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冰
王冰为唐代医学家,自号启玄子,曾官太仆令,后人因称王太仆。对《黄帝内经》研究至深。其中对穴位的注释,除参考《针灸甲乙经》外,还引用《经脉流注孔穴图经》、《中诰孔穴图经》等书。自幼喜好经方及养生,亦仰慕医道。后世伪托王氏之作,亦复不少,如《素问六气玄珠密语》、《照明隐旨》等皆属此类。
-
王太仆
王太仆即王冰。参见“王冰”:王冰为唐代著名医学家。自号启玄子。曾官太仆令,后人因称王太仆。对《黄帝内经》研究至深。用12年时间,编次、注释《黄帝内经素问》,颇有发挥。其中对穴位的注释,除参考《针灸甲乙经》外,还引用《经脉流注孔穴图经》、《中诰孔穴图经》等书。
-
素问释义
《素问释义》医经著作。清·张琦注。刊于1829年。本书根据王冰注本的《素问》篇次,逐篇对原文重予注释。作者认为王冰旧注多“牵合附会”,故于注释中不取其说,主要参考黄元御《素灵微蕴》、章合节《素问阙疑》二书。其实张氏对王冰的批评欠公允。本书的贡献远不如王冰素问。
-
素问
为中医学的经典著作。(2)唐·王冰注本,唐·宝应元年(762),王冰以全元起注本为底本注《黄帝内经素问》,将已亡佚的第七卷,以七篇“大论”补入,到北宋·嘉祐·治平(1057-1067)年间,设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在王冰注本的基础上进行校勘,定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雕版刊行,而定型。
-
黄帝内经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医家和著作有:明·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明·吴崑《素问注》,明·张介宾《类经》,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素问直解》,高世栻《黄帝内经素问直解》,黄元御《素问悬解》、《灵枢悬解》,张琦《素问释义》,周学海《内经评文》等。
-
阳络
概述:阳络:1.从手、足三阳经分出的络脉;《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湿热过甚,血液润泽而呈现黄赤颜色。《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形有余则写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王冰注:“并胃之经络。”根据杨上善、王冰和张志聪的注释,认为阳络为足阳明胃经的络脉。
-
气街
意指四肢末端是阴阳经会合之处,也是经气通行的大络脉,而头、胸、腹、胫四气街,是经气循行的径路,若气阻塞了小络脉,则四街径路就会开通,促使经气运行如常。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胫气街—聚于少腹气冲穴、承山穴及踝上下的部位。王冰注:“气街,穴名,在毛际两旁归来下鼠鼷上,同身寸之一寸脉动应手。”
-
马莳
前者注释错误较多,后者注释较好,特别对经络腧穴方面注释较为详明,多为后世医家所参考。对《黄帝内经》精心钻研,据《汉书·艺文志》所载,认为《黄帝内经》有《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各九卷之说,力排唐王冰认为《内经》为二十四卷之误。后又撰《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九卷,系据南宋史崧之传本原文著成。
-
启玄子
启玄子即王冰。王冰为唐代著名医学家。曾官太仆令,后人因称王太仆。对《黄帝内经》研究至深。用12年时间,编次、注释《黄帝内经素问》,颇有发挥。其中对穴位的注释,除参考《针灸甲乙经》外,还引用《经脉流注孔穴图经》、《中诰孔穴图经》等书。
-
昌阳之脉
昌阳之脉指足少阴肾经在小腿部的支脉。《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篇》:“昌阳之脉,令人腰痛,痛引膺,目(目巟)(目巟)然,甚则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内筋为二痏,在内踝上、大筋前、太阴后、上踝二寸所。”王冰注:认为指阴蹻脉,其穴为交信,是阴蹻之郄。张介宾等解释作复溜。《针灸甲乙经》复溜别名昌阳。
-
形脏
概述:形脏:1.胃、小肠、大肠、膀胱;《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故神脏五,形脏四,合为九脏。”王冰注:“所谓形脏者,皆如器外张,虚而不屈,含藏于物,故云形脏也。头角、耳目、口齿、胸中·形脏:形脏指头角、耳目、口齿、胸中四处(《黄帝内经素问》王冰注)。出《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
-
五火
五火为生理学名词。五脏之元阳。五脏各有阴有阳,阴阳各有盛衰之变,五火是指五脏之亢阳。《黄帝内经素问·解精微论》:“夫一水不胜五火,故目眦盲。”张志聪注:“一水,谓太阳之水;五火,五脏之阳气也。”王冰注:“五火,谓五脏之厥阳。”
-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治疗学术语,系一种治疗原则。指形体虚弱卫阳不足者,宜用补气温阳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王冰注:“气,谓卫气。味,谓五脏之味也。”《灵枢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阖。可用人参、黄芪、附子、肉桂等温阳益气。
-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概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为治则名。肾主真水,肾阴不足,则虚火上炎,出现阳偏亢之象,症见头晕目眩,腰酸足软,咽燥耳鸣、烦热盗汗等,此非火之有余,乃水之不足,故必须滋养肾水,用六味地黄丸、左归丸治疗。又如温病后期,肝肾阴伤,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甚则齿黑唇裂,手足心热,脉虚大,用加减复脉汤甘润滋阴。
-
隐曲之疾
隐曲之疾即前后二阴之病。《素问·至真要大论》:“湿客下焦,发而濡泄,及为肿,隐曲之疾。”王冰注:“隐曲之疾谓隐敝委曲之处病也。”
