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理湿法

外科内治法 外科治法 中医治法 中医学 中医治疗学 中医外科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wài kē lǐ shī fǎ

2 英文参考

dampness-removing method[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外科理湿法(dampness-removing method)是指用燥湿淡渗利湿的方药祛除湿邪外科治法[1]

外科疾病中由湿邪而致者,多夹热,其次夹风、夹寒。因此,理湿法很少单独使用,多结合清热、祛风、散寒等法,以达到治疗目的。

4 外科理湿法的代表方剂

清热利湿方,如二妙丸、萆藓渗湿汤五神汤龙胆泻肝汤等;祛风除湿方,如稀莶丸

五神汤(《外科真诠》):

[组成]茯苓、银花、牛膝车前子紫花地丁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热利湿

[主治]委中毒附骨疽肛周脓肿等由湿热凝结而成者。

[方解]方中茯苓健脾利水渗湿为君,湿祛则热易清。辅以银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热清则湿易祛。佐以车前子加强清热利湿功效。牛膝引药下行,兼有活血行血作用使药

本方清利结合,对下部湿热结聚而成的疮疡,有利湿清热、行血散结之功效。

萆薄渗湿汤(《疡科心得集》):

[组成]革藓苡、仁丹皮、黄柏、赤苓、泽泻通草滑石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利湿热。

[主治]下肢丹毒湿疮药疹足癣继发化脓性感染等屑湿热下注所致者。

[方解]方中萆藓利水,分清化浊,为主药苡仁利水渗湿泽泻渗湿泄热,赤苓分利湿热,滑石利水通淋通草清热利水,共为辅佐药,使下焦湿热小便排出;再配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丹皮,清膀胱湿热、泄肾经相火解毒疗疮的黄柏,以加强清利湿热的效力。全方共奏导湿下行、清热利水的功效。

5 外科理湿法的常用药物

燥湿药,如苍术厚朴半夏陈皮等;淡渗利湿药,如萆藓、滑石苡仁茯苓车前草等;祛风湿药,如白鲜皮地肤子、稀莶草、威灵仙等。

6 外科理湿法适应

外科疾病兼有胸闷呕恶,腹胀腹满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苔厚腻者,用燥湿法。下肢疮疡皮肤病有糜烂渗液者,多用利湿法。清热利湿法,适用于湿热并见之证,如湿疮接触性皮炎·、臁疮等肌肤掀红作痒,滋水淋漓者,用二妙丸、萆藓渗湿汤;患处灼热肿痛,热重于湿,如委中毒附骨疽等,可选用五神汤;若病变在肝经部位,且因湿热引起的乳发脐痈囊痈蛇串疮等病,则宜清泻肝火、湿热,可用龙胆泻肝汤祛风除湿法,适用于风湿袭于肌表之病,如白驳风

7 注意事项

湿为粘腻之邪,易聚难化,常与热、风、寒、暑等邪相合而发病,又可化燥、化寒,故治疗时必须同时应用清热、祛风、散寒、清暑等法。理湿药过用每能伤阴,故阴虚津液亏损者宜慎用或不用

8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有外科理湿法作用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