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用药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pí fū kē yòng yào

2 注解

3 概述

皮肤人体最大的器官,总重量占体重的5%—15%,总面积为1.5—2平方米,厚度因人或因部位而异,为0.5—4毫米。皮肤覆盖全身,它使体内各种组织器官免受物理性,机械性,化学性和病原微生物性的侵袭。皮肤具有两个方面的屏障作用:一方面防止体内水分电解质和其他物质的丢失;另一方面阻止外界有害物质的侵入。保持人体内环境稳定上,在生理上起着重要的保护功能,同时皮肤也参与人体代谢过程。皮肤有几种颜色(白,黄,红,棕,黑色等),主要因人种,年龄及部位不同而异。皮肤病常发生皮肤表面,引起皮肤病的直接因素包括内,外两种因素。外因包括物理性损伤,机械性损伤,化学性损伤,生物性(可致病的有疥虫,毛虫,稳翅虫,螨类寄生虫和动物;有漆树,荨麻等植物;以及细菌真菌病毒螺旋体微生物)侵袭;内因包括饮食,代谢障碍,内分泌紊乱,精神遗传因素。

皮肤科用药包括外用和内服两个途径,但外用药物皮肤病治疗和预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可直接接触到皮肤的损害部位而发挥各种作用,局部药物浓度高,效果明显,也可避免口服药的体内代谢过程不可逾的不良反应,因而用量大。由于外用药物需要透过皮肤吸收后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药物的经皮吸收也遵循药物吸收的一般规律,但在经皮吸收的过程上及其影响因素也与口服药物存在一定的差别。

4 皮肤科用药的选择与应用

皮肤科用药包括外用和内服两个方面,而外用药则是治疗皮肤病的主要部分,选择和应用首先要针对病因处理,对症治疗,减轻或缓解患者的自觉症状,其次是合理选用药物,坚持治疗。

5 皮肤病的用药原则

(1)对症治疗 针对症状和引起的原因选用药物,如皮肤化脓性感染应选用消毒防腐药抗生素(俗称消炎药)治疗;皮肤浅表性真菌(俗称霉菌感染选用抗表浅性真菌药治疗;皮肤寄生虫感染(如疥虫,螨虫,阴属虱)选用杀虫药处理;皮肤病毒感染应选用抗病毒药皮肤过度角质增生可选用角质剥脱药处理;如皮肤瘙痒时可选用局部麻醉药或清凉剂治疗。

(2)整体治疗 有些皮肤病的发生与病情发展与人的整体有关密切关系,因此治疗应从整体着手,则需配合口服给药。有时病因各异或暂不清,但暂时可采用对症处理,减轻症状,继而全身治疗。

6 皮肤病的用药选择

(1)药物选择 首先要弄清药物的性质和作用,这是基于皮肤损务的性质决定的。皮肤科的药和种类很多,性质和作用各异,主要有清洁药,温和保护药,局部麻醉药,止痒药,消毒防腐药抗生素抗真菌药抗病毒药杀虫药,收敛药,角质生成药,角质剥脱药,腐蚀药刺激药等。

(2)剂型选择 皮肤科用药,除必须掌握药物性质外,还应注意到浓度和剂型。例如水杨酸,浓度为1%--2%时有促进角质生成作用,5%时有角质剥脱作用,而10%以上时则有腐蚀作用。又如急性湿疹,在渗出期采用湿敷方法可收到显著疗效,若用软膏剂反可使炎症加剧,渗出增加,也不可采用粉剂,因可使其结痂。相反对急性无渗出性糜烂则宜用粉剂或霜剂等。

(3)浓度选择 使用外用药时也应注意全身和患病的局部情况,较幼嫩皮肤处用药浓度宜稍低,待观察耐受情况后再酌增减浓度。皮肤病急性期用药宜平和,以免造成刺激;而慢性期用药宜加强,以争取早晶痊愈,缩短治疗时间。另皮损面积过大时,用药浓度应慎重,必要时先局部试用,以防过敏。

给药方法也应注意,要认真,详细阅读药品介绍,如创面必须先于清洗后再用药,如应用粉剂洗剂一日应多涂擦数次,以避免因用法不当而降低疗效或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刺激药物不要用于急性病症。

7 皮肤病的预防

皮肤病是常见病,预防时十分重要的,对保障人体健康,生活安宁和促进生产有着普遍的意义。在皮肤病的预防中,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护皮肤完整,避免损伤,对已发生的微小损伤应及时处理,以预防继发感染

(2) 保持皮肤清洁,减少刺激

(3) 加强体育锻练(冷水浴,日光浴,户外运动),提高抵抗力,改善皮肤营养状况;

(4) 对已发生皮肤病,应予及时的,合理的,妥善的治疗,有的放矢,早日消除病因控制病程,缓解症状

8 皮肤科用药标识物的内容要求

(1) 各项内容必须符合《国家非处方药审批管理规定》第三章要求。

(2) 各种药物制剂应有各自的适应症,详细用法(包括应涂敷于何部位),注意事项,禁忌症和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

(3) 药品介绍上应有以下内容。

①本品仅限外用于指定部位,不得口服或进入眼部。

②本涂敷部位有烧灼感或产生瘙痒,局部发红,肿胀,出疹等情况,应停止用药,并将局部药物洗净,必要时就向医师咨询

③本类药物(外用)一般连续应用不超过1周,如未好转应向医师咨询

本类药物应放置于儿童不能触及的地方。

9 相关出处

新编药物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