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Z/T 301-2017 电离辐射所致眼晶状体剂量估算方法

卫生标准 职业卫生 电离辐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放射性核素污染

目录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G B Z / T 3 0 1 - 2 0 1 7 diàn lí fú shè suǒ zhì yǎn jīng zhuàng tǐ jì liàng gū suàn fāng fǎ

2 英文参考

Estimation methods of eye lens dose caused by ionizing radiation

3 基本信息

ICS 13.100

C 5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GBZ/T 301-2017 《电离辐射所致眼晶状体剂量估算方法》(Estimation methods of eye lens dose caused by ionizing radiation)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7年20月27日《关于发布〈职业性外照射急性放射病诊断〉等10项卫生标准的通告》(国卫通〔2017〕22 号)发布,代替 WS/T 117-1999。该标准自2018年5月1日实施。

4 发布通知

关于发布《职业性外照射急性放射病诊断》等10项卫生标准的通告

国卫通〔2017〕22 号

现发布《职业性外照射急性放射病诊断》等10项卫生标准,编号和名称如下:

一、强制性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GBZ 104—2017 职业性外照射急性放射病诊断(代替GBZ 104—2002)

GBZ 105—2017 职业性外照射慢性放射性诊断(代替GBZ 105—2002)

二、推荐性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GBZ/T 163—2017 职业性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远期效应医学随访规范(代替GBZ/T 163—2004)

GBZ/T 244—2017 电离辐射所致皮肤剂量估算方法(代替GBZ/T 244—2013、WS/T 188—1999)

GBZ/T 301—2017 电离辐射所致眼晶状体剂量估算方法(代替WS/T 117—1999)

三、强制性卫生行业标准

WS 581—2017 牙科X射线设备质量控制检测规范

WS 582—2017 X、γ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质量控制检测规范

四、推荐性卫生行业标准

WS/T 184—2017 空气中放射性核素的γ能谱分析方法(代替WS/T 184—1999)

WS/T 583—2017 放射性核素内污染人员医学处理规范

WS/T 584—2017 人体内放射性核素全身计数测量方法

上述标准自2018年5月1日起施行,GBZ 104—2002、GBZ 105—2002、GBZ/T 163—2004、GBZ/T 244—2013、WS/T 188—1999、WS/T 117—1999、WS/T 184—2017同时废止。

特此通告。

国家卫生计生委

2017年10月27日

5 前言

本标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起草。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WS/T 117-1999《X、γ、β射线和电子束所致眼晶状体剂量估算规范》,与WS/T 117-1999 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标准名称;

——修改了X、γ和电子外照射剂量估算方法及参数(见第4章,第6章,附录A和附录C,1999年版的第4章);

——增加了中子外照射所致眼晶状体吸收剂量估算方法(见第5章和附录B);

——增加了外照射眼晶状体吸收剂量估算方法举例(见附录D);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良安、孙全富、张文艺、焦玲、何玲。

6 标准正文

电离辐射所致眼晶状体剂量估算方法

6.1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电离辐射所致眼晶状体剂量估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成人受到电离辐射外照射时眼晶状体剂量的估算。

6.2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6.2.1 2.1

6.2.2 晶状体当量剂量 eye lens equivalent dose

特定电离辐射在眼晶状体中产生的平均吸收剂量与该种辐射的辐射权重因子的乘积。

2.2

照射几何条件 irradiation geometries

平行辐射束入射到人体上的照射几何条件。

注:常用的这类照射几何条件有:

——前后入射(AP):垂直于人体长轴(Z轴)从人体正面的入射;

——后前入射(PA):垂直于人体长轴(Z轴)从人体背面的入射;

——侧向入射(LAT):垂直于人体长轴(Z轴)从人体侧面的入射,当需要更详细的描述时,从左侧的表示为LLAT,从右侧的表示为RLAT;

——转动入射(ROT):垂直于人体长轴(Z轴)围绕着长轴均匀速度转动方式的入射,也可以认为是身体在围绕着长轴均匀速度转动;

