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水

中医内科学 常见病方药治疗 常见病艾灸疗法 中医学 常见病针灸治疗 中医常见病 水肿 中医病证名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yīn shuǐ

2 英文参考

yin edema[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yin edema[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阴水(yin edema[1][2])为病证名[3]水肿病两大类型之一[3]。指五脏虚衰,水失健运而致水液停蓄所致,以面浮足肿,或下肢先肿,肿势难消,按之凹陷不易恢复为主要表现的水肿病[3]。多属虚证[3]。治宜扶正为主,用温肾健脾益气通阳等法[4]。如真武汤理苓汤等方[4]虚证常由阳证转变而来,病情常虚实夹杂,治应兼顾[4]。亦需注意饮食起居的调护,如忌食咸、慎风寒[4]

丹溪心法·水肿》:“阴病水阴证者,脉必沉迟。……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涩赤,此属阴水,宜实脾饮木香流气饮。”

类证治裁·肿胀》:“因肺脾肾虚,致水溢者,为阴水。”

4 阴水的定义

中医药学名词》(2004):阴水是指以面浮足肿,或下肢先肿,肿势难消,按之凹陷不易恢复为主要表现的水肿病[4]

中医药学名词》(2010):阴水是指五脏虚衰,水失健运而致水液停蓄所致,以面浮足肿,或下肢先肿,肿势难消,按之凹陷不易恢复为主要表现的水肿病[4]

5 阴水病因

因脾肺虚弱或肾经亏损等所致[4]。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涩赤,此属阴水[4]。《医学入门·水肿》:“阴水内因……或肌饱劳役、房欲而见阴证。”《类证治裁·肿胀》:“因肺脾肾虚,致水溢者,为阴水。”

6 阴水症状

脾阳不运者发病缓慢,足趺先肿,渐及全身,按之凹陷,沥色萎黄神疲肢冷,脘闷腹胀,纳差便溏小便短少,舌淡苔白滑,脉沉缓。

肾阳虚衰者全身浮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腰部冷痛心悸气短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白尿量减少,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

7 阴水辨证论治

阴水多由脾肾阳虚而致。多属虚证[4]

脾阳虚弱,证见下肢浮肿,按之凹陷不起,脘闷腹胀,纳减便溏面色萎黄四肢不温,小便短少,舌淡苔白滑,脉濡缓等,治宜健脾利水,用实脾饮木香流气饮等方[4]

肾阳虚衰,证见腰以下肿甚,畏寒肢冷,神疲气怯面色㿠白腰脊酸重,舌胖色淡苔白,脉沉细弱等,治宜温肾化水,用真武汤、《金匮要略方论肾气丸等方[4]

7.1 阴水的方药治疗

脾阳虚弱,证见下肢浮肿,按之凹陷不起,脘闷腹胀,纳减便溏面色萎黄四肢不温,小便短少,舌淡苔白滑,脉濡缓等,治宜健脾利水,用实脾饮木香流气饮等方。肾阳虚衰,证见腰以下肿甚,畏寒肢冷,神疲气怯面色㿠白腰脊酸重,舌胖色淡苔白,脉沉细弱等,治宜温肾化水,用真武汤、《金匮要略方论肾气丸等方。

7.2 阴水针灸治疗

7.2.1 方一

治则健脾温肾,助阳利水

处方脾俞 肾俞 水分 三阴交

方义:下部肿甚,治宜分利,脾俞肾俞温补脾肾,以奏温阳利水之功;水分穴分清别浊以治水;三阴交调理脾肾,输布津液

随证配穴:下肢肿甚—阴陵泉

操作:毫针刺,补法,亦可温针灸,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7.2.2 方二

处方:取三焦俞水分气海足三里阴陵泉等穴为主[5]

随证配穴阴水脾俞肾俞足三里气海水分便溏天枢神阙(灸);足跗肿甚加解溪足临泣商丘[5]

7.3 阴水艾灸疗法

[6]

7.3.1 方一

选穴:关元气海命门脾俞

灸法艾炷隔姜灸,半截橄榄大小艾炷,每穴9壮,灸至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需要坚持长期多疗程治疗。

7.3.2 方二

选穴:肾俞脾俞复溜足三里

灸法:艾炷隔姜灸,用半截橄榄大小艾炷,每穴9壮,灸至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需要坚持长期多疗程治疗。

7.4 脾阳虚衰/脾虚湿困证

阴水·脾虚湿困证(yin edema with syndrome of damp retention due to spleen deficiency[6])是指脾气虚弱,水湿内停,以面浮足肿,反复消长,劳累或午后加重,食少,腹胀大便溏泻,尿少色清,身体困重,或有微肿,舌淡胖,苔白润或腻,脉濡缓等为常见症的阴水证候[6]