-
一阴一阳
为阴阳相兼的一种脉象。《难经·四难》:“所谓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厥阴与少阳:一阴一阳指厥阴与少阳。《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类论》:“一阴一阳代绝,此阴气至心,上下无常,出入不知,咽喉干燥,病在土脾。”又“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王冰注:“一阴谓心主之脉,一阳谓三焦之脉也。”
-
形
形状:形即形状。《灵枢·五音五味》:“闻其声而知其形。”《灵枢·九针十二原》:“九针之名,各不同形。”《素问·脉要精微论》:“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形色·形:形即形色。王冰注:“形属脾。”《灵枢·五乱》:“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愿闻二十五人之形。”
-
邪
概述:邪:1.邪气;泛指损害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肌体组织的致病因素。外来之邪,多指自然界和社会因素对机能活动的干扰或对防卫机能的破坏;王冰注:“邪,谓风邪之气。《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
-
相傅之官
相傅之官人体器官名。《素问·灵兰秘典论》:“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王冰注:“位高非君,故官为相傅。张景岳注:“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心为君主之官,肺犹宰相辅佐君主,调治全身。例如心主血,肺主气,气血循环运行输送养料,以维持各脏器组织的机能活动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
俞理
俞理指腧穴治病的原理。《黄帝内经素问·疏五过论》:“守数据治,无失俞理。”王冰注:“但守数据治而用之,则不失穴俞之理矣。”意为针灸治疗必须按照规定的法则,不能违反腧穴的原理。
-
胸中之气
胸中之气胸部的气机。一说指胸腹部的气机。《素问·三部九候论》:“中部之候……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王冰注:“手阳明当其脉也。经云:肠胃同候,故以候胸中也。”
-
雨府
雨府雨水聚集之处。《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趋雨府,湿化乃敷。”王冰注:“太阴之所在也。”张景岳注:“土厚湿聚之处。”
-
(雩重)(雩重)
(雩重)(雩重)气之往来不息。《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雩重)(雩重),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王冰注:“(雩重)(雩重),言气之往来也。”
-
水位
水位为运气术语。寒水所主之位。《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水位之主,其泻以咸,其补以苦。”王冰注:“水之位,冬至前后各三十日,终之气也。”
-
膺俞
2.胸部各经穴;3.中府穴。《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膺俞十二穴。”王冰注:“谓云门、中府、周荣、胸乡、天溪、食窦,左右则十二穴也。”见《针灸资生经》。《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王冰注:“膺俞者,膺中之俞也,正名中府。”
-
始
《灵枢·营气》:“常营无已,终而复始。”《素问·天元纪大论》:“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王冰序》:“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外科理例·斑疹》:“深宜刺,使瘀血去于毒聚之始。”《本草正义·麻黄》:“麻黄发汗,必热服温覆,乃始得汗。”
-
阴之绝阴
阴之绝阴是指厥阴。一说厥阴位于最里,厥阴经脉之行,其根起于足大趾端之大敦穴,由于两阴相合而无阳,故名。《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二谓厥阴为三阴之尽。阴气至此而尽,故名曰阴之绝阴。”(王冰注)
-
肾满
肾满病证名。指肾脏邪气壅盛,脉气满实。《素问·大奇论》:“肝满肾满肺满皆实,即为肿。”王冰注:“满,谓脉气满实也。肿,谓痈肿也。脏气满,乃如是。”
-
肾风
肾风病名。肾受风邪所致的疾患,以面部浮肿、腰痛、色黑为主证。王冰注:“冬壬癸水,肾主之。”《素问·风论》:“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庞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中藏经》卷上:“肾风之状,但踞坐而腰脚重痛也。”《奇效良方》治肾风,用升麻胃风汤加肾之引经药。
-
晏食
晏食时辰名,指寅后二十五刻。《素问·标本病传论》:“脾病…王冰注:“人定,谓申后二十五刻。《灵枢·病传》:“病先发于脾,一日而之胃,二日而之肾,三日而之膂膀胱,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一说:晏食即“晏晡”,晚饭后申酉之间那段时辰。按:“晡”,古作餔,“晏食”为“晏餔”省文。
-
追
《素问·调经论》:“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王冰注:“追,言补也。”②追逐邪气的泄法。《灵枢·九针十二原》:“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素问·方盛衰论》:“追阴阳之变,章五中之情。”《灵枢·小针解》:“追而济之者,补也。”《三国志·华佗传》:“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
-
志
