变窄或消失,可有死骨、脓肿阴影。

5 辨证分析

1、先天不足,或劳倦内伤,久病失调,正气亏损,肝肾不足,筋肉骨胳不健,腠理不密,骨关节长期负重慢性劳损,复感受风寒湿,毒邪乘虚而入,深窜入里,留着筋骨。造成气血失和,津液不得输布,痰浊凝聚而为病。

2、骨关节结核的病灶形成,初起多局限于骨与滑膜,以后扩散到全关节。根据病变发展情况,可分为单纯骨结核、单纯滑膜结核和全关节结核

3、在整个病程中,其始为寒,其后为虚热。既有先天不足、肝肾亏损之虚,又有气血失和、痰浊凝聚之实。当其化脓之时,不仅寒化为热,阴转为阳,肾阴不足,此后阴愈亏、火愈旺,故在中、后期常出阴虚火旺证候,有时虚实挟杂,寒热交错,但仍以阴虚为主动脉。由于病久脓水淋漓不断,脓为气血所化,耗伤气血,故又可出现气血两虚证候

6 辨证论治

骨痨的治疗,应着重整体辨证施治,局部予以制动,注意休息,加强营养药物治疗

1、 初期治法温补和阳,散寒化痰

⑴主方:阳和汤王维德外科全生集》)处方熟地黄30克,鹿角胶10克,姜炭5克,肉桂3克(焗冲),麻黄5克,白芥子6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气血虚弱者,加黄芪30克、党参30克、当归12克。

⑵外用方:回阳玉龙膏陈实功外科正宗》)处方草乌(炒)6份,干姜(煨)6份,赤芍(炒)2份,白芷2份,南星(煨)2份,肉桂1份。共研细末,直接掺在疮面上,或水调外敷患处。

中成药小金丹,口服,每次4片,每日2次,开水送服。

2、中期治法扶正托毒。主方:托里透脓汤吴谦等《医宗金鉴》)处方人参3克,土炒白术3克,穿山甲(炒研)3克,白芷3克,升麻1.5克,甘草节1.5克,当归6克,生黄芪9克,皂角刺4.5克,青皮(炒)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3、后期治法补气养血,培补肝肾。

⑴主方:

人参养荣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处方党参10克,白术10克,炙黄芪10克,炙甘草10克,陈皮10克,肉桂心(焗)1克,当归10克,熟地黄7克,五味子7克,茯苓7克,远志5克,白芍10克,大枣10克,生姜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阴虚火旺者,宜养阴清热,可用清骨散王肯堂证治准绳》)处方青蒿6克,鳖甲10克,地骨皮10克,秦艽10克,知母10克,银柴胡6克,胡黄连5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若盗汗不止者,可加黄芪30克,浮小麦12克、煅龙骨30克。痰中带血者,可加川贝母10克、白茅根12克、茜草根12克。

⑵外用方:

①若窦道长期不愈合者,可用五五丹(广州中医学院《中医伤科学》)处方:熟石膏5份,升丹5份,共研细末,制成药线,插入窦道内以拔毒祛腐,视其脓液多少决定更换药线次数。

②若脓液干净,疮面红活时,可用生肌散(广东中医学院《中医伤科学》)处方:制炉甘石50份,滴乳石30份,滑石100份,琥珀30份,朱砂10份,冰片1份,研极细末,掺于疮面上。

验方单方骨痨敌(广州中医学院《中医伤科学》)处方骨碎补10克,三七1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黄芪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固定方法为了减轻疼痛,防止病变扩散,对病变部位应限制活动,并予以适当固定。将肢体关节固定于功能位置,可根据不同情况选用夹板、支架等。若肢体关节挛缩在非功能位置时,可牵引3~4周,逐渐矫正畸形。其他疗法

1、 雷火神针灸(陈实功外科正宗》)用蕲艾10克,丁香1.5克,麝香0.6克。将二药与蕲艾揉和,用纸卷成筒,如指粗,塞入药艾,即成“雷火神针”。使用时,以肖山纸7层平放患处,用火点着雷火神针的一端,在纸上捺紧,待不痛起针,病重者再针熨1次。7天后灸疮发作,即收效。适用于骨痨初起,以促其消散。

2、附子饼灸法(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外科临床手册》)用附子研末,以黄酒调和作饼,饼厚约3毫米。将附子饼放在疮顶上,铺艾绒于其灸之;如附子饼已干熟,则可更换再灸,灸至患者自觉局部及附近有温热感。每日灸二、三十壮。适用于后期脓液干净,疮面苍白,肉芽不鲜者。

3、穿刺抽脓中期若寒性脓肿形成,切忌挤破或滥用切开排脓,可在严密消毒下,穿刺抽现脓液,并在脓腔内注入抗痨药物

4、搔刮窦道窦道长期不愈合者,可用刮匙搔刮窦道壁,将腐肉、瘢痕刮除。

5、病灶清除若病灶内有较大死骨、较大脓肿窦道经久不愈或脊髓受压者,可施行病灶清除术,以矫正畸形、解除压迫和制止病变发展,保存关节活动功能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治疗骨痨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骨痨相关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骨痨相关药物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