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灸集成
《针灸集成》为书名。清·廖润鸿撰。卷一论针灸法、禁针灸穴、别穴、要穴、奇穴、针灸禁忌时日等;卷三-四为十四经经穴及经外奇穴。但多系转录自张介宾《类经·图翼》一书。元·佚名氏撰,明·佚名氏补注节抄,黄龙祥、黄幼民整理,与《窦太师针经》《磐石金直刺秘传》一同收编,名为《元代珍稀针灸三种》。
-
廖逵宾
廖逵宾即廖润鸿。廖润鸿为清代针灸家。字逵宾。渌江(今湖南醴陵)人。擅长针灸,撰有《勉学堂针灸集成》四卷(即《针灸集成》)、《考正周身穴法歌》一卷。
-
廖润鸿
廖润鸿为清代针灸家。擅长针灸,撰有《勉学堂针灸集成》四卷(即《针灸集成》)、《考正周身穴法歌》一卷。刊行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此书是廖氏在早传明亡名氏《针灸集成》的基础上编撰而成。书中前二卷称《针灸集成》,后二卷称《经穴详集》。书中将十四经穴及一些经外奇穴编成五音歌诀,并加注释。书末附铜人图。
-
失针
失针指因针刺造成过失,称失针。失,过失。《针灸集成》:“失针致伤。”
-
疝气灸
主治疝气偏坠、睾丸肿痛、奔豚气、少腹痛及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等。或温灸10~三角灸穴的别名:疝气灸(《世医得效方》)疝气穴(《医宗金鉴》)脐旁穴(《针灸集成》)疝气灸穴的定位:以患者两口角之间的长度为一边,作等边三角形,将顶角置于患者脐心,底边呈水平线,两底角处是三角灸穴。灸法:艾炷灸5~
-
荘俞
荘俞为穴名。见《针灸集成》。脏俞为经穴别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出《针灸甲乙经》。俯伏或伏卧取穴。如心痛、惊悸、神经衰弱、癔病、小儿惊痫、瘈疭、心脏病、身热汗出、咳嗽气喘、风寒汗不出、疟疾及项强背痛、肋间神经痛等。本穴配心俞治癫痫;配神门、三阴交治失眠、健忘;配关元治头痛、身热、寒热往来。
-
缸灸
缸灸为古灸法之一。见《针灸集成》。缸,形如灸盏,圆形,下小上大,底穿数孔,以艾置缸内燃灸,治腰背疼痛等症。
-
痔疮穴
痔疮穴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集成》。《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列作奇穴。位于腰部正中线,第三、四腰椎棘突之间点微上方处。主治痔疮。一般灸5~7壮。
-
焚针灸
焚针灸见《针灸集成》,将不明孔穴,胆大妄为,造成不良后果,称之为焚针灸。焚,通偾,败坏之意。
-
隔巴豆黄连灸
隔巴豆黄连灸为间接灸法之一。在我国宋代已开始应用。后来也有采取单用巴豆一味的,如明·龚廷贤的《寿世保元》提及“腹中有积及大便秘结,心腹诸痛,或肠鸣泄泻,以巴豆肉捣为饼,填脐中,灸三壮,可至百壮,以效为度”。除此以外,在《针灸资生经》《医学纲目》《针灸大成》及《针灸集成》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记载。
-
膝内
出《针灸大成》(《针灸大成》作百虫窠),《中国针灸全书》、《针灸学》作百虫窝,《中医药名词(2004)》名膝内,《针灸集成》名血郄。主治风湿痒疹,下部生疮,风疹,荨麻疹,虫积,蛔虫病等。膝内穴的配伍:配曲池、支沟、阳溪、阳谷、大陵、合谷、后溪、委中、足三里、阳辅、昆仑、行间、三阴交,治疥癣疮。
-
膝顶
概述:膝顶为经外奇穴别名,即鹤顶。主膝痛,足胫无力,瘫痪,脚气,膝关节炎,鹤膝风等。屈膝,于髌骨上缘中点上方之凹陷处取穴。分布有股前皮神经和膝关节的动、静脉网。膝顶穴的配伍:鹤顶配内膝眼、犊鼻、三阴交,治鹤膝风。鹤顶配梁丘、血海、足三里、阳陵泉,治膝部肿痛。刺灸法:刺法:直刺0.5~或艾条灸5~
-
中商
中商为经外奇穴名。出《江西中医药》。为三商之一。位于拇指背侧正中线,爪甲根后0.1寸处。一般用三棱针点刺放血。《针灸集成》名排刺三针。老商位于拇指尺侧,距指甲根0.1寸;少商位于拇指桡侧,距指甲根角0.1寸。主治高热、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腮腺炎等。点刺出血。图8(图出自《中医大辞典》)