——各向同性入射(ISO):每单位立体角注量不随角度变化的辐射。

6.3 3 通用要求

3.1 仅当电子能量≥0.5 MeV,X、γ 射线能量≥10 keV 才需进行外照射眼晶状体剂量估算

3.2 在辐射损伤疾病诊断中,特别是超剂量限值时,宜用眼晶状体吸收剂量作为眼晶状体剂量估算目标量;在辐射防护评价中应使用眼晶状体当量剂量为估算目标量。

3.3 眼晶状体剂量估算的结果不但应给出平均值,还应给出受照射线的种类、能量、照射时间、剂量率、照射的次数和照射间隔时间等信息

6.4 4 X、γ 外照射眼晶状体吸收剂量估算方法

6.4.1 4.1 有个人监测信息剂量估算

当有X、γ个人剂量当量Hp(d)监测或估算结果、并有射线能量和入射角等信息时,应用式(1)估算眼晶状体吸收剂量

image.png

式中:

DL—— 眼晶状体吸收剂量,单位为毫戈瑞(mGy);

f—— 个人剂量当量到眼晶状体吸收剂量转换系数(其值参见附录A中A.2),单位为毫戈瑞每毫希沃特(mGy/mSv);

HP(d) ——个人剂量当量(对X、γ射线,其能量>40 keV,或前向入射时,或各向同性入射时,一般采用HP(10)进行眼晶状体吸收剂量估算,在其他情况下,宜用HP(0.07)进行眼晶状体吸收剂量估算),单位为毫希沃特(mSv)。

6.4.2 4.2 有注量信息时的剂量估算

4.2.1 有辐射场注量相关信息时,眼晶状体吸收剂量用式(2)进行估算:

image.png

式中:

DL—— 眼晶状体吸收剂量,单位为毫戈瑞(mGy);

f—— X、γ辐射场注量到眼晶状体吸收剂量转换系数(其值参见附录A中表A.5),单位为皮戈瑞平方厘米(pGy∙cm2);

Φγ—— X、γ辐射场的注量,单位为每平方厘米(cm-2);

10-9—— 皮戈瑞转换为毫戈瑞的转换系数

4.2.2 X、γ 辐射场的注量可用以下方式获取:

a) 若有用注量率测量仪器直接测得的辐射场的注量率,可用式(3)计算出注量:

image.png

式中:

Φγ—— X、γ辐射场的注量,单位为每平方厘米(cm-2);

φγ—— X、γ辐射场的注量率,单位为每平方厘米每小时( cm-2∙h-1);

t —— 人员在相应场所的停留时间,单位为小时(h)。

b) 若已知核素源的放射性活度,则可用式(4)计算注量:

image.png

式中:

Φγ—— X、γ辐射场的注量,单位为每平方厘米(cm-2);

A —— 放射源的放射性活度,单位为贝可(Bq);

Fγ—— 放射源每次衰变发射X、γ射线的分支比(其值参见表A.6);

t —— 人员在相应场所的停留时间,单位为秒(s);

R —— 关注点到源的距离,单位为厘米(cm)。

6.4.3 4.3 有场所检测资料的剂量估算

4.3.1 有辐射场空气比释动能率信息时,眼晶状体吸收剂量用式(5)进行估算:

image.png

式中:

DL—— 眼晶状体吸收剂量,单位为毫戈瑞(mGy);

image.png—— X、γ辐射场的空气比释动能率,单位为微戈瑞每小时(μGy/h);

CkL——空气比释动能到眼晶状体吸收剂量转换系数(其值参见附录A中表A.4),单位为戈瑞每戈瑞(Gy/Gy);

t —— 人员累积受照时间,单位为小时(h);

10-3——微戈瑞转换为毫戈瑞的转换系数

4.3.2 X、γ 辐射场的空气比释动能率可用以下方式之一获取:

a)用空气比释动能率测量仪器直接测得的辐射场的空气比释动能率;

b)若有辐射场周围剂量当量率的测量数据,可用式(6)计算辐射场的空气比释动能率;

image.png

式中:

image.png—— X、γ辐射场的空气比释动能率,单位为微戈瑞每小时(μGy∙h-1);

image.png—— X、γ辐射场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单位为微希沃特每小时(μSv∙h-1);

CkH*—— 空气比释动能到周围剂量当量的转换系数(其值参见附录A中表A.7),单位为希沃特每戈瑞(Sv/Gy)。

c)若有辐射场定向剂量当量率的测量数据,可用式(7)计算辐射场的空气比释动能率:

image.png

式中:

image.png—— X、γ辐射场的空气比释动能率,单位为微戈瑞每小时(μGy/h);

image.png—— 定向剂量当量率,单位为微希沃特每小时(μSv/h);

