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
概述:动:1.病证名;振掉动摇之象。《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风胜则动。”《伤寒论·辨脉法》:“阴阳相搏名曰动。”动脉为脉象之一。脉形如豆,厥厥动摇,滑数有力,搏动部位较局限,节律不匀。见于惊恐及痛证。《脉经》:“动脉见于关上,无头尾,大如豆,厥厥然动摇。”
-
动象
动象为气功术语。是指练功过程中,身体的外形姿势转化为动的姿态。动象有真动与假动之分。“真动”属自发产生的,内气发动后,随气而动,由内动而及外;“假动”属主观追求,是暗示和诱导出来的,没有内气发动为依据。
-
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motionperception)是个体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反映,它是通过视觉、动觉、平衡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而实现的。当眼睛和头不动时,运动刺激物连续地刺激了视网膜各点,通过大脑中枢的整合,便产生了运动知觉。视觉的运动知觉有:真动、似动现象和运动幻觉等。
-
漂泄
漂泄疾泄,快迫泄下。即注泄。《素问·五常政大论》:“其令流注,其动漂泄沃涌。”一说“漂”有“动”义,“动”有“痛”义。漂泄即痛泄。
-
动法
动法为刺法名。指入针后,摇动针体并结合提插、捻转,以使气行的方法。《针经指南》:“动者,如气不行,将针伸提而已。”《针灸问对》:“凡下针时,如气不行,将针摇之,如摇铃之状,动而振之,每穴每次须摇五息,一吹一摇,按针左转,一吸一摇,提针右转,故曰动以运气。”
-
藜芦甘草汤
藜芦甘草汤出《金匮方歌括》(方未见):治病人常以手指臂肿动,此人身体瞤瞤,此汤主之。芦性升提草甘缓,症详趺蹶遍寻无。男元犀按:痰涎为湿气所生,留滞胸膈之间,久则变生无定。藜芦性毒,以毒攻毒,吐久积风痰,杀虫,通支节,除痫也;助用甘草者,取甘润之意,以其能解百毒也。
-
神验噎膈方
《良方集腋》卷上:方名:神验噎膈方组成:威灵仙2两(水浸1宿取出,捣汁),食盐1钱5分,狗宝末3分。服之少顷,病者觉上焦胸膈之间气机旋扰作动,勿令呕,次日仍用威灵仙2两,浸之隔宿,如前捣汁,入食盐1钱5分,刮入狗宝末4分,调服之,觉动处略下;用药禁忌:愈后必得食淡一年,庶不再发,倘不能食淡,再发不治矣。
-
忍精不泄
忍精不泄房事养生名词。认为男子在性生活中“多交少泄”以至不泄,不仅可以强身祛病,更能益寿延年,如马王堆出土帛书《天下至道谈》中就描述了男性通过“十动”不泄而获得的从“耳目聪明”到“产神明”的种种养生效果。由此,还提出了一些男子在性生活中控制射精的方法。有自然不动则有益,强制则有害,过用则衰竭。
-
心脏颤动
心脏颤动fibrillationofheart广义的心脏颤动,指心脏的每个部分缺乏协调性而发生的细小频繁的收缩。在人类如果出现心室细动时,将导致血液不能循环而死(猫、免有时能自动恢复)。心房细动不传向心室,由于心室以自己的节律跳动,所以能够维持血液循环。骨骼肌也可出现纤维性挛缩(fibrillation,fibrillarcontraction)。
-
神方验胎散
《医学纲目》卷三十五引王海藏方:方名:神方验胎散别名:验胎散组成:真雀脑工芎1两,当归(全用)7钱。主治:妇人三二个月月经不行,疑是两身,却疑血滞,心烦,寒热恍惚。用法用量:浓煎好艾汤1盏调下,或好酒调服亦得。如服药不觉效,再煎红花汤调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分作2服。
-
尸蹷
厥证之一。出《素问·缪刺论》。以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所知,其状若尸,故曰尸厥。《肘后备急方·救卒死尸蹷方》:“尸蹷之病,卒死而脉犹动,听其耳中,循循如啸声,而腹间暖是也。
-
动治法
动治法为推拿方法名。出《石室秘录》。根据各关节的活动特点不同,有扭转、抖摇、屈伸等法,以帮助有病的关节和肌肉萎缩的肢体恢复其正常功能。适用于头颈,腰背及四肢各关节。《石室秘录·动治法》:“因其不动而故动之也。如双足麻木不能履地,两手不能执物者是也,…乘其尚有可动之机,因而活动之。”