-
直骨
直骨为经外奇穴名。一般艾炷灸3~《备急千金要方》:“小儿温疟,灸两乳下一指三壮”。《针灸集成》列作经外穴,名直骨。妇人按其乳直向下,看乳头所到之处正穴也”。在乳头直下一横指处。主治小儿温疟,咳嗽,气逆等。或艾条灸5-10分钟。
-
三商
三商为经外奇穴名。《针灸集成》名排刺三针。即老商、中商、少商之合称。老商位于拇指尺侧,距指甲根0.1寸;少商位于拇指桡侧,距指甲根角0.1寸。主治高热、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腮腺炎等。点刺出血(图8)。图8(图出自《中医大辞典》)
-
经中
概述:经中:1.经外奇穴名;出《针灸集成》。主治病症:主治二便不通、五淋、带下、月经不调、腹泻等。刺灸法:刺法:一般直刺1.0~灸法:可灸。阴部·经中:经中又名阴部。位于脐下1.5寸(气海)再旁开3寸处。
-
三角灸
三角灸穴的别名:疝气灸(《世医得效方》)疝气穴(《医宗金鉴》)脐旁穴(《针灸集成》)三角灸穴的定位:以患者两口角之间的长度为一边,作等边三角形,将顶角置于患者脐心,底边呈水平线,两底角处是三角灸穴。三角灸穴主治疝气偏坠、睾丸肿痛、奔豚气、少腹痛及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等。灸法:艾炷灸5~或温灸10~
-
大指甲根
大指甲根为经外奇穴名。即三商,《针灸集成》名排刺三针。即老商、中商、少商之合称。老商位于拇指尺侧,距指甲根0.1寸;中商位于拇指背侧正中距指甲根0.1寸;少商位于拇指桡侧,距指甲根角0.1寸。主治高热、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腮腺炎等。点刺出血(图8)。图8(图出自《中医大辞典》)
-
七锃
七锃为刺法术语。见《备急千金要方》。七,数字;锃,指器物经摩擦后闪光耀眼。七锃,意指火针入肉不出皮外,以针锋稍拔还纳七次。《针灸集成》作“若灸七壮之说”,非。
-
内踝前下
内踝前下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集成》。位于足背踝关节部,内踝下稍斜向前约1横指处。主治反胃吐食。一般灸3~5壮。
-
甲根
甲根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集成》。位于足踇趾爪甲内、外根角处,左右4穴。主治卒中、七疝偏坠等。一般针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
发灸疮
发灸疮指灸疮的化脓状态,亦称灸花。见《针灸集成》。《针灸资生经》引《下经》日:“凡着艾得疮发,所患即差,不得疮发,其疾不愈。”若令疮发,可“用赤皮葱三五茎,去其葱青,于煻灰中煨热,拍破,热熨灸疮十余遍,其疮三日即发”。(《太平圣惠方》)
-
年壮
年壮为灸法术语。见《针灸集成》。随年壮为灸法用语。指根据年龄的大小来决定艾灸的壮数。《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灸寒热之法,先灸项椎,以年为壮数。”王冰注:“如患人之年数。”
-
环冈
环冈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集成》。与《备急千金要方》“团冈”同位。在骶部,平第一骶背侧孔下2寸,旁开后正中线1.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大小便难、腰骶痛、少腹痛等。一般艾炷灸3~7壮;或温灸5~15分钟。
-
经穴详集
《经穴详集》为书名。即《针灸集成》的后二集。
-
尾穷骨
概述:尾穷骨:1.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腰卒痛,灸穷骨上一寸七壮,左右一寸各七壮。”《针灸集成》列作奇穴。位于尾骨尖上1寸及两旁各开1寸处,共3穴。主治腰痛、尾骶骨痛、便秘、癃闭、痔疾等。一般艾炷灸3~尾骨为骨骼名。位于椎骨末端,上接骶骨,由4~5块尾椎愈合而成。
