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
...药味。甘为土味,入通于脾,为脾所主之味。《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所入,……甘入脾。”甘味药多入脾经,有补脾益气作用,如人参、黄芪等,同时,甘味药物尚有和中缓急作用,如甘草等,故《内经》有“...
中医学;五味;中医基础理论;脏腑;中药学伤骨
拼音:shānggǔ英文:osteotrauma[湘雅医学专业词典];boneinjury[湘雅医学专业词典]伤骨为病证名。五劳所伤之一。因站立过久所致。出《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久立伤骨”。
中医学;中医病证名;中医诊断学;骨伤科;五劳咸
...味。咸为水味,入通于肾,故为肾所主之味。《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咸入肾。”咸味药物多入肾经,有补肾填精或滋阴潜阳作用,前如鹿茸、海狗肾之类,后如龟甲、牡蛎之类。另外咸味药尚有软坚润燥通下作用,...
中药学;中医学;五味;中医基础理论苦
...味。苦为火味,入通于心,故为心所主之味。《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苦入心。”苦味药物多入心经,有清心泻火作用,如黄连、莲子心等。同时,苦味药亦有燥湿及坚阴作用,如黄柏之类。故《内经》有“肾欲坚,...
中药学;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五味五入
五味所入为治疗学术语。简称五入。《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所入: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对临床用药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如酸入肝,肝经的病变,可选用酸味的药物治疗或作引经药。
中医学;中医治疗学刘河间伤寒三书
...又名《河间全书》。刊于1186年。包括《宣明论方》、《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现存明、清刻本及石印本。《宣明论方》:《宣明论方》又名又名《黄帝素问宣明论方》。15卷。金·刘完素撰于1172年。卷1...
中医学;书籍;古籍;金代;中医学丛书阴出之阳
...伤脏真,而反映于外在的脉象及精神的变化。《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是谓五邪。”张志聪注:“内为阴,外为阳,...
中医学;阴阳学说;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病机;中医病因病理学名词肾为唾
拼音:shènwéituò肾为唾生理学名词。系五脏化液之一。唾为肾之液。《素问·宣明五气》:“……肾为唾,是谓五液。”肾经有一络上挟舌本,通舌下廉泉、玉英二穴而泌唾,故唾为肾液。参见五脏化液条。
中医学;生理学名词肝为泪
拼音:gānwéilèi肝为泪生理学名词,泪为肝液所化,出于目,肝开窍于目,故称肝为泪。出《素问·宣明五气》。参五脏化液条。
中医学;生理学名词肺为涕
拼音:fèiwéitì肺为涕生理学名词。涕出于鼻,润泽鼻窍,肺开窍于鼻,故涕为肺液。《素问·宣明五气》:“五脏化液……肺为涕。”王冰注:“润于鼻窍也。”
中医学;生理学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