CkH'—— 是空气比释动能到定向剂量当量的转换系数(其值参见附录A中表A.7),单位为希沃特每戈瑞(Sv/Gy)。

6.5 5 中子外照射眼晶状体吸收剂量估算方法

6.5.1 5.1 有个人监测信息剂量估算

当有中子个人剂量当量Hp(10) 监测结果、并有中子射线能量和入射角信息时,应用式(8)估算眼晶状体吸收剂量

image.png

式中:

DL—— 眼晶状体吸收剂量,单位为毫戈瑞(mGy);

fpn—— 个人剂量当量到眼晶状体吸收剂量转换系数(其值参见附录B中B.1的方法计算),单位为戈瑞每希沃特(Gy/Sv);

Hp(10) —— 个人剂量当量,对中子只需监测Hp(10),单位为毫希沃特(mSv)。

6.5.2 5.2 有注量信息时的剂量估算

5.2.1 有辐射场注量相关信息时,眼晶状体吸收剂量用式(9)进行估算:

image.png

式中:

DL—— 眼晶状体吸收剂量,单位为毫戈瑞(mGy);

CΦe—— 中子辐射场注量到眼晶状体吸收剂量转换系数(其值参见附录B中表B.1),单位为皮戈瑞平方厘米(pGy∙cm2);

Φn —— 中子辐射场的注量,单位为每平方厘米(cm-2);

10-9—— 皮戈瑞转换为毫戈瑞的转换系数

5.2.2 中子辐射场的注量可用以下方式之一获取:

a) 若有用中子注量率测量仪器直接测得的辐射场的注量率,可用式(10)计算出注量。

image.png

式中:

Φn—— 中子辐射场的注量,单位为每平方厘米(cm-2);

φn—— 中子辐射场的注量率,单位为每平方厘米小时(cm-2∙h-1);

t —— 人员在相应场所的停留时间,单位为小时(h)。

b) 若已知核素源的放射性活度,则可用式(11)计算注量。

image.png

式中:

Φγ—— 中子辐射场的注量,单位为每平方厘米(cm-2);

A —— 放射源的放射性活度,单位为贝可(Bq);

Fn—— 中子放射源每次衰变发射的中子数(其值参见附录B中表B.3);

t —— 人员在相应场所的停留时间,单位为秒(s);

R —— 关注点到源的距离,单位为厘米(cm)。

c) 若有中子辐射场周围剂量当量率监测数据时,则可用式(12)计算注量:

image.png

式中:

Φn—— 中子辐射场注量,单位为每平方厘米(cm-2);

image.png—— 周围剂量当量率,单位为微希沃特每小时(μSv/h);

t —— 人员在相应场所的停留时间,单位为小时(h)

CφH—— 中子注量到周围剂量当量的转换系数(其值参见附录B中表B.2),单位为皮希沃特平方厘米(pSv∙cm2);

106—— 微希沃特每小时转化为皮希沃特每小时的转换系数

6.6 6 电子外照射眼晶状体吸收剂量估算方法

6.6.1 6.1 有注量信息剂量估算

6.1.1 公式(13)是有辐射场注量相关信息时,眼晶状体吸收剂量用式(13)进行估算:

image.png

式中:

DL—— 眼晶状体吸收剂量,单位为毫戈瑞(mGy);

CLH—— 电子辐射场注量到眼晶状体吸收剂量转换系数(其值参见附录C中表C.1),单位为皮戈瑞平方厘米(pGy∙cm2);

Φe—— 电子辐射场中眼晶状体相应位置的注量率,单位为每平方厘米秒(cm-2∙s-1);

10-9—— 皮戈瑞转换为毫戈瑞的转换系数

6.1.2 电子辐射场的注量可用以下方式获取:

a) 若有用电子注量率测量仪器直接测得的辐射场的注量率,可用式(14)计算出注量。

image.png

式中:

Φn—— 电子辐射场的注量,单位为每平方厘米(cm-2);