-
动输
概述:动输:1.《黄帝内经灵枢》篇名;本篇阐述了十二经脉中,唯手太阴、足阳明、足少阴三经独动不休的道理,以及在邪气阻塞四肢的情况下,十二经气如何保持输转循环的问题。位于动脉部位的腧穴·动输:动输指位于动脉部位的腧穴。《黄帝内经灵枢·动输》:“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
-
比类
比类即类比法。出《黄帝内经素问·疏五过论》等篇。比,比较;例如眩晕、抽搐、肢体震颤等一类“动”的症状,其表现与自然界草木受风吹而动摇的现象相类似,故可将其病变机理类比为“风”,从而提出了“风胜则动”的病机理论。
-
验膜
验膜疮疡诊法之一。即用以检查胸背部疮疡溃后是否穿透胸膜的一种特殊诊断方法。见《千金要方》。其法可概括为三:①用薄纸或竹内膜封贴疮疡患处,静观其动,如纸不动者膜尚未透,若纸随患者呼吸而呈规律摇动者,即说明膜已透。②用纸蘸麻油,以火点燃,向疮疡患处照之,如火焰向外动者,亦说明膜已破,不动者未破。
-
产后痉病·感染邪毒证
产后痉病·感染邪毒证(postpartumconvulsiondiseasewithsyndromeofpathogenictoxin)是指产时伤口不洁,感染邪毒,蕴热动风,以新产后头项强痛,发热恶寒,牙关紧闭,口角搐动,面呈苦笑,继而项背强直,角弓反张,舌淡,苔薄白,脉浮弦为常见症的产后痉病证候。
-
肝恶风
风气偏盛易影响肝的正常生理功能,引发肝风病证,出现眩晕、抽掣等症,肝气、肝阳、肝火易于亢而化风,肝恶风用以说明肝的生理病理特点。肝为风木之脏,风气偏盛易引动肝风,出现眩晕、抽搐、动摇等动风之症,故恶风。《素问·宣明五气》:“五脏所恶,肝恶风。”
-
新感
新感为病证名。系一种温病,与伏气相对而言。指感受病邪后很快发病者。若内有伏邪,由新感触动而发病,称为新感引动伏邪。新感温病,随感随发,初起有恶风寒表证;伏气初起即有内热证候。
-
悬绝
悬绝脉象名。系一种危重病脉象。指某脏之脉与其它脏之脉明显差异。一说“悬”为忽有忽无,断续而见。“绝”指脉动欲绝,良久一动。《素问·阴阳别论》:“凡持真脏脉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
-
悲哀
悲哀伤心痛苦。《素问·痿论》:“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灵枢·本神》:“肝悲哀动中则伤魂。”
-
喜惊
指善于惊恐的证候。出《灵枢·百病始生》。《素问玄机原病式》:“惊,心卒动而不宁也。火主于动,故心火热甚也,虽尔止为热极于里,乃火极似水,则喜惊也。反兼肾水之恐者,亢则害、承乃制故也。所谓恐则喜惊者,恐则伤肾而水衰,心火自甚,故喜惊也。”参见惊、善惊条。
-
肌肉蠕动
出《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指肌肉动如虫蠕的感觉。病因病机:多因风湿、热伤脾,卫气不荣肌肉所致。《医学入门》卷一:“脾受风湿则卫气不荣而肌肉蠕动…脾热者,色黄而蠕动也。”症状:《奇效良方》卷二:“风热壅实,上攻头面,口眼 斜,语言不正,肌肉 动,面若虫行。”
-
练功要领
练功要领是气功练功所遵循的基本法则。(2)动静结合。指练静功时做到体态静而气在动,而练动功时做到体态动而意念专一。(3)上虚下实。指一种“意气伴行,同驻同往,意行气行,意止气止”的练功境界。指练功到高级境界(炼丹)时做到武火发起、文火温养,火候适度。即强调练中有养,养中有练,以功养功,养练并重。
-
脐下悸
脐下悸动不安。因肾阳虚衰,水气内动所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伤寒论本义》:“脐下者,膀胱之位也。肾属水,宜静不宜动,今反悸动,皆因发汗亡阳于上而阴邪乘之而起也。悸为奔豚之兆。”
-
四头结扎和瘤囊切除术
当侧支血运充足时,结扎动、静脉并完全切除瘤囊是有效和较安全的手术[图2]。手术后极少发生坏疽,但常造成慢性缺血而影响肢体的功能。因此,这种手术最适宜于治疗较小而不重要的动静脉瘘或动静脉瘤。图2动静脉瘘四头结扎和瘤囊切除术
-
平脉
常脉·平脉:平脉又称常脉。指脉来有胃气、有神、有根的正常脉象。特点为:脉势和缓,往来从容,节律均匀,柔和有力,一息四五至(相当于每分钟60~辨别脉象·平脉:平脉即辨别脉象。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包括频率、节律、充盈度、通畅的情况,动势的和缓、波动的幅度等。
