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染色体隐性小脑性共济失调

儿科 疾病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cháng rǎn sè tǐ yǐn xìng xiǎo nǎo xìng gòng jì shī tiáo

2 注解

3 疾病别名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桑格-布朗氏共济失调,Sanger-Brown ataxia,spinocerebellar ataxia

4 疾病代码

ICD:G11.8

5 疾病分类

儿科

6 疾病概述

常染色体隐性小脑性共济失调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临床特点是儿童起病,进行性共济失调心肌病、下肢深感觉丧失、腱反射消失,以及锥体束征,常伴骨骼畸形。多见于儿童。起病年龄2~16 岁,平均11 岁。绝大多数在20 岁以前起病。

7 疾病描述

常染色体隐性小脑性共济失调(autosomal recessive cerebellar ataxias)这类疾病中,较重要的有Friedreich 共济失调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等,本处重点讨论前者。Friedreich 共济失调(Friedreich’s ataxia,FA)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临床特点是儿童起病,进行性共济失调心肌病、下肢深感觉丧失、腱反射消失,以及锥体束征,常伴骨骼畸形。现已知本病累及多个系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随着致病基因克隆以及发现基因有GAA 叁核苷酸重复扩展,对本病的发病机制有了新的了解。

8 症状体征

1.典型病例 起病年龄2~16 岁,平均11 岁。绝大多数在20 岁以前起病。

首发症状为躯干和下肢共济失调,步态不稳,跑步困难,Romberg 征阳性(两下肢并拢不能站稳)。以后累及上肢,表现为震颤、指鼻试验阳性,轮替运动不良等。少数病例以脊柱侧弯、肢体笨拙或心脏病为首发症状。早期不一定有构音障碍锥体束征或深感觉减低或消失,数年后这些症状都相继出现。跟腱和膝腱反射消失,多数病人上肢腱反射也消失或减弱。双侧巴氏征阳性但肌张力不高。下肢振动觉和位置觉减弱或消失,触觉减退。痛、温觉正常。2/3 以上病人有脊柱侧弯,严重者影响心肺功能。晚期可见肢体远端肌肉萎缩和无力,下肢较上肢明显。晚期还可见视神经萎缩白内障眼球震颤。少数病人有感觉神经耳聋眩晕。病晚期智力发育迟缓心理过程减慢和情绪不稳等均不少见。心肌病常为进行性。心律不齐、心力衰竭可在共济失调症状以后出现,也可在以前出现。心电图异常在神经症状出现以前即可测知,可见T 波倒置,ST 段下降,QRS 波幅低或心律失常心脏扩大,有杂音,超声心动图显示肥厚性心肌病,晚期有心力衰竭。此外,糖尿病或糖耐量曲线异常约见于10%~20%的病人,一般在30~40 岁时明显。

体感诱发电位不论病期或病情轻重,均为异常。肌电图可见肌束震颤。MRI可见脊髓萎缩,上颈段明显。PET 在尚能行走的病人可见脑局部葡萄糖代谢率比正常为高,而在晚期已不能行走的病人则局部代谢率降低。

2.不典型的Friedreich 共济失调 常可见到,可能是由于不同的等位基因,也可能是其他疾病,确诊常需靠基因分析

(1)迟发型Friedreich:30 岁左右起病,进展较慢,症状较轻。

(2)腱反射保留的FA:15 岁以前起病,膝、踝腱反射存在,早期心肌病,病死率高。

(3)伴有维生素E 缺乏的FA:有典型FA 的临床症状维生素E 缺乏。

(4)不伴心肌病骨骼异常、肌萎缩的病例。

(5)MRI 显示脊髓变性轻而小脑变性重的病例。

(6)共济失调眼球运动失用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进行性小脑共济失调,腱反射消失,周围神经病,眼球运动失用症脊柱侧弯,内翻足。1~15 岁起病,寿命较长。

9 疾病病因

本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少数为散发。致病基因(FRDA)定位于9q13。FRDA 的突变形式,少数为点突变,而98%表现为GAA 叁核苷酸重复扩展。正常人GAA 扩展的数目各民族不同,在7~22 或5~10 之间。FA 病人的GAA 扩展数目可达200~900,与正常人的重复数目无重迭。GAA 重复次数与起病年龄呈负相关。起病3~20 岁者,重复数为800~900;30 岁左右起病者,重复数为201~734。伴发糖尿病或肥厚性心肌病者,重复次数较多。近来也报道有例外的情况:有些典型临床症状而无GAA 扩展;而有些GAA 扩展但无FA 的典型临床症状(McCabe等,2000)。

