杆菌性上皮样血管瘤病 2009年01月22日修订版

BY banlang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疾病别名

杆菌性血管瘤 艾滋病相关性血管瘤病

疾病分类

皮肤性病科

疾病概述

重要病理改变:1、真皮内呈小叶状增生的血管具有大的隆起的骰状内皮细胞。2、可见成簇的细菌组成的紫色物质颗粒凝块。3、用Warthin-starry银染色可见杆菌凝块呈黑褐色,位于间质并紧靠血管,

一般病理改变:1、表皮常可形成溃疡。2、 损害周围没有附属器上皮细胞。3、 真皮显着的混合炎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为着,并有白细胞破碎现象,出现核尘。4、电镜下可见杆菌叁层胞壁。

病理鉴别诊断:1、化脓性肉芽肿:无中性粒细胞碎裂现象,无核尘,无由细菌组成的紫色物质颗粒凝块。2、Kaposi肉瘤:真皮内许多血管形成,内皮细胞显着增生,梭形细胞形成,含有血管裂隙,可见红细胞外溢及含铁血黄素沉积。

临床特点:1、主要发生于HIV感染的病人,也可发生于恶性肿瘤患者或正常人,90%以上为男性,年轻人多见。2、 病原体可能系一种立克次体或立克次体样的生物。3、真皮型为红色或暗红色的丘疹,单发或多发,可增大成圆顶形或有蒂的结节,可发生溃疡或渗出。4、 皮下型为数厘米直径的斑块,皮下的骨组织常被累及,多见于四肢远端,患骨疼痛,X线示骨质疏松及骨周围反应。5、播散性多脏器感染可伴或不伴皮肤损害,肝脏累及可表现为紫癜性肝病,常有发热、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

疾病描述

杆菌性上皮样血管瘤病亦称杆菌性血管瘤病或上皮样血管瘤病。1983年由Stoler等首先报道。他们从一艾滋病病人身上发现一种不同于Kaposi肉瘤的多发性皮肤血管增生性疾病,并在皮损中发现有小杆菌存在,认为是一种引起皮肤和内脏小血管增生的新的感染性疾病。

症状体征

本病多数发生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过程中,但也可发生于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器官移植者,极少发生于正常人。90%病例为男性,可能与男性感染HIV者较多相关。20%病例近期有猫抓史。皮肤损害最常见,亦可累及肝、脾、肺、支气管粘膜、胸膜、胃肠道粘膜、骨髓、口腔粘膜、结膜等器官。

皮肤损害是本病最常见的症状,可分真皮型和皮下型。真皮型损害开始为红色或暗红色针尖大小丘疹,后逐渐增大成半球形、尖顶形或有蒂的结节,呈橡皮样硬度。晚期可表现为溃疡及浆液性渗出。数目可单个、多个乃至成百上千。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呈对称或带状疱疹样分布。面部或手部的单个皮损可类似于化脓性肉芽肿。消退后,留有轻度色素沉着和硬结,体积较大的损害愈后可出现皮肤萎缩。一般无自觉症状。皮下型为直径数厘米的斑块,常类似蜂窝织炎。常见皮损下方的骨受累,且可先于皮损,骨损害主要发生于肢体远端,常伴疼痛。X线摄片可发现或为边界清楚的溶骨性损害,或为边缘不清伴有明显皮质破坏,弥漫性皮损常伴有骨膜反应。

播散性多脏器感染常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体重下降等,个别病例可发生败血症样综合征、菌血症等。肝脏受累表现为紫癜性肝炎,可出现胃肠道症状、肝肿大、血清转氨酶及碱性磷酸酶升高等症状。肝活检可见肝内有许多充满血液的囊肿,损害内为粘液样基质及成团的颗粒状紫色物质,Warthin-Starry染色及电镜观察证实颗粒状物质为细菌,与皮损中细菌为同一种菌。

疾病病因

本病的皮损组织切片以Warthin-Starry染色和电镜观察,发现有与猫抓病类似的小杆菌,大小约为0.5μm×l.5μm,杆菌分布成群或成束。目前虽有报道细菌培养已获成功,但这种小杆菌到底属于哪一类细菌尚未明确。一些研究者认为它与新近发现的猫抓病杆菌相关,甚至就是猫抓病杆菌,只是在患者免疫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出现肉芽肿性损害,而当有免疫缺陷的情况下(如HIV感染),则表现为血管增生性损害。还有资料证明引起本病的病原体为一种立克次体或立克次体样微生物,它与杆菌状巴尔通氏体和五日热立克次体关系非常密切。由于多数立克次体引起的疾病由节肢动物传播,因此推测本病的传播媒介为节肢动物,许多患者有接触猫史,故跳蚤可能是传播媒介。也可能是病原体从土壤通过猫传播至人,由猫抓而接种。

病理生理

表皮变平,浅表损害可出现类似化脓性肉芽肿,两侧的表皮向内延长呈衣领状。小圆形血管呈小叶状增生,伴大量向腔内突起的内皮细胞,其间可出现胞浆丰富、紧密相连的立方形内皮细胞,一些细胞质内出现不规则空泡,形成“泡沫”样外观。胞核深染,卵圆形或多形性,有时出现有丝分裂相。血管小叶中央可出现内皮细胞坏死。在增生的内皮细胞间有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和嗜酸粒细胞浸润,伴有明显的白细胞碎裂。间质可见不规则紫色颗粒状物质团块,以Warthin-Starry染色可清楚辨认出此团块是由杆菌集聚而成。

诊断检查

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变化。本病与Kaposi肉瘤均为好发于HIV感染者的血管增生性疾病,两者在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但两者的治疗方法与预后截然不同。发生于面部和手部的单个皮损,临床上与化脓性肉芽肿相似。因此,正确地鉴别本病与Kaposi肉瘤、化脓性肉芽肿非常重要。在组织病理学方面,本病有以下特点而不同于Kaposi肉瘤和化脓性肉芽肿:①内皮细胞呈立方形向腔内突起,内皮细胞常有间变;②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浸润,常伴有嗜酸粒细胞,有明显的白细胞碎裂;③间质中可见紫色颗粒状物质团块,此系本病病原菌集聚而成;④缺乏化脓性肉芽肿的纤维间隔成分叶状外观。

治疗方案

多数病例以红霉素治疗有效,每次0.5g,每日4次,疗程至少持续4周。此外,多西环素、庆大霉素、抗结核药物也有疗效。个别皮损可配合手术切除。

本病预后较好,一些患者的皮损可自行消退,但当伴系统损害时,死亡率较高。

特别提示

主要发生于HIV感染的病人,也可发生于恶性肿瘤患者或正常人,90%以上为男性,年轻人多见。

杆菌性上皮样血管瘤病的别名:杆菌性血管瘤、杆菌性上皮样血管瘤、上皮样血管瘤病、艾滋病相关性血管瘤病。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