-
伤酒鼻衄
伤酒鼻衄的病因病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饮酒过多,及啖炙煿五辛热食,动于血,血随气溢,发为鼻衄,名酒食衄。”伤酒鼻衄的治疗:宜泻热止血,用泻心汤加葛花、枳椇子内服,并以细棉蘸药塞鼻止血。
-
平息中风剂
平息中风剂适用于内风病证。如阳邪亢盛,热极动风。常见高热不退、神志昏迷、四肢抽搐等症;肝阳偏亢,肝风内动,常见眩晕、头部热痛,甚则碎然昏倒、口角蜗斜、半身不遂等。常用手肝息风药为主,配伍清热、化痰、养血之品组成方剂。代表方如羚角钩藤汤、镇肝患风汤。
-
至
其义有二:1.至指脉动次数。脉搏动一次称为“一至”,如“脉来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2.至指“至脉”。至,增进之意。属于阳盛、脉搏至数增多一类的脉,如数脉、疾脉之类。《难经·十四难》:“至之脉,一呼再至曰乎,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至之脉也。”
-
手厥阴经病
手厥阴经病为病证名。即心包络经病。十二经病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
-
蹶阴
蹶阴即厥阴。《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腹之所以肿者,言厥阴之络结小腹也。蹶阴有过则脉结动,动则腹肿。”见《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分手厥阴和足厥阴,与少阳经互为表里。厥阴经是多血少气的经脉,针刺治疗时,只可出血,不可伤气。
-
太息
太息为症状名,又称叹气。指呼气为主的深呼吸,出声长叹的表现。正常人的呼吸中,一呼一吸称为一息,一息脉动四次,三息之后有一次深呼吸,脉五动,脉诊上称为“闰以太息”。病理情况下,若患者频频叹气,称为善太息。它是一个症状,由肝胆郁结,肺气不宣引起。
-
口形六态
指以口部外形的六种变化,作为辨证的参考。噤·口形六态:噤(口闭不开),主病实。僻·口形六态:僻(左右斜,口角缓急),主肝经风痰。撮·口形六态:撮(上下唇紧聚),主邪正交争,正虚邪盛。振·口形六态:振(寒栗鼓急,上下振摇),主阳气虚。动·口形六态:动(开合频繁)主胃气将绝。
-
行气玉佩铭
《行气玉佩铭》为气功铭文。原拓片见《三代吉金文存》卷二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有关气功的文字记述,共四十五字:“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逆则死。”然后呼出,如草木之萌芽,往上长,与深入时的径路相反而退进,退到绝顶。这样天机便朝上动,地机便朝下动。
-
心掣
属怔忡之类。以心悸掣动为主症,故名。多因心气虚寒,或胆与三焦之火传心所致。《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属于虚寒者,治宜益心气,温心阳,用调中汤(见《圣济总录》卷五十六)。火炽者,宜清火宁神,可用安神丸。
-
外肾
概述:外肾:1.男子外生殖器的统称;《医门棒喝》卷一:“若七情乍动,相火立现,如欲动则外肾举…”阴囊及睾丸·外肾:外肾指阴囊及睾丸。《医学入门·疝》:“外肾累垂,玉茎挺急。”
-
筋惕肉瞤
筋惕肉瞤证名。出《伤寒论·太阳病脉证并治》。每因过汗伤阳,津血耗损、筋肉失养所致。成无己认为此证“必待发汗过多亡阳,则有之矣。发汗过多,津液枯少,阳气太虚,筋肉失养,故惕惕然而跳,瞤瞤然而动也”(见《伤寒明理论》卷三)。过汗阳虚者,用真武汤;因于血虚者,以四物汤加减。
-
悸
出《灵枢·癫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②心动不宁,恐惧不安之证。《赤水玄珠》卷六:“怔忡止于心不自安,悸则心既动而又恐恐畏惧,如人将捕之。”参见心悸、怔忡条。
-
经间期出血·血瘀证