-
膝旁
膝旁为经外奇穴名。《针灸集成》列作奇穴。位于腘窝横纹内、外两纹头尽处,左右共4穴。主治腰酸、膝关节疼痛等。—般直刺0.5~《太平圣惠方》:“张文仲传神仙灸法,疗腰重痛,不可转侧,起坐难,及冷痹,脚筋挛急不可屈伸。主治腰痛不能俯仰,脚酸不能久立。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
注市
概述:注市:1.经外奇穴名;主治疰、胸胁痛、腹痛等。一般斜刺0.3~《备急千金要方》:“一切疰无新久,先仰卧,灸两乳边邪(斜)下三寸,第三肋间,随年壮,可至三百壮。近代《中国针灸学》称疰布。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旁廷为经外奇穴名。主治中恶飞尸遁注、胸胁支满、呕吐喘逆、咽干胁痛等。
-
团岗
概述:团岗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针灸集成》作环岗。位置:位于骶部,当小肠俞直下2寸处。功能主治:主治大小便不通、腰痛等。刺灸法:艾炷灸3~7壮。
-
疝气穴
三角灸穴的别名:疝气灸(《世医得效方》)疝气穴(《医宗金鉴》)脐旁穴(《针灸集成》)疝气穴的定位:以患者两口角之间的长度为一边,作等边三角形,将顶角置于患者脐心,底边呈水平线,两底角处是三角灸穴。三角灸穴主治疝气偏坠、睾丸肿痛、奔豚气、少腹痛及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等。灸法:艾炷灸5~或温灸10~
-
乳下
乳下为经外奇穴名。《针灸集成》列作奇穴。位即乳头直下1寸处。主治腹痛腹满、乳肿、少乳、小儿痢疾、久咳、反胃、干呕、吐逆、胃脘痛、闭经等。一般艾炷灸3~《肘后备急方》:“治卒吐逆方,灸乳下一寸,七壮即愈。”又《备急千金要方》:“小儿癖,灸两乳下一寸各三壮。”《针灸集成》列作经外穴。
-
内太冲
概述:内太冲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集成》。位置:位于足背,踇长伸肌腱胫侧凹陷中,与太冲穴平。位于足背, 长伸肌腱胫侧缘,与太冲穴相平处。功能主治:主治疝气上冲、呼吸不通等。刺灸法:一般直刺0.3~或艾条灸5~
-
淋泉
淋泉为经外奇穴名。位即尾骨尖端上1口寸处,及其左右各旁开0.5寸处。主治淋病。一般艾炷灸3~5壮,或温灸5~《针灸集成》:“石淋…又方,以禾秆量患人口吻如一字样,一端按尾穷骨端向上,秆尽脊上点记;将其按中折,墨记,横着于脊点,左右秆两端尽处,三七壮。”近代《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等列作经外穴,名淋泉。
-
灸花
灸花为灸法术语。指灸疮的化脓状态。见《针灸集成》。
-
肩柱
肩柱经外穴名。出《针灸集成》。所载位置与肩柱骨同。参见该条。
-
环岗
环岗经外穴别名。见《针灸集成》。即团岗。详该条。
-
鬼当
鬼当为经外奇穴名。主治雀目、小儿胃肠病、结合膜炎、角膜白斑、扁桃体炎。一般直刺0.1~《针灸集成》:“手大指甲后第一节横纹头白肉际,兼肝俞各灸一壮,治大人小儿雀目。”近代《中国针灸学》列作经外穴,名鬼当。在手拇指尺侧,当指关节横纹头赤白肉际。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
崇骨
崇骨为经外奇穴名。别名太祖、椎顶。出《针灸集成》。位于第六、七胸椎棘突之间。主治感冒、咳嗽、疟疾、项强,以及百日咳、癫痫、支气管炎等。一般直刺0.5~在后正中线上,第6颈椎棘突下缘。
-
八冲
八风穴的别名:八冲(《曹氏灸经》)阴独八穴(《针灸集成》)。正坐或仰卧位,于足背各趾间的缝纹端取穴,其中第1、2,2、3,4、5趾间穴点即行间、内庭、侠溪。八冲穴主治病证:八风穴主治足跗肿痛,脚背红肿,足趾青紫,足趾麻木,疟疾,毒蛇咬伤,脚气,趾痛,头痛,牙痛,月经不调,疠风(恶疮,传染病发热)等。
-
元代珍稀针灸三种