φe—— 电子辐射场的注量率,单位为每平方厘米小时 ( cm-2∙h-1);

t —— 人员在相应场所的停留时间,单位为小时(h)。

b) 若已知核素源的放射性活度及每次衰变发射的 β(包括电子)粒子数,则可用式(15)计算

注量:

image.png

式中:

Φe—— 电子辐射场的注量,单位为每平方厘米(cm-2);

A —— 放射源的放射性活度,单位为贝可(Bq);

Fe—— β发射放射源每次衰变发射的电子数(其值参见附录C中表C.2);

t —— 人员在相应场所的停留时间,单位为秒(s);

R —— 关注点到源的距离,单位为厘米(cm)。

6.6.2 6.2 有定向剂量当量率信息

6.2.1 当有电子辐射场定向剂量当量率信息时,可用式(16)先计算出电子注量率,再用式(13)计算

晶状体吸收剂量。此时的估算仅适用于全身均匀照射的情况。

image.png

式中:

CeH—— 电子注量到周围剂量当量的转换系数(其值参见附录 C 中的表 C.3),单位为纳希沃特平方厘米(nSv∙cm2);

image.png—— 入射方向为 0°时的浅层定向剂量当量率,单位为微希沃特每小时(μSv/h);

R(0.07,α)—— 相对于入射角度为 α 时的定向剂量当量修正值(其值见附录 C 中的表 C.4~表C.6);

103—— 微希沃特每小时转换为纳希沃特每小时的转换系数

6.2.2 外照射眼晶状体吸收剂量估算方法示例见附录D。

7 附录A(资料性附录)X、γ 外照射眼晶状体吸收剂量估算中的相关转换系数

7.1 A.1 空气比释动能与注量的相互转换系数

表 A.1 中列出了 X、γ 外照射时,空气比释动能与注量的相互转换系数

表 A.1 空气比释动能与注量相互转换时的转换系数

image.png

7.2 A.2 个人剂量当量到眼晶状体吸收剂量转换系数 fpγ

个人剂量当量到眼晶状体吸收剂量转换系数f用式(A.1)计算:

image.png

式中:

f—— 个人剂量当量到眼晶状体吸收剂量转换系数,单位毫戈瑞每毫希沃特(mGy/mSv);

CkP—— 从空气比释动能到个人剂量当量转换系数(其值参见表A.2和表A.3),单位毫希沃特每毫戈瑞(mSv/mGy);

Cke—— 空气比释动能到眼晶状体吸收剂量转换系数(其值参见表A.4),单位为毫戈瑞每毫戈瑞(mGy/mGy)。

表A.2 从空气比释动能到Hp(10,α)的转换系数CkP

image.png

表 A.3 空气比释动能到 Hp(0.07,α)的转换系数

image.png

表A.4 空气比释动能到眼晶状体吸收剂量转换系数CkL

image.png

7.3 A.3 X、γ 辐射场注量到眼晶状体吸收剂量转换系数 fzγ

表 A.5 中列出了 X、γ 辐射场注量到眼晶状体吸收剂量转换系数 f

表 A.5 X、γ 辐射场注量到眼晶状体吸收剂量转换系数

image.png

7.4 A.4 放射性核素源每次衰变发射X、γ射线的分支比

表A.6中列出了放射性核素源每次衰变发射X、γ射线的分支比。

表 A.6 放射性核素源每次衰变发射 X、γ 射线的分支比 Fγ

image.png

7.5 A.5 空气比释动能到周围剂量当量或定向剂量当量的转换系数

表A.7中列出了空气比释动能到周围剂量当量或定向剂量当量的转换系数

表A.7 空气比释动能到周围剂量当量或定向剂量当量的转换系数

image.png

8 附录B(资料性附录)中子外照射眼晶状体吸收剂量估算中的相关转换系数

8.1 B.1 个人剂量当量到眼晶状体吸收剂量转换系数fpn

中子个人剂量当量到眼晶状体吸收剂量转换系数fpn用式(B.1)计算:

image.png

式中:

fpn—— 中子个人剂量到眼晶状体吸收剂量转换系数,单位为毫戈瑞每毫希沃特(mGy/mSv);

CФe—— 中子注量到眼晶状体吸收剂量转换系数(其值参见附录B中表B.1),单位为皮戈瑞平方厘米(pGy∙cm2);