7.4.1 阴水·脾阳虚衰的症状

面浮足肿,反复消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劳作后或午后加重,伴脘闷纳少、面色萎黄、㿠白、神倦乏力、尿少色清、大便或溏,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细或结代[7][8]

7.4.2 证候分析

中阳不振,健运失司,气不化水,以致下焦水邪泛滥,故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湿为阴邪,其性粘滞,劳累后更易损伤于脾,其肿反复消长,故劳后或午后加重。脾虚运化无力,故脘闷纳减,腹胀便溏脾虚则面无华色,阳不温煦,故面色萎黄、㿠白,神疲肢冷。阳不化气,则水湿不行而小便短少。舌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是脾阳虚衰,水湿内聚之征。[8][8]

7.4.3 脾阳虚衰型与水湿浸渍的区别

脾阳虚衰型与水湿浸渍的区别,一是水邪盛导致中阳不运而水肿,一是脾阳不振导致水湿不运而水肿,治当区别邪正的主次轻重[8]

7.4.4 阴水·脾阳虚衰的方药治疗

[8]

治法:温运脾阳,以利水湿。

可用用实脾饮木香流气饮等方[8]

可用实脾饮[备注]实脾饮(《严氏济生方》):附子干姜白术甘草厚朴木香草果槟榔木瓜生姜大枣茯苓方中干姜附子草果温阳散寒白术茯苓、炙草、姜枣健脾补气大腹皮茯苓木瓜利水去湿;木香川朴大腹皮理气,气行则水行。如气短声弱,气虚甚者,可加人参黄芪健脾补气。若小便短少,可加桂枝泽泻,以助膀胱化气行水

又有浮肿一证,由于较长期的饮食失调,脾胃虚弱精微不化,而见面色萎黄,遍体浮肿,晨起头面肿甚,动则下肢肿胀,能食而疲乏无力,大便如常或溏,小便反多,舌苔薄腻,脉象软弱,与上述水肿不同。此由脾气虚弱,气失舒展,不能运化水湿。治宜健脾化湿,不宜分利伤气,可用参苓白术散[备注]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麻黄杏仁、生甘草加减,或加桂枝黄芪益气通阳,或加补骨脂附子温肾助阳,以加强气化。并适当注意营养,可用黄豆、花生佐餐,作为辅助治疗,多可调治而愈。

7.4.5 阴水·脾阳虚衰的针灸治疗

[8]

治法:温运脾阳,清利水湿。

选穴:以任脉足太阴脾经穴为主。取脾俞三焦俞气海水分足三里三阴交

随证配穴:脘闷甚者,加中脘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平补平泻法,加灸。

方义:脾俞三阴交足三里健脾以助运化水湿。三焦俞调整气化功能气海元气以升脾阳水分为分利水道利尿行水的效穴。

7.5 肾气衰微/阳虚水泛证

阴水·阳虚水泛证(yin edema with syndrome of water overflowing due to yang deficiency[8])是指阳气虚损,水液内停,泛溢肌肤,以全身高浮肿小便不利心悸喘促腹胀濡泄畏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为常见症的阴水证候[8]

7.5.1 阴水·肾气衰微的症状

身高浮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腹大胸满,卧则喘促,腰部冷痛酸重,纳少、尿量减少或增多,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萎黄灰滞或㿠白,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8][8]

7.5.2 证候分析

脾虚水肿,久延不愈,伤及肾阳。腰膝以下,肾气主之,肾气虚衰,阳不化气,水湿下聚,故见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不起。水气上凌心肺,故见心悸气促。腰为肾之府肾虚水气内盛,故腰痛酸重。肾与膀胱表里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行,故尿量减少,或因下元不固而多尿,故有浮肿与多尿并见。肾阳亏虚,命门火衰,不能温养,故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阳气不能温煦上荣,则纳少、畏寒肢冷、面色萎黄灰滞或㿠白。舌质胖淡,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均为阳气虚衰,水湿内盛之候。[8][8]

7.5.3 阴水·肾气衰微的方药治疗

[8]

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可用真武汤、《金匮要略方论肾气丸等方[8]

