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因证治》

清 朱震亨

目录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五十七、结燥

【因】

火邪伏于血中,耗散真阴津液亏少,夫肾主大便。肾主津液,液润则大便如常

【证】

小肠移热于大肠,为瘕,为沉。瘕,是便涩闭也。

【脉治】

燥热有云∶脾脉沉数,下连于尺,脏中有热。亦有吐泻后肠胃虚,服燥热药多者,宜承气汤下之。

风燥

有云,右尺浮也,内肺受风,传入肠中,宜麻仁丸

阳结

脉数大而实,宜苦寒类治。

阴结

阴燥欲坐井中,二肾脉搐之必虚,或沉细而迟者是也。如有阴证烦躁,脉坚实,阳药中少加苦寒,以去热燥。有年老气弱津液不足而结;有产妇亡津液而结。二证并宜地黄丸大便闭,小便涩数,谓之脾约。约者,脾血耗燥,肺金受火无所摄,脾津液故竭。理宜养血润燥。有产妇便秘,脉沉细,服柏、知母附子而愈。外有香港脚、虚寒、气实,皆相似,亦大便不通肾恶燥,急食辛以调之,结者散之。如少阴不得大便,以辛润之;太阴不得大便,以苦泻之。如食伤腹满,腹响是也。阳结者散之,阴结者热之。

润肠丸

麻仁桃仁(去皮、尖,各一两)羌活归尾大黄(煨,各半两)除二仁别研,余味共捣,火枯,蜜丸,梧子大,汤下。如不大便邪气盛急,加大黄酒制;如血燥而大便干燥,加桃仁大黄酒制;如风结燥,大便不行,加麻仁大黄;如风涩,加皂角仁、秦艽大黄;如脉涩,身觉有短气,加郁李仁大黄;如阴结寒证,加干姜附子。有云,大便不通有五证,热、冷、气、风、湿,尺脉伏也,宜温补之。风,老人、产妇,秘有虚实。能饮食,小便赤为实。实者,秘物也。麻仁、七宣等主之。(见前。)不能饮食,小便清为虚。虚者,秘气也。厚朴汤主之。厚朴半夏神曲甘草(三两)白术(五两)枳实陈皮(一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