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 2015年10月31日修订版

BY fengchuile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中枢为经穴名(Zhōngshū GV7)[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08. 。出《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王冰注。代号DU7[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6. 。属督脉[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08. 。中:中间;枢:枢纽[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08. 。穴在第十椎下,相当于脊柱中部之枢纽处,故名[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08.

标准定位

位于背部,第十、十一胸椎棘突之间[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6.

位于脊柱区,后正中线上,第十胸椎棘突下间凹陷处。伏卧取穴[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08.

取法

俯伏或俯卧,于后正中线,第十胸椎棘突下凹陷处取穴。

位于脊柱区,后正中线上,第十胸椎棘突下间凹陷处。伏卧取穴[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08.

穴位解剖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08.

布有第十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第十肋间动脉后支[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6.

中枢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十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十胸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十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功用

健脾利湿、清热止痛

有强腰补肾、和胃止痛作用[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08.

主治病症

主要用于脊背、脾胃疾患等。如腰痛脊强;胃脘痛、食欲不振、呕吐;发热、黄疸、胃炎、肝炎、胆囊炎及视力减退等[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08.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满,黄疸,腰背痛;以及肝炎,胆囊炎等[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6.

腰背疼痛,胃痛,呕吐,腹满,食欲不振,黄疸,寒热,感冒,腰背神经痛,视神经衰弱。

刺灸法

一般针尖斜向上斜刺0.5~1.0寸;可灸[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08.

向上斜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6.

斜刺0.5~1寸;可灸。

配伍

本穴配脊中、悬枢、至阳、筋缩、足三里治消化系统疾患。配脊中、命门治小儿腰以下软瘫[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08.

中枢配天突,有温阳行气,活血散瘀的作用,主治背与心相控而痛,胸闷气急。

中枢配中脘、足三里,有理气和中,散寒止痛的作用,主治腹满不欲食,胸腹冷痛。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