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穴位 | 大包 | ||
---|---|---|---|
汉语拼音 | Dabao | ||
罗马拼音 | Tapao | ||
美国英译名 | Great Bundle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SP21 | |
日本 | 21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RP21 | |
富耶氏 | RP21 | ||
德国 | MP21 | ||
英国 | Sp21 | ||
美国 | Sp21 |
大包为经穴名(Dàbāo SP21)[2]。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3]。属足太阴脾经[3]。大包为脾之大络[3]。大即巨大,包指包容,穴属脾之大络,脾土居中,与各脏腑有着最广泛的联系,故名大包[3]。主治胸胁胀满,咳嗽,气喘,哮喘,胁肋痛,全身疼痛,四肢无力,胁痛,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胸胁满痛,胸胁胀痛,心内膜炎等。
5 特异性
大包为脾之大络。其经气行径,由周荣斜抵胁肋,交贯肝胆心包各经。又与心肾肺胃4经挨近。十二经中独此经与他经挨连最广,故以脾经为总统十二经络,称其最终斜行一段经线,为脾之大络,寓广大包容、通达周布之意也。[4]
6 穴名解
大即巨大,包指包容,穴属脾之大络,脾土居中,与各脏腑有着最广泛的联系,故名大包[4]。
大,广大也。包,包容,包罗。广大之人体,为先后天之气所包罗。此穴为足太阴脾之大络,脾胃为后天之本,五行属土,有坤象,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类经图翼》载:“总统阴阳诸络,由脾灌溉五脏”,脏腑百骸皆受其益,因名大包。杨上善说:“脾为中土,四脏之主包裹处也,故曰大包也。”[4]
7 所属部位
胸[5]
10 穴位解剖
大包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前锯肌、第六肋间结构、胸内筋膜。皮肤薄,活动性较大,由第5、6、7肋间神经外侧支分布。皮下筋膜疏松,内有胸腹壁浅静脉,该静脉注入腋静脉或胸外侧静脉。在胸深筋膜的深面,胸长神经与胸外侧动、静脉并行。第6肋间结构包括肋间外、内肌及其间血管和神经。肋间动脉发自胸主动脉,在肋角处分为上支和下支。上支在肋间静脉和肋间神经之间,三者行于肋沟内。所以,行针时,在肋角的前内侧胸壁,应在相邻肋骨之间,在肋角的内侧行针,应经肋骨上缘,这样可避开肋间动脉及其分支。该穴位深部相对应的器官有胸膜腔、肺、膈、肝(右侧)、胃(左侧),故不可深刺。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2 主治病症
大包穴主治胸胁胀满,咳嗽,气喘,哮喘,胁肋痛,全身疼痛,四肢无力,胁痛,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胸胁满痛,胸胁胀痛,心内膜炎等。
大包穴主治胸胁胀满、咳嗽、气喘、胁肋痛、全身疼痛、四肢无力[8]。
17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3.
-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8.
-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3.
- ^ [4]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5]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5.
- ^ [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7]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3-64.
- ^ [8]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