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衄·胃火炽盛证

中医鼻科 中医内科学 中医耳鼻喉科学 中医学 血证 中医诊断学 鼻衄 中医证名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bí nǜ ·wèi huǒ chì shèng zhèng

2 英文参考

epistaxis with syndrome of blazing stomach fir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定义

鼻衄·胃火炽盛证(epistaxis with syndrome of blazing stomach fire[1])是指胃热炽盛,迫血妄行,以鼻衄,或齿衄,血色鲜红,口渴欲饮,鼻干口干臭秽,烦躁便秘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鼻衄证候[1]

鼻衄·胃火炽盛证(nose bleeding with stomach fire blazing pattern)是指胃火炽盛,以鼻中出血量多,血色深红,伴身热口渴便秘舌质红,苔黄厚而干,脉洪数或滑数等为常见症的鼻衄证候[2]

4 鼻衄·胃火炽盛证症状

患者鼻衄,或兼齿衄,鼻中出血量多,血色鲜红或深红,鼻内干燥口干口臭,烦渴引饮,烦躁牙宣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厚而干,脉洪数或滑数。[3][4][5][5][6]

5 证候分析

胃火上炎,迫血妄行:足阳明胃之经脉上交鼻頞,齿龈阳明经脉所过之处,胃热炽盛,火热内燔,循经犯鼻,热迫血行,故致鼻衄齿衄,因阳明之火最盛,放血量多,色鲜红或深红。胃火消灼胃津,故致鼻干口干口臭,烦渴引饮,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苔黄厚而干。胃热忧心则致烦躁舌红,苔黄,脉数均为胃热炽盛之征。[6][6]

6 鼻衄·胃火炽盛证的治疗

6.1 治法

鼻衄·胃火炽盛证治宜清胃泻火,凉血止血[6]

6.2 方药治疗

可用玉女煎[备注]玉女煎(《景岳全书》):石膏熟地黄麦冬知母牛膝加减治疗:方中石膏知母胃泻火;地黄麦冬养阴清热牛膝引血下行。可加茅根大蓟小蓟藕节之类凉血止血。热势甚者,加山栀丹皮黄芩清热泻火大便秘结生大黄通腑泻热。阴伤较甚,口渴舌红苔少、脉细数者,加天花粉石斛玉竹养胃生津[6][7]

可用犀角地黄汤[备注]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犀角生地黄牡丹皮芍药石膏知母进行治疗,大便燥结者加大黄瓜蒌仁通腑泄热[7]

因鼻中出血而使营血耗伤,故出血多者,每见血虚之象,如面色苍白心悸神疲、脉细等,故除按以上辨证用药外,可配合和营养血之法,适当加入黄精首乌桑椹子、生地等养血之品[7]。若因阴血耗伤,涉及阳气,以致阳气衰微者,应用补气摄血之法,救逆扶危,选用独参汤参附汤[7]

6.3 外治法

鼻出血的病人,治疗上要遵照“急则治其标”之原则,使用各种止血方法,使鼻衄停止下来。常用的外用止血法如下:

(1)局部用云南白药止血[7]

(2)以冷水浸湿的毛巾或水袋、冰袋敷于患者的前额或颈部。血液遇寒凉而凝泣,流动减缓,故可减其涌溢之势,而达止血目的。[7][7]

(3)用手指揉按患者前发际正中线1~2寸处(上星囟会),或紧捏一侧或两侧鼻翼,以达止血目的[7][7]

(4)令病人双足浸于温水中,或以大蒜捣烂,敷于足底涌泉穴上。本法有引热下行减少上炎的作用,而协助止血[7]

(5)香墨浓研,滴入鼻中。香墨有止血作用,可使出血停止[7]。或可用滴鼻灵或1%~3%麻黄素液等滴鼻,也有协助止血作用[7]

(6)用血余炭马勃百草霜田七末、云南白药等具有止血作用的药末吹入鼻腔,粘附于出血处,而达到止血目的。[7]

(7)可用蒲黄血竭等为末,置入鼻内止血[7]

(8)因外伤所致的鼻沥血,宜用棉片蘸药塞鼻止血[7]

(9)可用棉花青黛粉塞入鼻腔止血[7]

(10)可用湿棉条蘸塞鼻散百草霜15克,龙骨15克,枯矾60克,共研极细末)塞鼻等[7]

(11)可将血余炭马勃百草霜田七末、云南白药等具有止血作用的药末放在棉片上,贴于出血处,或填塞鼻腔[7]

(12)用上述方法而未能止血者,可用明胶海绵凡士林纱条填塞患侧鼻腔[7]。若仍未达止血目的,可行后鼻孔填塞止血法[7]

