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蕨亚门

生物学

目录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zhēn jué yà mén

2 英文参考

Filicophytina

3 注解

真蕨亚门(Filicophytina)

孢子体发达。茎除了树蕨外,均为根状茎,有各式中柱。木质部主要成分为管胞,少数具导管。叶为大型叶,幼叶拳卷状,长大后平展,分化为叶柄和叶片二部分。叶片为单叶或一至多回羽状分裂或复叶孢子囊聚集孢子囊群生于叶边缘或背面,也有的生于特化了的孢子叶上,有或无囊群盖(indusium),孢子同型,一些水生真蕨的孢子囊则生于特化的孢子果内,孢子异型。 配子体为心脏形的叶状体,长宽一般不超过1cm,绿色,有假根。精子器和颈卵器均生于腹面。

真蕨是现今最繁茂的蕨类植物,约有1万种以上,广布全世界;我国近2,000种,广布全国。根据孢子囊发育方式、结构着生位置等,可分为厚囊蕨纲、原始薄囊蕨纲和薄囊蕨纲。

1.厚囊蕨纲(Eusporangiopsida)

孢子囊为厚囊型,由一群细胞发育而成。孢子囊壁为多层细胞,环带有或无,环带(girdle band)为孢子囊壁上一列内壁及侧壁加厚的细胞,有助于孢子囊的开裂和孢子的散布。孢子同型。本纲包括箭蕨目(瓶尔小草目Ophioglossales)和莲座蕨目(Marattiales)两个目。常见的有:瓶尔小草(Ophioglossum vulgatum L.),单叶幼时非拳卷;孢子囊穗自不育叶基部生出。全草可药用,具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效。福建莲座蕨(Angiopteris fokiensis Hieron),羽状复叶幼时拳卷,螺旋排列成莲座状。孢子囊群生于叶背。可盆栽观赏。

2.原始薄囊蕨纲(Protoleptosporangiopsida)

孢子囊由一个原始细胞发育而来,但囊柄可由多数细胞发生孢子囊壁由一层细胞组成,具盾形环带,孢子同形。系厚囊蕨纲和薄囊蕨纲之间的中间类型。仅有紫萁目(Osmundales),常见的有紫萁(Osmunda japonica Thunb.),叶异型,有营养叶和孢子叶之分,后者无叶绿体孢子囊成熟后即枯死。为酸性土的指示植物。

3.薄囊蕨纲(Leptosporangiopsida)

孢子囊为薄囊型,包括囊柄均由一个细胞发育而来。孢子囊壁仅一层细胞,有各式环带。孢子同形或异型。本纲通常分水龙骨目(Polypodiales)、--目(Marsileales)、槐叶萍目(Salviniales)等三目。

水龙骨目(Polypodiales)

大多数为陆生植物,稀水生。孢子囊聚生成各式孢子囊群。孢子同形。约有47科近万种,占蕨类植物物种总数的90%以上。

(1)凤尾蕨科(Pteridaceae) 陆生大中型植物。根状茎多短而直立。叶丛生,一至二回羽状,孢子囊群及囊群盖线型,沿叶缘着生。约10属300种。常见的有蜈蚣草(Pteris vittata L.),多生于石灰岩山地。井栏边草(P. multifida Poir.)和凤尾蕨(P. cretica L. var. nervosa Ching et S.H.Wu,长江以南各省广布。

(2)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 陆生中型植物。根状茎粗短,直立,偶横卧,密被鳞片。叶丛生,一至四回羽状复叶或分裂。孢子囊群圆形,孢群盖圆肾形。约14属,1700种,是蕨类植物的最大科。常见的有贯校–yrtomium fortunei J. Smith)、两色鳞毛鳞(Dryopteris setosa (Thunb.) Akasawa)、黑足鳞毛蕨(D. fuscipes C.Chr.)、阔鳞鳞毛蕨(D. championii (Benth.) C.Chr. ex Ching)、长尾复叶耳蕨(Arachniodes simplicior (Makino) Ohwi)等, 均为亚热带森林中草本层的常见种。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