CФp—— 中子注量到个人剂量当量转换系数(其值参见附录B中表B.2),单位为皮希沃特平方厘米(pSv∙cm2)。

8.2 B.2 中子辐射场注量到眼晶状体吸收剂量转换系数

表B.1中列出了中子辐射场注量到眼晶状体吸收剂量转换系数

表 B.1 中子辐射场注量到眼晶状体吸收剂量转换系数

image.png

表 B.1(续)

image.png

8.3 B.3 中子外照射注量到周围剂量当量和个人剂量当量转换系数

表 B.2 中列出了中子外照射注量到周围剂量当量和个人剂量当量转换系数

表 B.2 中子外照射注量到周围剂量当量和个人剂量当量转换系数(pSv∙cm2

image.png

表 B.2 (续)

image.png

8.4 B.4 核素中子源的特性

表 B.3 中列出了部分核素中子源的特性

表 B.3 部分核素中子源的特性

image.png

9 附录C(资料性附录)电子外照射眼晶状体吸收剂量估算中的相关转换系数

9.1 C.1 电子辐射场注量到眼晶状体吸收剂量转换系数

表 C.1 中列出了电子辐射场注量到眼晶状体吸收剂量转换系数 fze

表 C.1 电子辐射场注量到眼晶状体吸收剂量转换系数电子能量

image.png

9.2 C.2 常用 β 发射核素每次衰变发射的分支比

表C.2中列出有β外照射意义的常用β发射核素每次衰变发射的分支比。

表C.2 有β外照射意义的常用β发射核素每次衰变发射的分支比Fe

image.png

9.3 C.3 电子注量率到定向当量剂量率的转换系数

表C.3中列出了不同能量电子注量率到定向当量剂量率的转换系数

表 C.3 不同能量电子注量率到定向当量剂量率的转换系数

image.png

9.4 C.4 不同入射角度对的修正系数

表C.4~表C.6中列出了不同入射角度对image.png修正系数。

表 C.4 不同入射角度对image.png修正系数

image.png

表 C.5 不同入射角度对image.png修正系数

image.png

表 C.6 不同入射角度对image.png修正系数

image.png

10 附录D(资料性附录)外照射眼晶状体吸收剂量估算方法示例

10.1 D.1 注意事项

D.1.1 在防护评价中,可将受照眼晶状体处的个人剂量当量 Hp(3)监测结果视为眼晶状体当量剂量,在均匀照射的情况下,也可将个人剂量当量 Hp(10)监测结果视为受照眼晶状体的眼晶状体当量剂量

D.1.2 若需进行眼晶状体吸收剂量估算,一般应用受照眼晶状体处的个人剂量当量 Hp(3)监测结果进行估算,在均匀照射的情况下,也可用个人剂量当量 Hp(10)监测结果进行眼晶状体吸收剂量估算;无个人监测数据时,再用其他剂量信息(例如,辐射场的注量、空气比释动能、周围剂量当量、定向剂量当量等)进行眼晶状体吸收剂量估算,但采集这些数据的辐射场位置应与受照眼晶状体相近。

D.1.3 若需采用模拟剂量测量进行眼晶状体吸收剂量估算时,应注意以下技术环节:

a) 测量用的剂量计应是具有一定厚度的薄型剂量计,并有组织等效材料的覆盖物;剂量计厚度不宜大于 l mm;覆盖物的质量厚度应为 300 mg/cm2,有眼睑遮盖时应为 800 mg/cm2);

b) 模拟检测剂量计应置于眼或靠近眼的部位;

c) 如果利用模体进行模拟测量,对 X、γ 和中子外照射,一般将眼睛视为头部模型的一部分,将估算的头部平均剂量视为眼晶状体剂量

d) 在电子线束外照射的情况下可将薄的剂量计置于模体相应于眼晶状体的前表面赤道位置处进行模拟测量,这时可用裸眼模型的平均值作为眼晶状体剂量的估算结果。

D.1.4 在进行外照射眼晶状体剂量估算中,应按不同场景、源项信息检测数据和其他相关信息分别用第 5 章~第 6 章的方法进行。

D.1.5 若剂量估算的目标量是眼晶状体当量剂量时,对 X、γ 和电子为 WR=1;对中子按其能量 WR分别取值如下:

image.png

10.2 D.2 X、γ 外照射眼晶状体吸收剂量估算方法举例

10.2.1 D.2.1 有个人监测信息

例:若进行介入操作的一个工作人员的操作眼晶状体受到事故照射,假设可视前向入射得均匀照射,Hp(10,0º)的监测结果为 500 mSv,X 射线的平均能量为 30 keV,估算这个工作人员受照部位的眼晶状体吸收剂量

