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扣风

面游风 中医学 中医皮肤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病证名 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niǔ kòu fēng

2 概述

钮扣风为病证名[1]。出《外科正宗》卷四。又称面游风。由汗出受风,与湿相搏、风湿凝滞肌肤而成[1]

面游风(facial wandering wind;facial seborrheic dermatitis)为病名[2]。见《疡科选粹》卷三。又名白屑风钮扣风。是指多发生于面部,以皮肤油腻或干燥,红斑上结黄痂或起白屑,瘙痒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3]。是因皮脂分泌过多引起的慢性、亚急性炎性皮肤病[4]。因其多发于面部,表现为皮肤瘙痒、脱屑,故称之为面游风。以皮肤鲜红色或黄色斑片、表面覆以油腻性鳞屑或痂皮、常有不同程度的瘙痒为临床特征。多见于青壮年或婴儿,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皮脂腺较多的部位。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面游风》:“此证生于面上,初发面目浮肿,痒若虫行,肌肤干燥,时起白屑。次后极痒,抓破,热湿盛者津黄水风燥盛者津血水,痛楚难堪。由平素血燥,过食辛辣厚味,以致阳明胃经湿热受风而成。痒甚者,宜服消风散;痛甚者,宜服黄连消毒饮,外抹摩风膏缓缓取效。”

钮扣风相当于西医的面部脂溢性皮炎[4],或脂溢性湿疹[4][4]

3 钮扣风病因病机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此证生于面上,初起面目浮肿,痒若虫行,肌肤干燥,时起白屑。项后极痒,热湿甚者津黄水风燥盛者津血,痛楚难堪。由平素血燥,过食辛辣厚味,以致阳明胃经湿热,受风而成。”

面游风多由平素血燥,过食辛辣厚味,胃蕴湿热,外受风邪所致[4]

平素血燥之体,复感风热,郁久转而化燥,肌肤失去濡养;甚或风邪郁久,耗血伤阴血虚阴伤,肌肤失于濡养则生风化燥。两者互为因果,以致皮肤粗糙,表现以干燥型者为多。或过食辛辣、肥甘、酒类,以致脾胃运化失常,生湿生热,湿热蕴积肌肤而成,表现以湿性皮损为主。

4 钮扣风症状

初起面目浮肿或发红,痒如虫行[4]。风甚者肌肤干燥,时起白屑;湿甚者破流脂水,瘙痒难忍[4]

钮扣风初起形如粟米,瘙痒无度,破流脂水;甚则疮面湿烂,浸淫成片,延及项背[4]

5 钮扣风的诊断

钮扣风发生皮脂腺丰富的头皮、脸面、眉弓、鼻唇沟、耳前后腋窝等处。并叮自头皮开始,向下蔓延,严重者泛发全身。

皮损形态多样,有干、湿两个类型。干性者为大小不一的斑片,基底微红,上覆以糠秕状或油腻性鳞屑,在头皮部可堆集很厚,梳发或搔抓时鳞屑易于脱落,而白屑纷飞,且毛发干枯,伴有脱发。湿性者多皮脂腺分泌旺盛,皮肤异常油腻,多为红斑、糜烂、流滋,有油腻性的脱屑和结痂,常有臭味,在耳后和鼻部可有皲裂,眉毛往往因搔抓折断而稀疏,严重者皮损泛发全身,或为湿疹样皮损。

自觉程度不同的瘙痒。病程缓慢,常有急性发作。

6 需要钮扣风相鉴别的疾病

6.1 慢性湿疮

慢性湿疮有一定好发部位,无油腻性鳞屑及痂皮,皮肤肥厚粗糙,伴苔藓样变,色素沉着

6.2 白疕

白疕皮损为红色斑块,上覆以多层银白色云母鳞屑,无油腻性,刮去鳞屑有薄膜现象,筛状出血点,头发粘连呈束状,无脱发,大多冬重夏轻。

6.3 白秃疮

白秃疮多见于儿童,有长短不齐的断发,发易拨脱,发根部有白色鞘膜,真菌检查阳性

7 钮扣风的治疗

钮扣风治宜疏风、清热、利湿[4]。内服消风散,外搽冰硫散[4]