意志:志即意志、意愿、志向。《素问·宣明五气》:“肾藏志。”王冰注:“肾藏志,专意而不移者也。”《灵枢·本神》:“意之所存谓之志。”情志:志即情志,泛指五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东方生风…意念:志即意念,指情感。《灵枢·贼风》:“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
-
脂
脂①人体体质类型的一种。这种人形体不很壮大,气血也不很旺盛,而肌肉坚实。《灵枢·卫气失常》:“脂者,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②脂膏,脂肪。《素问·异法方宜论》:“其民华食而脂肥。”王冰注:“以食鲜美,故人体脂肥。”
-
疹
《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或云头隐隐,或琐碎小粒者为疹”。由风热郁肺,内闭营分,从血络外出所致。《温病条辨·上焦篇》:“发疹者,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主之。”“神昏谵语者,清宫汤主之,牛黄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亦主之。”《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麻为正疹亦胎毒。”
-
真牙
真牙(wisdomtooth)又称智齿、智牙、迟牙,俗称尽头牙。即生长最迟的第三臼齿。真牙萌出时颌骨发育将近成熟,若无足够的位置,常影响其正常萌出,从而发生各种阻生牙。王冰:“谓牙之最后生者。”《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
息
概述:息:1.一呼一吸;2.气喘,喘息;《黄帝内经灵枢·动输》:“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黄帝内经灵枢·海论》:“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悗息面赤。”《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虚邪之中人也…赘肉·息:息通“瘜”,赘肉。王冰注:“息,长也”。“在气为息”指在功能上有促进生长的作用。
-
素问悬解
《素问悬解》医经著作。清·黄元御撰注。本书以通行本《素问》81篇的主要内容分为养生、脏象、脉法、经络、孔穴、病论、治论、刺法、雷公问、运气十类、重予编次,并通过调整各篇文字将原散佚的《刺法论》和《本病论》二篇补齐,在原文各段之后均有扼要注释。书末附有冯承熙撰《校余偶识》一卷。现有《黄氏医书三种》本。
-
下
王冰注:“下,谓下焦肝肾气也。”《素问·脉要精微论》:“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素问·气交变大论》:“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22]指用泻下攻逐的药物以通利大便、消除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的治法。《灵枢·通天》:“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
-
脏之长
脏之长人体器官名。指肺,肺在其它四脏之上,位置最高,故谓“长”。《素问·痿论》:“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王冰注:“位高而布叶于胸中,是故为脏之长,心之盖。”
-
燥毒
燥毒暴烈的燥气。《素问·五常政大论》:“太阴在泉,燥毒不生。”王冰注:“夫毒者,皆五行标盛暴烈之气所为也。”
-
土位
土位为运气术语,湿土所主之位。《素问·至真要大论》:“土位之主,其写以苦,其补以甘。”王冰注:“土之位,秋分前六十一日,四之气也。”
-
天地气交
天地气交为泛指天气和地气的交会。《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天地气交,万物华实。”王冰注:“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由是则天地气交也。”张志聪注:“天地气交,阳气施化,阴气结成,成化相合,故万物华实。”
-
思胜恐
思胜恐思与恐五行相克关系,故忧思能克制恐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恐伤肾,思胜恐。”王冰注:“深思远虑,则见事源,故胜恐也。”
-
先天
2.运气术语。先天指人体受父母精血所形成的胎元,是人身生命之本,与出生后饮食营养、生活调护的后天相对而言。先天之本在肾,故有肾主先天之说。《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凡此太阳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王冰注:“六步之气,生长化收藏,皆先天时而应至也。”
-
腨踵
腨踵人体部位名。指小腿肚与足跟之间。《素问·刺腰痛篇》:“刺厥阴之脉,在腨踵鱼腹之外,循之累累然。”王冰注:“腨肿者,言脉在腨外侧,下当足跟也。”
-
首甲
首甲运气术语。五运六气以六十年为一个周期。每周期以甲子年为起始年。《素问·五运行大论》:“五气之各主岁尔,首甲定运。”王冰注:“首甲,谓六甲之初,则甲子年也。”张景岳注:“首甲定运,谓六十年以甲子为始,而定其运也。”
-
始春
始春气象学名词。即立春日。《素问·六节脏象论》:“求其至也,皆归始春。”王冰注:“谓立春日也。”一说指立春前十五日。张景岳注:“一曰立春前十五日,当大寒节为初气之始。亦是。”
-
委和
委和运气术语。五运主岁中,木运不及的名称。《素问·五常政大论》:“其不及奈何?……木曰委和。”王冰注:“阳和之气,委屈而少用也。”高世栻注:“委和,阳和不敷而委弱。”
-
使道
使道①人体部位名。指鼻孔和人中沟。《灵枢·天年》:“使道隧以长,基墙高以方。”杨上善注:“使道谓是鼻空使气之道,隧以长,出气不壅。”《素问·灵兰秘典论》:“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王冰注:“使道,谓神气行使之道也。”
-
十椎
十椎为人体部位名。指第十胸椎。《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王冰注:“当脊十椎下并无穴目,恐是七椎也。”后定名为中枢,属督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