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概论》

明 佚名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论脾湿

湿由脾气虚弱,不能运化以行水,水性凝滞不动,日久腐化,转侵脾土,以成种种湿症之象也。其症象面色暗白,皮肤粗糙不润,口唇晦紫而不红活,或痰易动而不化,或食饮稍伤,立即泄泻,或下利清水,或呕吐酸腐,或身体发热而易汗,或四肢倦怠头重,凡此等症象,均为脾湿症也。治法苍术白术主药,加土炒杭芍、木瓜片、花槟榔半夏曲广陈皮赤茯苓车前草炙甘草乌梅药等药,加水煎成浓汁,乘温服之,定能渗湿起脾也。如伤停水,脾气不能运化,因之生痰饮者,治法宜用消导二陈汤,加炮姜、姜竹茹炒枳壳,即可导行痰饮,而消食健脾也。其消导二陈汤方列后∶

消导二陈汤

茅苍术(一钱)焦白术(一钱)广陈皮(钱半)半夏曲(二钱)茯苓块(二钱)炒神曲(二钱)西砂仁(一钱)炙甘草(五分)以上各药共享水二茶碗,煎成浓汁四分之三茶碗一次与服。此药为五岁上下小儿服剂,若一岁上下小儿须减半。如四肢身体面部等处,生有癣及湿疮,是脾湿外出,湿气散化象。切不可皮肤外间用药涂擦,以截遏湿的出路,只可内服清热利湿药,脾间气化一通,湿即随气而散。其皮肤外部无根之湿毒不用治自能干痂而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