7.1 辨证治疗

伤血燥者宜滋阴除湿,方选滋阴除湿汤

日久不愈可服祛风换肌丸

7.1.1 风热血燥

面游风·风热血燥证(facial wandering wind with pattern of wind-heat and blood dryness)是指风热血燥,以淡红色斑片干燥、脱屑、瘙痒,受风加重,或头皮瘙痒,头屑多,毛发干燥脱落,伴口干口渴大便干燥舌质偏红,舌苔薄白,脉细数为常见症的面游风证候[4]

7.1.1.1 症状

淡红色斑片干燥、脱屑、瘙痒,受风加重,或头皮瘙痒,头屑多,毛发干燥脱落,伴口干口渴大便干燥舌质偏红,舌苔薄白,脉细数。

7.1.1.2 治法

凉血清热消风

7.1.1.3 方药治疗

方选消风散加减,或防风通圣丸

消风散(《医宗金鉴》)[4]

7.1.2 脾胃湿热

面游风·脾胃湿热证(facial wanderingwind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in stomach and spleen)是指脾胃湿热,蕴于头面,以皮损为潮红斑片,有油腻性痂屑,甚至糜烂、渗出,伴口苦,口黏,脘腹痞满小便短赤,大便臭秽,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为常见症的面游风证候[4]

7.1.2.1 症状

皮损为潮红斑片,有油腻性痂屑,甚至糜烂、渗出,伴口苦,口黏,脘腹痞满小便短赤,大便臭秽,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7.1.2.2 治法

利湿清热

7.1.2.3 方药治疗

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或龙胆泻肝丸

龙胆泻肝汤[4]

7.1.3 胃热

7.1.3.1 症状

急性发病,皮损色红,并有渗出、糜烂、结痂、痒剧;伴心烦口渴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7.1.3.2 辨证分析

胃热盛,熏蒸肌肤,故急性发病,皮损色红,并有渗出、糜烂、结痂、痒剧;热扰心神则心烦肺气不宣,肠腑不通则大便秘结津液不布则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肺胃热盛之象。

7.1.3.3 治法

清热止痒。

7.1.3.4 方药治疗

枇杷清肺饮酌加知母苦参片徐长卿天花粉等。

7.1.4 脾虚湿困

7.1.4.1 症状

发病较缓,皮损淡红或黄,有灰白色鳞屑;伴有便溏;舌淡红,苔白腻,脉滑。

7.1.4.2 辨证分析

脾虚运化失职。生化之源不足,可致阴血亏虚,肌肤失养,故皮损淡红或黄,有灰白色鳞屑;脾壶水湿不运,流注肠腑则大便溏泄;舌淡红、苔薄白、脉弦为脾虚湿困之象。

7.1.4.3 治法

健脾渗湿

7.1.4.4 方药治疗

参苓白术散加减

7.1.5 血虚风燥

7.1.5.1 症状

皮肤干燥,有糠秕状鳞屑,瘙痒,头发干燥无光,常伴有脱发;舌红,苔薄白,脉弦。

7.1.5.2 辨证分析

血虚生风化燥,肌肤失养,故见皮肤干燥,有糠秕状鳞屑;风盛则痒;发为血之余,血虚发失所养,故头发干燥无光,常伴有脱发;舌红、苔薄白、脉弦为风燥之象。

7.1.5.3 治法

养血润燥

7.1.5.4 方药治疗

当归饮子加减。

7.2 外治法

外治可选:翠云散玉肌散冰硫散。外搽摩风膏[4]

(一)干性型发于头皮部者,用白屑风酊侧柏叶酊外搽,每天3次。

(二)干性型发于面部者,以痤疮洗剂颠倒散洗剂外搽,每天2次。

(三)湿性型,用青黛膏搽后,扑三石散;或用脂溢洗方苍耳子30g,苦参15g,王不留行30g,明矾9g,煎水)洗头。

8 钮扣风患者日常保健

1.忌食辛辣,少吃油腻甘甜食品,少饮浓茶,忌烟酒。多食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

2.不要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洗浴。

3.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避免情志内伤

9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47.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12.
  3.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4.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治疗钮扣风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钮扣风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