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天膏

中医学 中药材 中药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iá tiān gāo

2 《*辞典》:霞天膏

2.1 出处

《药性裁成》

2.2 拼音名

Xiá Tiān Gāo

2.3 来源

牛科动物黄牛的肉经熬炼而成之膏。

2.4 形态

动物形态详"牛肉"条。

2.5 制法

取精牛肉去净筋膜,洗净,入锅内加清水淹没,煎熬24小时,榨取肉汁,将渣再煎一次,然后合并滤清,入锅加黄酒收膏,膏成,倒入盘内,俟冷,切成小块,放透风处晾干。(每100斤加黄酒2斤)

韩氏医通》:"黄牯牛一具(选纯黄肥泽无病才一、二岁者),洗净,取四腿、项、脊,去筋膜,将精肉切成块子如栗大,秤三十斤、或四、五十斤,于静室以大铜锅,加长流水煮之,不时搅动;另以一新锅煮沸汤,旋加,常使水淹肉五、六寸,掠去浮沫,直煮至肉烂如泥,漉去渣;却将肉汁以细布漉小铜锅,用一色桑柴文武火候,不住手搅,不加熟水,只以汁渐如稀饧,滴水不散,色如琥珀,其膏成矣。大概每肉十二斤,可炼膏一斤为度,磁器盛之。寒天久收若生霉,用重汤煮过;热天冷窨之,可留三日。"

2.6 化学成份

固体部分主要是种种含氮物质,如:肌酸,黄嘌呤,次黄质,牛磺酸明胶分子量较低的蛋白质(如膌类、胨类),肽类(如肌肽、鹅肌肽),氨基酸(如丙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亮氨酸),尿酸尿素,氨。又含不含氮的化合物,如:脂肪乳酸,糖元,无机盐。以上诸种物质,大都牛肉的原来成分,但如明胶主类,则大部分是在制作中变化而产生的。

2.7 性味

本草经疏》:"味甘,温,无毒。"

2.8 功能主治

补气益血,健脾安中。治虚劳羸瘦,中风偏废,脾虚痞积消渴

①《韩氏医通》:"凡沉疴痼疾癫狂风痫痞积疮疡,一切有形之病及妇人症瘕,皆用霞天膏投所宜煎剂,汗吐下攻去污败虫物。"

②《本草经疏》:"主中风偏废,口眼歪斜,痰涎壅塞,五脏六腑留痰宿饮,癖块,手足皮肤痰核。"

2.9 用法用量

内服:溶化冲或入丸剂

2.10 附方

①治大病后极虚羸瘦:霞天膏每斤入茯苓四两,炖熔,空腹酒服三,四钱。(《本经逢原》)

②治肥盛多痰:霞天膏每斤入半夏曲四两,广皮二两,丸服。(《本经逢原》)

2.11 各家论述

本草经疏》:"胃病则水谷不能以时运化,羁留而为痰饮;壅塞经络则为积痰、老痰结痰等证;阴虚内热生痰则为偏废、口眼歪斜;留滞肠胃则为宿饮癖块;随气上涌则为喘急迷闷;流注肌肉则为结核。王隐君论人之诸疾,悉由于痰。然而痰之所生,总由于脾胃虚,不能运化所致。惟用霞天膏以治诸痰症者,盖肉者胃之味也,以脾胃所主之物,治脾胃所生之病,故能由肠胃而渗透肌肤毛窍,搜剔一切留结也,阴虚内热之人,往往多痰,此则由于水涸火炽,煎熬津液,凝结为痰,胶固难散者,亦须以此和竹沥贝母橘红苏子栝楼根、枸骨叶类消之;或以橘皮白茯苓苏子白豆蔻仁、半夏苍术为曲,治脾胃积痰;或以橘皮贝母苏子栝楼根及仁、蓬砂为曲,治积热痰结。"

2.12 摘录

《*辞典》

3 韩氏医通》卷下

3.1 方名

霞天膏

3.2 别名

霞天胶

3.3 组成

黄牯牛1具(选纯黄肥泽无病,才1-2岁者)。

3.4 功效

安中益气养胃健脾,补腰膝。久服润泽枯稿,开爽精神

3.5 主治

痰。中风偏废,口眼斜消渴吐涎,积聚,痰涎壅塞,五脏六腑留痰、宿饮癖块,手足皮肤痰核劳瘵蛊胀

3.6 加减

竹沥橘红贝母苏子、栝蒌根、枸骨叶之类,可治阴虚内热之痰;和橘皮白茯苓苏子白豆蔻仁、半夏苍术为曲,可治脾胃积痰;和橘皮贝母苏子、栝蒌根及仁、硼砂为曲,可治积热结痰

3.7 制备方法

上洗净,取四腿项背,去筋膜,将精肉切成块子,如栗大,称30斤,或40-50斤,于静室以大铜锅(无则新铁锅)加长流水煮之,不时搅动。另以一新锅煮沸汤,旋加,常使水淹肉5-6寸,掠去浮沫,直煮至肉烂如泥,漉去滓。却将肉汁以细布漉小铜锅,用一色桑柴文武火候,不住手搅,不加熟水,只以汁渐如稀饧,滴水不散,色如琥珀,其膏成矣。此节火候最要小心,不然坏矣。大段每肉12斤,可炼膏1斤为度,瓷器盛之。是名霞天膏也。用调煎剂初少渐多,沸热自然溶化,若用和丸剂,则每3分,搀白面1分,同煮成糊,或同炼蜜调匀。寒天久收,若生霉,用重汤煮过,热天冷水窨之,可留3日。

3.8 附注

霞天胶(《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用到中药霞天膏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用到中药霞天膏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