10 病理生理

基因突变导致基因产物,即线粒体蛋白frataxin 的减少。脊髓心肌是frataxin 表达最高的组织;肝、骨骼肌胰腺的表达中等。在基因突变时,基因表达水平最高的组织最先受累,因而脊髓变性心肌病是FA 最主要的表现。至于组织病变的基本原因还不完全清楚。有认为,frataxin 直接影响线粒体能量代谢氧化磷酸化作用,也有认为frataxin 对线粒体铁的转运有调节功能,认为本病的发生细胞内铁的分布异常有关,线粒体内有铁沉积,从而诱导氧自由基产生而导致细胞损伤。也有人认为本病的发生肌醇磷脂代谢异常有关,影响神经冲动突触传导

本病的病变广泛。最突出的病理见于脊髓脊髓后柱、脊髓小脑束、锥体束、后根均可见髓鞘脱失和轴突变性。脊髓腰骶部受累最重。小脑皮质有变性。齿状核、下橄榄核前庭核、脑桥核也有不同程度变性。有报道大脑皮质运动区有轻微神经元改变。心肌病是本病的特征之一,常是进行性的心肌肥厚、慢性间质性纤维变性和炎性浸润

11 诊断检查

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和家族史,可以做出初步诊断,但由于本病的表型差别很大,最准确的诊断要靠DNA 检测。在DNA 分析之前,可参考Harding(1981)的临床诊断标准以做出可能的诊断:

1.儿童起病。

2.隐性遗传

3.进行性躯干和下肢共济失调

4.下肢腱反射消失。

5.逐渐出现构音障碍锥体束征、深感觉障碍、肢体无力。

6.心肌病

7.10%伴发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

8.约2/3 有脊柱侧弯、弓形足。

9.少数出现远端肌萎缩视神经萎缩白内障、眼震。

实验室检查

1.脑脊液检查 病儿脑脊液检查正常,偶有蛋白轻度增高和细胞数轻度增多。

2.血糖检查 血糖、糖耐量检验不正常。

3.肌肉活检 可见直径大的神经纤维脱髓鞘及轴索断裂,以及非特异性神经肌萎缩

4.DNA 检测 由于98%的FRDA 基因可测得GAA 重复扩展,故可采用长PCR技术检测GAA 反复数目即可做出基因诊断、携带者诊断和产前诊断。如果只在一个等位基因上有GAA 重复扩展(杂合子),则需进一步检查另一等位基因有无点突变

其他辅助检查

1.心电图检查 可见Q-T 间期延长或T 波倒置,心律不齐。

2.肌电图检查 显示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在下肢消失,在上肢减慢。肌电图可见失神经性异常。

3.CT、MRI 检查 头颅CT 检查正常或轻度异常。MRI 可见脊髓变细、萎缩小脑脑干萎缩

4.诱发电位检查 诱发电位有异常,视觉诱发电位可有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提示有轴突变性,但临床可无视觉症状听觉诱发电位自乳突电极记录可能降低或消失,认为与螺旋神经节变性有关,临床上不一定有听觉症状。体感诱发电位均为异常。

12 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小儿时期起病的其他遗传性慢性进行性共济失调作鉴别。

1.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毛细血管扩张、免疫缺陷、无骨畸形、无感觉障碍。

2.无β-脂蛋白血症 有棘红细胞增多、脂肪泻、血脂减低。

3.Refsum 病 有夜盲、视网膜色素变性、鱼鳞癣、血清植烷酸增高。

4.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膝腱反射亢进,可伴视神经萎缩智力低下

5.Marinesco-Sjorgren 综合征先天性白内障智力低下

13 治疗方案

本病无特殊治疗。可对症处理。手术治疗脊柱侧弯应慎重,如果侧弯超过40°仍能行走的病儿,可考虑手术,术前应监测心肺功能心肌病严重者治疗心力衰减。有糖尿病者可试用胰岛素,但多无效。病之早期应尽量做平衡训练和锻炼肌力,做理疗。现有作者提出试用抗氧化剂、铁螯合剂自由基清除剂药物,尚无经验总结。

14 并发症

发生脊柱侧弯、弓形足或内翻足,肢体远端肌肉萎缩和无力,肢体笨拙,构音障碍锥体束征或深感觉减低或消失,视神经萎缩白内障智力发育迟缓心理过程减慢和情绪不稳等。可发生心律不齐、心力衰竭发生糖尿病等。

15 预后及预防

预后:病情进展缓慢,在起病6~27 年以后不能独立行走。起病越早,不能行走也越早。心肌病糖尿病是预后不良的指征,是大多数病人的死亡原因。

预防:治疗相当困难,开展产前诊断是减少发病的关键。可采用长PCR 技术检测GAA 反复数目即可做出基因诊断、携带者诊断和产前诊断。必要时应终止妊娠

16 流行病学

本病由Friedreich(1863)首先报道,多见于儿童

17 特别提示

治疗相当困难,开展产前诊断是减少发病的关键。可采用长PCR技术检测GAA反复数目即可做出基因诊断、携带者诊断和产前诊断。必要时应终止妊娠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