解:因 X 射线的平均能量为 30 keV,而且可近似地视为 AP 入射方式的垂直入射。

从表 A.2 可查得空气比释动能到 Hp(10,0º)的转换系数 CkP=1.112 mSv/mGy;

从表 A.4 可查得空气比释动能到眼晶状体吸收剂量转换系数 Cke=1.14 mGy /mGy;

由式(A.1)可计算个人剂量当量到眼晶状体吸收剂量转换系数 f

f= Cke/ CkP=1.14/1.112≈1.025 mGy/mSv;

Hp(0.07)= 500 mSv

用式(1)计算受照眼晶状体吸收剂量 Ds

image.png

10.2.2 D.2.2 有注量监测信息

例:若进行介入操作的一个男性工作人员的操作眼晶状体受到事故照射,受照部位注量的监测结果为 50×1010cm-2,X 射线的平均能量为 30 keV,估算这个工作人员受照部位的眼晶状体吸收剂量

解:因 X 射线的平均能量为 30 keV,而且可近似地视为垂直入射,而且是 AP 入射方式。

从表 A.5 可查得 X、γ 辐射场注量到男性眼晶状体吸收剂量转换系数 f=0.812 pGy∙cm2

用式(2)计算受照眼晶状体吸收剂量 DL

image.png

10.2.3 D.2.3 有场所监测信息

例:若进行介入操作的一个男性工作人员的操作眼晶状体受到事故照射,眼晶状体受照部位的周围剂量当量率为 500µSv/h,X 射线的平均能量为 30 keV,估算这个工作人员累计受照 10 小时后,眼晶状体吸收剂量

解:因 X 射线的平均能量为 30 keV,而且可近似地视为垂直入射,而且是 AP 入射方式。

从表 A.7 可查得 X、γ 辐射场空气比释动能到周围剂量当量的转换系数

kH*C =1.10 Sv/Gy ;

用式(6)计算这次事故辐射场的空气比释动能率;

image.png

从表 A.4 可查出空气比释动能到眼晶状体吸收剂量转换系数 Cke=1.197 mGy /mGy;

用式(5)计算受照眼晶状体吸收剂量

image.png

10.3 D.3 中子外照射眼晶状体吸收剂量估算方法举例

10.3.1 D.3.1 有个人监测信息

例:若进行 Am-241/Be 中子源操作的一个工作人员受到事故照射,受照部位 Hp(10)的监测结果为500 mSv,中子的平均能量为 4.5 MeV,估算这个工作人员受照部位的眼晶状体吸收剂量

解:中子的平均能量为 4.5 MeV,可近似地视为垂直入射,而且是 AP 入射方式。

用插值法从表 B.1 可得中子注量到眼晶状体吸收剂量转换系数 CФe=49.9 pGy∙cm2

用插值法从表 B.2 可得中子注量到个人剂量当量转换系数 CФp= 421 pSv∙cm2

用式(B.1)可计算中子个人剂量到眼晶状体吸收剂量转换系数 fpn

image.png

用式(8)可计算出眼晶状体吸收剂量 Ds

image.png

10.3.2 D.3.2 有注量监测信息

例:若进行 Am-241/Be 中子源操作的一个工作人员受到事故照射,事故期间受照部位注量的监测结果为 50×109cm-2,中子的平均能量为 4.5 MeV,估算这个工作人员受照部位的眼晶状体吸收剂量

解:中子的平均能量为 4.5 MeV,可近似地视为垂直入射,而且是 AP 入射方式。

用插值法从表 B.1 可查得中子辐射场注量到眼晶状体吸收剂量转换系数 CФe= 19.0 pGy∙cm2

用式(9)计算受照眼晶状体吸收剂量 Ds

image.png

10.3.3 D.3.3 有场所监测信息

例:若进行 Am-241/Be 中子源操作的一个工作人员受到事故照射,事故期间受照部位周围剂量当量的监测结果为 500 mSv,中子的平均能量为 4.5 MeV,估算这个工作人员受照部位的眼晶状体吸收剂量