经间期出血·血瘀证(intermenstrualbleedingwithbloodstasissyndrome)是指瘀血阻滞冲任,于经间期阳气内动,引动瘀血,血海失固,以经间期出血量少或多少不一,色紫黑或有血块,少腹两侧或一侧胀痛或刺痛,舌质紫或有紫斑,脉弦细为常见症的经间期出血证候。
-
郇膏汤
处方:熟地1两,白芍1两,山茱萸5钱,柴胡5分,荆芥(炒黑)3钱,北五味10粒,竹沥1合。功能主治:补心君之弱,制肾火之动。主君火衰,肾中火动,双目流血,甚至射出,妇人则经闭不行,男子则口干唇燥。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辨证录》卷三
-
数动一代
数动一代脉学术语。指①脉搏跳动数次歇止一次。《灵枢·根结》:“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脏无气。”②数脉而有歇止。《素问·脉要精微论》:“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
-
胎呆
指胎儿在母体内无力挣动,不能转成正常位娩出。盖小儿端坐腹中,临盆时头转向下,脚转向上,以便奔生。若遇脚曲,则腹中窄狭,门路遮闭,而关津为之阻碍矣。及再寻门路,又为腰曲相阻,因而力乏,不能动挣,有似胎呆者,皆因腰曲之为害也。只补产母元气,安心进食,仰卧养神,胎气渐复,自然运动而生。”
-
电磁疗机
同时在交变磁场的作用下,电磁铁发生机械振动,故又有按摩作用。(2)脉冲磁疗机,可以产生均匀脉冲磁场、疏密脉冲磁场、渐强脉冲磁场等作用于患处或穴位。(3)脉动磁疗机,是将交流电整流后变成脉动直流电,然后输送给线圈产生脉动磁场作用于机体。
-
喘动
喘动以手按之而痛。“喘”应作“揣”,偏旁致误。“动”有“痛”义。《素问·举痛论》:“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者。”
-
目劄·脾虚肝旺证
定义:目劄·脾虚肝旺证(frequentblinkingwithpatternofspleendeficiencyandliverhyperactivity)是指脾虚肝旺,以双眼眼睑频频眨动,眼干涩,常喜揉拭,白睛微红,干燥无泽,形体消瘦,烦躁喜怒,饮食偏嗜,舌红,苔薄白,脉弦细为常见症的目劄证候。关于目劄:目劄(frequentblinking)为症状名、病名。
-
阳化气
阳化气(yangtransformingqi)是指阳主气化。阳性动而发散,事物从有形到无形的变化属阳。《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化气,阴成形。”张景岳注:“阳动而散,故化气。”高世栻注:“阴阳者,变化之父母,张阳化气,阴成形,言阳化而为气,阴变而为形。”
-
肩抬复位法
肩抬复位法医疗技术名。髋关节脱臼之复位术。令患者仰卧,将臀部置于床上之一端,一助手以双手紧紧固定骨盆,另一助手抬平右侧下肢不动,术者弯腰分腿面对患者,以右侧肩填于患者左侧腘窝下,抬起患肢,以双手紧握患肢大腿根部,另一助手在术者背后双手紧握患肢小腿部固定不动。
-
目劄·肺阴虚证
定义:目劄·肺阴虚证(frequentblinkingwithlungyindeficiencypattern)是指肺阴不足,以眼睑频频眨动,干涩刺痒,白睛淡红,泪少,畏光,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细等为常见症的目劄证候。关于目劄:目劄(frequentblinking)为症状名、病名。是指以眼睑不自主频频眨动为主要表现的眼病。
-
基源鉴定
基源鉴定(identificationoforigin)是指应用生物、矿物分类学的知识与方法鉴定动、植、矿物药材的生物、矿物学来源,确定其学名及药用部位。基源或称来源,通常包括中药的科名、植(或动、矿)物名称、拉丁学名和药用部位。基源鉴定是中药四大鉴定方法之一,是中药鉴定工作的基础,也是中药生产、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依据。
-
惊胎
惊胎病证名。《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二:“惊胎者,见怀妊月将满,或将产,其胎神识已具,外有劳伤损动,而胎在内损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