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性腹腔镜检查

化验及医学检查 医疗技术名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zhěn duàn xìng fù qiāng jìng jiǎn chá

2 英文参考

Diagnostic laparoscopy

3 概述

腹腔镜作为单纯的诊断手段仍常采用,因它对腹腔内器官的观察更为直接,且可在病变部位取活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尤其对腹膜的观察是其他诊断手段所不能比拟的,故腹腔镜对腹腔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5 适应

诊断性腹腔镜检查适用于:

1.肝脏疾病  对各种肝脏疾病诊断均有重要意义。

2.腹腔内肿瘤  可了解肿瘤的部位、形态、分期并判断其是否适于外科手术治疗。腹腔镜超声的引入使其对腹腔肿瘤的诊断更加敏感和可靠。

3.腹膜病变  腹膜间皮瘤腹膜炎等用一般影像方法难以发现者。

4.腹部外伤  腹部钝性或穿透损伤腹腔镜检查能正确反映内脏损伤的情况。对是否剖腹手术的阳性预测值为82%,可使68%的非治疗性剖腹术得以避免。

5.不明原因腹痛&

6 禁忌

1.腹腔广泛粘连。

2.出凝血功能障碍。

3.心肺功能不全。

4.高度腹胀气。

5.极度衰弱及检查不合作者。

7 准备

1.术前进血常规、出凝血功能检查,有出凝血功能异常者应先予以纠正。

2.术前常规测量血压脉搏,并做好记录。

3.医疗仪器和药物准备

(1)气腹机及装有二氧化化碳或氧化亚化亚氮(笑气)的气瓶,以全自动气腹箱较好,因其可全程监测气腹情况,并自动补充气体

(2)腹腔镜全套设备。

(3)冷光源。

(4)吸引器。

(5)其他附件,包括活检钳、探棒、高频电发生器、电切刀等及留取标本的容器及固定液。

(6)腹部手术包,内有手术刀、缝针、止血钳、布巾钳、消毒手术衣、手术单、手巾、方纱布、弯盘、碗、杯等常规手术用品。

(7)常用急救药品。

(8)检查场地最好选在外科手术室或具备同等条件的专用腹腔镜检查室。

8 方法

1.麻醉  诊断性腹腔镜可选用局部麻醉或加清醒镇静,一般不选用全身麻醉。若用全身麻醉,应由麻醉师实施。

2.皮肤消毒  同腹部手术常规消毒

3.建立气腹

(1)气腹穿刺点可选在左下腹脐髂联线中外1/3处,也可选在脐下或脐旁1cm处。

(2)术者及助手提起腹壁,插入气腹针至腹腔内,自动弹入针芯,从针尾接头处滴入数滴无菌生理盐水,如盐水顺利流入针腔内,证实气腹针已进入腹腔,可注气;如盐水停滞不动,说明气腹针没有进入腹腔,应重新调整气腹针的方向或深度。

(3)注入二氧化化碳气体3000~4000ml,形成气腹,肝浊音界消失是气腹形成的标志。

4.插入腹腔镜

(1)切口常规选用脐上2cm偏左侧,或脐下,还可根据观察目的物来选择进镜点,通常进镜点选在与观察目的物有一定距离处。

(2)局部麻醉后,做长约1cm的小切口,从切口处插入装有针芯的腹腔镜套管,穿刺方向要避开脊柱、腹主动脉及腹部包块;进入腹腔后有突破感。

(3)取出针芯,从套管处插入腹腔镜,接上光源,即可对腹腔内脏器进行观察。如腹腔脏器清晰可见,说明气腹形成良好;如视野一片红,可能是镜头贴近脏器或腹壁,回拉腹腔镜可看清腹腔内脏,也可能为气腹充气量不够,须补充气体。通常观察上腹部脏器时,常取头高脚低位;观察下腹部脏器时取臀高头低位。对拟进行组织学检查的病变在腹腔镜直视下进行活检

(4)操作完毕后,先拔除腹腔镜,打开套管阀门并提起腹壁,尽量放出腹腔内的气体,最后拔除套管,缝合切口,覆盖无菌纱布。

9 注意事项

1.气腹针进入腹腔后,应抽吸检查有无血液或肠内容,以防气栓、肠穿孔等。

2.插入腹腔镜套管及检查中切忌暴力,以防伤及脏器及大血管

3.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4.取活检后应注意有无活动出血,若有出血,应进行腹腔镜下止血,如高频电凝止血药物喷洒或明胶海棉填塞止血

5.活检结束后要监测血压脉搏,第1小时每15min测1次;第2、3小时每30min测1次;此后每小时测1次,共5次;如发现有异常变化应及早处理。

6.防治并发症

(1)由人工气腹造成的并发症:休克疼痛呼吸困难、皮下气肿、纵隔气肿空气栓塞结肠充气、出血、低氧血症及血液动力学改变。

(2)由腹腔镜穿刺针引起的并发症:损伤腹部大血管损伤腹腔内脏器、空腔脏器穿孔等。

(3)由穿刺活检引起的并发症:出血穿孔腹膜炎

腹腔镜检查的并发症有些是在检查时即刻发生的,较易识别;有些是迟发性的,如结肠损伤引起的迟发性穿孔、髂动脉损伤引起的出血等,如不能及早发现,可因腹膜炎出血休克导致多脏器衰竭甚至死亡。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