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补例》

清 周学海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南北伤寒温病异治

伤寒温病南北证治。其大纲有不同者。北方天地之气化皆燥。人身呼吸腠理之间。皆燥化也。燥之为政。清泠而坚削。故其治。常宜兼滋血而舒筋。南方天地之气化皆湿。人身呼吸腠理之间。皆湿化也。湿之为政。混浊而壅滞。故其治。常宜兼清血而坚筋。又南人乍北。多患疟痢。北人乍南。多患伤寒温热。所以然者。腠理水湿之邪。为天气所敛。不得熏蒸发泄。透入血脉。气困血滞则为疟。气陷血溃则为痢。下焦久伏之寒。为地气所冲。升腾上越。或盈溢于三焦。或散布于脉络。寒盛而中焦无热。即为下寒触发之伤寒中焦积热。同时冲发。即为寒温相伏之温病。凡如此者。虽有新感表证。俱不宜重用发汗。疟痢。并和血行气化湿伤寒。温降而微清之。温热。先清而后温降之。或曰。子尝论疟痢皆宜透汗。今乃谓虽有新感。不宜重汗。何也。曰南方疟痢。皆是夏伏暑湿。交秋发病。其时湿热熏蒸腠理疏豁。若不振卫阳以御表邪邪气浸灌。来源不断。病何由愈。若至北方。气燥肌敛。邪气来源已断。故只宜从里化。不得逆其气以虚其表。暗损真元。岂竟不汗哉。不得辛温重剂强汗耳。伤寒温热何如。曰此必有大汗。然亦非发散之谓也。温之清之。微散以导之待时自作。若迫而汗之。气行而邪不能从。汗出而热不得退。致成坏病。谁之咎乎。大凡坏病率由治上遗下。治气遗血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