《元代珍稀针灸三种》为书名。由黄龙祥、黄幼民整理。全书包括《窦太师针经》、《针灸集成》、《盘石金直刺秘传》三部元代针灸书。2008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本书虽篇幅不大,但各具特色,其内容多与临床密切联系,图文并茂,每书之末均编有穴名索引,方便读者检索。
-
紫河车
紫河车的功效与主治:紫河车具有补气,养血,温肾,益精的功效,治虚损瘦弱,劳热骨蒸,咳喘,咯血,自汗,盗汗,遗精,阳痿,不孕,月经不调,乳少,神经衰弱,白细胞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与主治:温肾补精,益气养血。用于虚劳羸瘦,阳痿遗精,不孕少乳,久咳虚喘,骨蒸劳嗽,面色萎黄,食少气短。3g,研末吞服。
-
牛角炷
牛角炷指艾炷状如牛角者。《针灸集成》:“小儿初产七日内,脐中胞系自枯自落。其日即以熟艾形如牛角,内空,灸脐中七壮,其艾炷每以火至半即去,永无腹痛。”
-
太祖
概述:太祖为经外奇穴别名。《中国针灸学》:“椎顶又名太祖。”江苏省中医学校《针灸学》作崇骨别名。椎顶即崇骨。出《针灸集成》。位置:位于后正中线,第六颈椎棘突下缘。功能主治:主治感冒,咳嗽,疟疾,项强;以及支气管炎,癫痫等。刺灸法:直刺0.5~7壮,或艾条灸5~
-
循脊
循脊经外穴别名。出《针灸集成》。即长谷。参见该条。
-
消疬
消疬为经外奇穴名。位于背部,先以绳量取平结喉之颈项周长,此绳之一端齐大椎穴,其直下尽处左右旁开0.5寸处是穴。《针灸集成》:“瘰疬…又方,以绳子周回病人项,还至起端处截断,将此绳一头从大椎上垂下脊骨,绳头尽处点记,又量患人口吻如一字样,中摺黑记横布脊点上,两端尽处,灸百壮大效。”艾炷灸3-7壮。
-
引气
概述:引气:1.刺法术语;2.气功术语。即导气,或作得气解。也指通过呼吸将自然之气吸入体内。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天气常下施于地,是故道者亦引气于足。”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一“养生方导引法”:“鼻引气入喉,须微微缓作,不可卒急强作。每引气,心心念送之,从脚趾头使气出。”
-
阴独八穴
正坐或仰卧位,于足背各趾间的缝纹端取穴,其中第1、2,2、3,4、5趾间穴点即行间、内庭、侠溪。阴独八穴主治病证:八风穴主治足跗肿痛,脚背红肿,足趾青紫,足趾麻木,疟疾,毒蛇咬伤,脚气,趾痛,头痛,牙痛,月经不调,疠风(恶疮,传染病发热)等。刺灸法:斜刺0.5~《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八冲,奇穴。
-
手大指甲后
手大指甲后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集成》。位于手拇指尺侧缘,指骨关节横纹头赤白肉际处。主治小儿胃肠病、结膜炎、角膜白翳、雀目等。一般直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针灸集成》:“手大指甲后:第一节横纹头白肉际,兼肝俞各灸一壮,治大人小儿雀目。”
-
脐旁穴
脐旁穴的别名:疝气灸(《世医得效方》)疝气穴(《医宗金鉴》)脐旁穴(《针灸集成》)脐旁穴的定位:以患者两口角之间的长度为一边,作等边三角形,将顶角置于患者脐心,底边呈水平线,两底角处是三角灸穴。三角灸穴主治疝气偏坠、睾丸肿痛、奔豚气、少腹痛及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等。灸法:艾炷灸5~或温灸10~
-
老商
概述:老商为经外奇穴名。《针灸集成》名排刺三针。即老商、中商、少商之合称。位置:位于拇指尺侧缘,平爪甲根,当指腹尺侧缘线与爪甲尺侧角连线之交点。少商位于拇指桡侧,距指甲根角0.1寸。三商(图8出自《中医大辞典》)功能主治:主治高热、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腮腺炎等。刺灸法:点刺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