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盖草

中医学 中药材 中药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bǎo gài cǎo

2 全国中草药汇编》:宝盖草

2.1 拼音名

Bǎo Gài Cǎo

2.2 别名

接骨草[昆明]、蜡烛扦草、莲台夏枯草、佛座草、灯笼草

2.3 来源

唇形科野芝麻属植物宝盖草Lamium amplexicaule L.的全草。春夏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2.4 性味

辛、苦,平。

2.5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活血祛风,消肿解毒。用于黄疸型肝炎,淋巴结结核高血压面神经麻痹半身不遂;外用治跌打伤痛,骨折黄水疮

2.6 用法用量

3~5钱。外用适量,捣烂敷或研粉撒患处。

2.7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3 《中华本草》:宝盖草

3.1 出处

出自《植物名实图考

3.2 拼音名

Bǎo Gài Cǎo

3.3 英文名

Herb of Henbit Deadnettle, Henbit Deadnettle

3.4 别名

接骨草、莲台夏枯、毛叶夏枯、灯龙草、珍珠莲、佛座、风盏连钱草、大铜钱七、蜡烛扦草

3.5 来源

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宝盖草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amium amplexicaule L.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全草,洗净,晒干或鲜用。

3.6 形态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10-50cm。茎丛生,基部稍斜升,细弱,四棱形,常带紫色,被倒生疏毛。叶对生;有短柄,向上渐无柄,抱茎;叶片肾形或近圆形,先端圆,基部心形或圆形,边有圆齿或浅裂,两面均被细毛。轮伞花序6-10花,其中常有闭花授精的花;除基部一对叶外,其余叶腋部均有花,花外被长毛;花萼管状,裂齿5,长而锥尖;花冠紫红色或粉红色,管部细长,近直立,内无毛环,上唇亦近直立,长圆形,稍盔状,下唇平展,有3裂片,中裂片倒心形,先端有深凹;雄蕊4,与花柱近等长,均内藏,花药平叉形,有毛。小坚果长圆形,具3棱,褐黑色,有白色鳞片状突起。花期3-5月,果期7-8月。

3.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路边、草丛、庭园等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西北、华东、华中和西南等地。

3.8 性状

性状鉴别 茎呈方柱形,长5-45cm,表面略带紫色,被稀疏毛茸。叶多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肾形或圆形,基部心形或圆形,边缘具圆齿或小裂,两面被毛;茎生叶无柄,根出叶具柄。轮伞花序。小坚果长圆形,具3棱,先端截形,褐黑色,表面有白色疣突。质脆。报导微,味苦。

3.9 化学成份

含多种环烯醚萜甙类野芝麻甙(lamioside),7-去乙酰野芝麻甙(lamiol),野芝麻酯甙(lamiide),野芝麻新甙(ipolamiide),7-去甲-6-羟基山栀甙甲酯(almlabid),山栀甙甲酯(shanzhiside Me ester),假杜鹃素(barlerin),7-乙酰基野芝麻新甙(ipolamiidoside),5-脱氧野芝麻甙(5-deoxylamioside),6-脱氧野芝麻甙(6-deoxylamioside)[1].

3.10 性味

味辛;苦;性微温

3.11 功能主治

活血通络解毒消肿。主跌打损伤;筋骨疼痛四肢麻木半身不遂;面竣;黄疸鼻渊瘰疬;肿毒;黄水疮

3.12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

3.13 各家论述

1.《滇南本草》:治筋骨痰火疼痛手足麻木不仁。祛周身游走之风,散瘰疬手足痰核。治跌打损伤接骨。止脑漏鼻渊,包痰火红肿疼痛

2.《植物名实图考》:养筋,活血,止遍身疼痛

3.14 摘录

《中华本草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