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行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诊疗规范 精神障碍 对立违抗障碍及品行障碍 通常起病于儿童少年的行为和情绪障碍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pǐn xíng zhàng ài zhěn liáo guī fàn ( 2 0 2 0 nián bǎn )

2 基本信息

品行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是《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的一部分。《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于2020年11月2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20〕945号)印发。

3 诊疗规范全文

3.1 (一)概述

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CD)是一种严重的外向性行为障碍,指儿童、青少年期出现反复的、持续性的攻击性和反社会性行为,这些行为违反了与其年龄相应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侵犯了他人或公共的利益,影响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学习和社会功能。2%~8%的儿童、青少年存在品行障碍,男性多见,男女性别比为 4:1~10:1。

3.2 (二)病理、病因与发病机

品行障碍是由遗传生物学因素与环境因素经过复杂的交互作用所致。双生子和寄养子的研究表明品行障碍具有很高的家族遗传性,遗传度为 40%~70%,研究最多的候选基因单胺氧化酶(monoamine oxidase,MAO)基因启动子的多态性。品行障碍患儿多存在语言表达困难、执行功能异常和社会认知相关信息加工异常等神经发育相关的缺陷。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品行障碍患者前额叶皮层的结构存在异常。神经生理学研究提示,品行障碍患者的电生理指标可能存在异常,如心率慢、唤醒度低等。常见的与品行障碍有关的环境因素包括低收入家庭、不良的依恋关系和养育方式、父母冲突、家庭内暴力、体罚、不良同伴等。

3.3 (三)临床特征

品行障碍主要包括两组临床特征:攻击性行为和反社会性行为

1.攻击性行为

表现为对他人的人身或财产的攻击。男性患者多表现为躯体性攻击,女性则以语言性攻击为多。例如,挑起或参与斗殴,采用打骂、折磨、骚扰及长期威胁等手段欺负他人;虐待弱小、残疾人和动物;故意破坏他人财物或公共财物;强迫他人与自己发生性关系等。当自己情绪不良时常以攻击性行为方式发泄

2.反社会性行为

患者表现为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及行为规则的行为。例如,偷窃贵重物品、大量钱财;勒索或抢劫他人钱财、入室抢劫;猥亵行为;对他人进行躯体虐待;持凶器故意伤害他人;故意纵火;经常逃学、夜不归家、擅自离家出走;参与社会上的犯罪团伙,从事犯罪活动等。品行障碍患者常共病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心境障碍焦虑障碍神经发育障碍等。在早发性品行障碍患者(8 岁以前)中,约有一半问题会持续到成年期,而青少年期起病的品行障碍绝大多数(超过85%)在二十多岁时会停止反社会行为

3.4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品行障碍时要注意,单一的反社会行为犯罪行为本身并不是充分的诊断依据。

品行障碍的诊断要点包括:

①存在反复和持续的以侵犯他人的基本权利或违反与其年龄相符的社会规则为特征的行为模式,例如对人或动物的侵犯、破坏财产、欺诈或盗窃和严重违反规则;

②这种行为模式的严重程度足以对个人、家庭、社会、教育、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领域造成重大损害;

③这种行为模式必须持续12 个月或更长时间。

同时,要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对立违抗障碍抑郁障碍心境障碍相鉴别。

3.5 (五)治疗与干预

心理行为干预品行障碍治疗的主要方法。有效的心理行为干预需要建立家庭、学校和社区共同参与的整合式的干预方案,同时治疗需要解决环境中的一些有害因素。有证据表明,多元系统干预、学校-家庭联合追踪干预等对品行障碍的干预有效。经典的行为治疗认知治疗家庭治疗等可以用于品行障碍的治疗。尚无针对品行障碍的特殊治疗药物,多数为针对共病疾病的治疗。目前很少有设计良好的关于品行障碍药物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有效的证据相对最多,丙戊酸钠锂盐可作为第二线或第三线的治疗选择。当合并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时应该考虑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3.6 (六)疾病管理

品行障碍一旦形成,治疗非常困难。只有实施积极、强化综合性干预措施才能取得较好疗效,否则品行障碍的预后不良。除了关注危险因素,发现患者的保护性因素也是品行障碍理中很重要的工作。研究证实,女性、高智商正性社会认知心理复原力强、与至少一个成人存在温暖支持性的关系、家庭中正向的社会价值观、各种积极的课外活动社会支持、良好的社区环境和服务等都是品行障碍的保护性因素。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