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注

伤寒著作 清代 明代 中医学 书籍 古籍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āng hán lùn zhù

2 概述

伤寒论注》为伤寒著作[1]

3 清·柯琴编注·《伤寒论注

伤寒论注》为伤寒著作[1]。清·柯琴编注[1]。4卷[1]。书成于1669年[1]。柯氏在编注此书时,贯穿“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的思想,对《伤寒论》原文逐条逐句加以研究、校正[1]。编法上的特点是“以证为主”,如麻黄桂枝、白虎、承气汤证等,各以相关条目归纳类聚,柯氏予以阐析、注疏,条理比较清楚,并能充分发挥个人见解[1]。其以方类证的研究方法颇受后人推崇。在《伤寒论》注本中具有较大的影响[1]。刊本颇多,1956年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伤寒来苏集》排印本。现存十多种清刻本。

4 清·王丙撰·《伤寒论注

伤寒论注》为伤寒著作[1]。清·王丙[1]。6卷[1]。撰年不详[1]。王氏按《千金翼方》卷9~10所辑《伤寒论》原文,并据《脉经》参校后作为原文定本加以注释[1]。卷1~2,论太阳病各主要方剂用法;卷3~5,谈其他各经病状及治法;末卷述伤寒宜忌,发汗、吐、下后病状等内容,并附杂方[1]。本书经陆懋修校正,改名《校正王朴庄伤寒论注[1]。原刻入《世补斋医书后集》中[1]。此外,王氏于本书后复有《伤寒论附余》2卷,列述冬温温疟风温温毒湿温寒疫诸病,并附《伤寒例新注》、《读伤寒论心法》、《迥澜说》、《时节气候诀病法》各一卷,亦均经陆氏校正[1]

5 明·史闇然、清·陈亮斯均曾撰·《伤寒论注

伤寒论注》为伤寒著作[1]。明·史闇然、清·陈亮斯均曾撰《伤寒论注》,书未见[1]

6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47.

全本在线阅读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