济生肾气丸[备注]《严氏济生方》肾气丸(《严氏济生方》):地黄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炮附子桂枝牛膝车前子真武汤[备注]真武汤(《伤寒论》):炮附子白术茯苓芍药生姜:肾为水火之脏,缘阴阳互根之理,善补阳者,必以阴中求阳,则生化无穷。故用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用肉桂附子温补肾阳,两相配合,则能补水中之火,温肾中之阳气;用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通利小便生姜温散水寒之气;白芍调和营阴;牛膝引药下行,直趋下焦,强壮腰膝。若小便清长量多,去泽泻车前子,加菟丝子补骨脂,以温固下元。若心悸、唇绀,脉虚数或结代,乃水邪上逆,心阳被遏,瘀血内阻,宜重用附子,再加桂枝炙甘草丹参温阳化瘀。若见喘促、汗出,脉虚浮而数,是水邪凌肺,肾不纳气,宜重用人参蛤蚧五味子山萸肉牡蛎或吞服黑锡丹[备注]黑锡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黑锡、硫黄川楝子葫芦巴木香、炮附子肉豆蔻阳起石沉香茴香肉桂补骨脂,以防喘脱之变。

肾气衰微常与脾阳不振同时出现,证见脾肾两亏,水寒内盛。因此健脾温肾常同时并进,但需区别脾肾的轻重主次,施治当有侧重。

如病程缠绵,反复不愈,正气日衰,复感外邪,证见发热恶寒,肿势增剧,小便短少,此时当以风水论治,但应顾及正气虚衰一面,不可过用表药,以越婢汤为主,酌加党参菟丝子补气温肾之药,扶正与祛邪并用。

病至后期,因肾阳久衰,阳损及阴,可导致肾阴亏虚,又可出现肾阴虚为主的病证,如水肿反复发作,精神疲惫,腰酸遗精口咽干燥五心烦热舌红,脉细弱等。治当滋补肾阴为主,兼利水湿,但滋阴不宜过于凉腻,以防匡助水邪,伤害阳气。方用左归丸[备注]左归丸(《景岳全书》):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菟丝子枸杞子川牛膝鹿角胶龟版胶泽泻茯苓冬葵子等。

尚有肾阴久亏,水不涵木,出现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上盛下虚的复杂病情,证见面色潮红,头晕头痛心悸失眠腰酸遗精,皮履飘浮无力,或肢体微颤等。此乃肝肾阴虚于下,肝阳上扰所致。治当育阴潜阳,亦可用左归丸[备注]左归丸(《景岳全书》):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菟丝子枸杞子川牛膝鹿角胶龟版胶加介类重镇潜阳之品,如珍珠母龙骨牡蛎鳖甲桑寄生等。

肾气虚极,中阳衰败,浊阴不降而见神倦欲睡,泛恶,甚至口有尿味,病情严重,宜附子合制大黄黄连半夏解毒降浊。

此外,对于水肿病的治疗,常合活血化瘀法,取血行水亦行之意。如《医门法律·胀病诸方中指出用当归大黄、桂心、赤芍等药。近代临床上常用益母草泽兰桃仁红花等。实践证明可加强利尿消肿的效果。

7.5.4 阴水·肾气衰微的针灸治疗

[8]

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选穴:以任脉穴背俞穴为主。取肾俞关元三焦俞水分脾俞足三里

随证配穴便溏者,加天枢上巨虚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可灸。

方义:肾俞温补肾阳,重灸关元阳化气三焦俞以调三焦气化功能水分分利水邪。脾俞足三里健脾以运化水湿。

7.6 瘀水互结证

阴水·瘀水互结证(yin edema with syndrome of binding of static blood and water[8])是指瘀水互结,水湿内停,外泛肌肤,以水肿延久不退,四肢或全身浮肿皮肤瘀癍,腰部刺痛,或伴血尿,舌紫暗,苔白,脉沉细涩等为常见症的阴水证候[8]

8 关于水肿

水肿(edema[8][8])为病名[8][8]。出《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又称水气[8]。古代称水、水气水病水胀[8]。是以肌肤浮肿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的统称[8]患者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严重者还可伴有胸水、腹水[8]水肿一证,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主要病变在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膀胱气化不利,发生水肿。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阳水阴水两类。感受外邪而发,发病较急,多从头面部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上为著,病位多在肺脾,多属实证,为阳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8][8][8]

水肿的治疗方法发汗利尿、攻逐、健脾温肾、降浊、化瘀等。如经一般常法治疗不应,或有瘀血征象者,可参合应用活血化瘀法[8]。以上诸法,或单用,或合用,均视病情需要而选择[8]针灸治疗本证有一定效果,在改善症状、增强体质、减少反复发作等方面有较好的疗效。

中医内科的水肿可见于现代医学的心源性(如充血性心力衰竭水肿肾病性(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肝病性(如肝硬化水肿内分泌失调、以及营养不良性水肿等疾患[8][8]

详见水肿条。

9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39.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00.
  5. ^ [5]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2.
  6. ^ [6] 柴铁劬主编.灸法速成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7. ^ [7]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98-100.
  8. ^ [8]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27-232.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治疗阴水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阴水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阴水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阴水相关药物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