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豆黄

中医诊断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学 中医病名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cán dòu huáng

2 英文参考

favism[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蚕豆黄(favism[1])是指因食入新鲜蚕豆所致急性溶血,以目微黄,尿如浓红茶或甚至如酱油,全身不适,疲倦乏力畏寒发热头晕头痛厌食恶心呕吐腹痛,甚则面色苍白心悸烦躁,神呆,少尿,脉细弱等为主要表现的黄疸病[1]

4 关于黄疸

黄疸(jaundice[1][2])为病名[3]。是指以面目发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表现的疾病[3][3]。古代亦称黄瘅[4][4]

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

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

黄疸可见于肝细胞损伤坏死,各种原因引起的胆道阻塞、胆汁郁滞及溶血性黄疸[4]

4.1 黄疸病因病机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认为其发病多由瘀热与湿相搏,不得泄越所致;也有因寒湿在里不解所引起者[4]

主要由脾湿胃热熏蒸肝胆、胆液不循常道而溢于肌肤所致[4]

黄疸主要以湿邪为患,所病脏腑在脾胃肝胆,多由脾胃涉及肝胆。

4.1.1 病因

外感湿热之邪,郁而不达,外湿化热,蕴结脾胃,熏蒸肝胆,以致胆液不循常道,浸淫肌肤引起黄疸

脾主运化而恶湿,如饮食不节,嗜酒肥甘,脾胃受损,健运失职,或劳伤过度,气滞湿郁湿邪阻滞中焦,肝胆之气疏泄失常,胆汁侵入血液,溢于肌肤,因而发黄

4.1.2 病机

阳黄阳盛热重,湿从热化湿郁热蒸,疏泄功能阻滞,胆液横溢而致。砂、石、虫体阻滞胆道,胆液外溢亦致发黄

急黄:火热极盛,热毒壅盛,邪入营血内陷心包

阴黄阴盛寒重,湿从寒化,或素有脾阳不足,或阳黄日久,胆液为湿所遏,渗溢肌肤而成。

4.2 黄疸症状

主要表现为目黄皮肤黄、小便[4][4]

黄疸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症状,尤以目睛黄染为其主要特征,发病有外感内伤,病变脏腑多在肝胆脾胃,分为阳黄阴黄两大类。

胆源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等均属“黄疸”范畴。

针灸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效果较好;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针灸可作配合治疗。

急性期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4.3 黄疸辨证分型

本病有属阴属阳,在脏在腑之分[4]。《临证指南医案·疸》:“黄疸,身黄目黄溺黄之谓也,病以湿得之,有阴有阳,在腑在脏。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熏蒸遏郁,侵于肺则身目俱黄,热流膀胱,溺色为之变赤,黄如橘子色,阳主明,治在胃。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阴黄[4][4]。历代又有五疸三十六黄黄疸二十八候等分类法[4]

湿热所致者,为阳黄[4]。黄色鲜明,常伴发热口渴、呕恶腹满等症,病程多短,多属外感所致[4]。由湿从寒化或阳黄失治而来者,为阴黄[4]。黄色晦暗、常伴身重倦怠、纳少畏寒等症,病程多长,多属内伤所致[4]

黄疸辩证以阴阳为纲,阳黄湿热为主,阴黄寒湿为主。

阳黄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心中懊憹,腹部胀满,呕恶欲吐,大便短少赤黄,苔黄腻,脉弦数。若热毒内陷,则高热烦渴,腹满胁痛神昏谵语或肌肤发斑,衄血便血舌绛,脉滑数等症;

阴黄:身、目黄色晦暗,神疲乏力,脘痞腹胀畏寒肢冷,食少便塘,舌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若胁下癥积胀痛腹胀形瘦,舌质暗有瘀斑,脉细涩,多为瘀血或有恶变。

4.4 黄疸的治疗

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肝硬化等疾患伴有黄疸者,均可参照本条施治[4]

4.4.1 刺灸法

阴陵泉肝俞胆俞至阳足三里中封等穴为主[4]阳黄阳陵泉太冲建里腹胀呕恶加内关通谷;热甚加曲池内庭[4]阴黄加灸脾俞肾俞气海中脘神疲畏寒加灸命门大椎便溏天枢神阙[4]

4.4.1.1 阳黄

治则:清化湿热,疏泄肝胆

处方胆俞阴陵泉太冲内庭

方义:胆俞利胆泄肝,清热化湿阴陵泉脾经合穴,配胃经荥穴内庭,以泻脾胃湿热之邪;太冲肝经原穴,疏泄肝胆。热退湿除,肝疏胆利,胆汁循于常道,黄疸可退。

随证配穴恶心欲吐—内关腹胀便秘天枢

操作: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min,10次为一疗程。

4.4.1.2 阴黄

治则:温化寒湿健脾利胆

处方胆俞脾俞阴陵泉三阴交

方义:胆俞通利胆腑,脾俞运脾胃,以利寒湿阴陵泉三阴交健脾利湿,以促运化,导湿下行,共奏健脾利湿,疏胆退黄之功。

随证配穴神疲畏寒命门气海大便溏泻—天枢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或加温针灸,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4.4.2 穴位注射法

水针:取肝俞脾俞中都等穴,选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板蓝根田基黄茵陈液、甘草液等注射液1~3种,每穴注射1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4]

选穴:胆俞肝俞期门阳陵泉

方法板蓝根注射液,或田基黄丹参注射液,或维生素1、维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每次注射0.5~1ml,每日l次,10次为一疗程。

4.4.3 耳针法

耳针:取胆、肝、脾、胃、下脚端三焦等穴为主[4]。中等刺激[4]

选穴:肝、胆、脾、胃

方法毫针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亦可揿针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贴压,每3~5日更换1次。

5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25.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19.
编辑:fengchuile 审核:sun

治疗蚕豆黄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蚕豆黄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蚕豆黄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