解:因中子的平均能量为 4.5 MeV,而且可近似地视为垂直入射,而且是 AP 入射方式。

从表 B.2 中用插值法可以得到中子注量到周围剂量当量的转换系数,CФН=406.5 pSv∙cm2

参照式(12)可以计算出这种情况下事故期间受照部位注量image.png

image.png

从表 B.1 中用插值法可以得到中子注量到眼晶状体吸收剂量转换系数,CΦe=49.9 pGy∙cm2

用式(9)计算受照眼晶状体吸收剂量 DL

image.png

10.4 D.4 电子外照射眼晶状体吸收剂量估算方法举例

10.4.1 D.4.1 有注量监测信息

例:在进行 Sr-89 核素治疗时一个工作人员受到事故照射,β近似地视为垂直入射,源的活度为 3.7 GBq,工作人员受照眼晶状体离源距离为 50 cm,受照时间 1 h,估算这个工作人员受照部位的眼晶状体吸收剂量

解:由表 C.2 可查出 Sr-89β射线的平均能量为 0.5846 MeV,每次衰变发射的 β 粒子数 Fe=1.0;

用式(15)可计算此时的注量:

image.png

对Sr-89,β最大能量为0.5846 MeV,从表C.1用插值法可以得到电子辐射场注量到眼晶状体吸收剂量转换系数fze=0.0348 pGy∙cm2

用式(13)计算受照眼晶状体吸收剂量

image.png

10.4.2 D.4.2 有定向剂量当量监测信息

例:在进行 Sr-89 核素治疗时一个工作人员受到事故照射,β射线近似地视为垂直入射,在受照眼晶状体位置监测的定向剂量当量率image.png,受照时间 1 h,估算这个工作人员受照部位的眼晶状体吸收剂量

解:由表 C.2 可查出 Sr-89β 射线的平均能量为 0.5846 MeV;

参照表 C.3 用插值法可得出电子注量到定向剂量当量的转换系数 CeH≈0.375 nSv∙cm2

由于是垂直入射情况,因此,R(0.07,0º)=1 ;

用式(16)和式(14)计算受照眼晶状体处的注量:

image.png

再用式(13)计算受照眼晶状体吸收剂量

image.png

11 参考文献

[1] IAEA,General Safety Requirements,No. GSR Part 3,Radiation Protection and Safety of Radiation Sources: International Basic Safety Standards,2014

[2] ISO 15382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 Procedures for Monitoring the Dose to the Lens of the Eye, the Skin and the Extremities,International Standard,2015

[3] IAEA TECDOC No. 1731,IAEA Implications for Occupational Radiation Protection of the New Dose Limit for the Lens of the Eye,2013

[4] ICRP,The 2007 Recommenda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ICRP Publication 103. 2007

[5] ICRP 107 Nuclear Decay Data for Dosimetric Calculations, Ann. ICRP 38(3), 2008

[6] ICRP,Conversion Coefficients for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Quantities for External Radiation Exposures. ICRP Publication 116. 2010

[7] ICRP,Conversion Coefficients for Use i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against External Radiation,ICRP Publication 74. 1996

[8] ICRP. Anatomical, Physiological and Metabolic Characteristics. ICRP Publication 23. 1975

[9] ICRU. Determination of Dose Equivalents form External Radiation Sources-Part 2. ICRU Report 43. 1988

[10] ICRU. Measurement of Dose Equivalents from External Photon and Electron Radiations. ICRP Report 47. 1992

[11] ICRU, 1993b. Quantities and Units in Radiation Protection Dosimetry. ICRU Report 51. ICRU Publications: Bethesda, MC

[12] ICRU, 1998. Fundamental Quantities and Units for Ionizing Radiation. ICRU Report 60. ICRU Publications: Bethesda, MC

[13] ICRU, 2001b. Determination of Operational Dose Equivalent Quantities for Neutrons. ICRU Report 66. Journal of ICRU 1 (3)

[14] http://hps.org/publicinformation/radardecaydata.cfm

[15] 苏旭,张良安.实用辐射防护与剂量学,原子能出版社,2014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