6.4 食疗

6.4.1 推荐食材

鼻衄·胃火炽盛证患者建议食用牛膝、藕、麦冬地黄瓜蒌根、天花粉[7]

6.4.2 推荐食疗

[7]

1.茅根藕节茶(《常用药用食物》):藕节5根,白茅根30g洗净,放锅内加水煎煮,煮沸20分钟后取汁倒入碗内,放人白糖。

2.麦冬粥:麦冬粥(《食鉴本草》):麦冬20g,粳米100g。先将麦冬取汁液,与粳米一同煮粥。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

3.生地黄粥(《饮膳正要》):鲜生地黄100g切细,加水煮30分钟,取汁,再煮一次,取汁约200mL;粳米100g洗净,先武火煮沸,转文火熬至粥成时加入药汁搅拌均匀。

6.5 针灸治疗

6.5.1 针刺

6.5.1.1 方一

[7]

选穴:以足阳明胃经穴为主。取内庭二间巨髎上星天枢穴。二间内庭分别为手足阳明经的荥穴,功善泻热。胃经巨髎主治鼻衄。阳热亢盛,迫血妄行,故取督脉上星以泻上亢之热邪天枢穴属胃经,又为大肠募穴,泻之通腑去实。

随证配穴衄血不止者,加大椎囟会。因急躁恼怒诱发者,加内关膻中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上星巨髎点刺出血

6.5.1.2 方二

迎香合谷风府上星等穴为主。加内庭艾灸涌泉隐白[8]

6.5.2 耳针疗法

内鼻、肺、上屏尖、额等穴,中等刺激[8]

内鼻、肺、胃、肾上腺、额、肝、肾。每次选2~3穴,捻转1~2min。每日1次。[8]

6.6 注意事项及护理

鼻衄病情绪多较烦躁、紧张,因此,要安定病人的情绪,使其能够与医生密切配合,以迅速制止出血,是很重要的[8]止血操作时动作要轻巧,防止粗暴,以免加重损伤[8]

遇有活动出血病人,要首先制止其出血然后才做必要的检查,以寻找出血原因,审因论治[8]。必要时请其他科会诊[8]。根治引起鼻衄的内科疾病[8]。因热性疾病或鼻部癌症等所致者,当先治其主要疾病[8]

出血病人,一般可采用半卧位,既有助于止血,又便利于医生检查、操作[8]

针刺和艾灸治疗鼻衄有一定效果,但应注意病因治疗[8]

血液病引起者,禁用针刺和刺血[8]

7 鼻衄患者饮食禁忌

鼻衄患者禁忌大寒大热的食物,如葱、蒜、辣椒、生鱼蟹等,慎啤酒及各种冷饮[8]

鼻衄禁忌饮食辛燥刺激的食物,以免资助火热,加重病情[8]

8 鼻衄的预防

注意锻炼身体,预防感邪[8]

天气干燥时,饮服清润饮料;避免进食辛辣燥热食物[8]

在情志调节方面,尤忌暴怒[8]

除此要去除挖鼻习惯,避免鼻部损伤[8]

9 关于鼻衄

鼻衄(nose bleeding[8];epistaxis[8][9])为病证名[9]。见《备急千金要方》卷六。又称衄血(见《丹溪心法·咳血》)、鼻出血[9]鼻沥血(出《兰台轨范》卷五)。若出血不止则称鼻洪(见《大明诸家本草》)。是指以鼻出血为主要表现的鼻病[9]鼻衄血证中最常见的一种。《黄帝内经素问》对此有丰富的论述。《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鼻衄多由火热迫血妄行所致,其中尤以肺热胃热肝火为常见[9]。另有少数病人,可由正气亏虚,血失统摄引起。中老年人反复鼻衄者,应注意排除鼻咽肿瘤[9]

古人根据病因症状不同对鼻衄有不同命名。“鼻衄”之证名,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卷六。《诸病源候论》有伤寒鼻衄时气鼻衄热病鼻衄温病鼻衄虚劳鼻衄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有五脏衄酒食衄折伤衄等。伤寒太阳病的“红汗”、妇科病的“经行衄血”(或称“倒经”)也都属于鼻衄的范畴。鼻衄严重者,又称“鼻洪”或“鼻大衄”。

鼻衄可见于西医的鼻病、高烧病证、血液病风湿高血压动脉硬化肝硬化、多种传染病

详见鼻衄条。

10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3. ^ [3]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94-96.
  4. ^ [4]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46-248.
  5. ^ [5]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103-104.
  6. ^ [6]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7-49.
  7.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94.
  8. ^ [8]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34.
  9. ^ [9]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