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Yújì LU10[中国针灸学词典]
yújì[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10[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U10[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4 经穴名·鱼际
穴位 | 鱼际 | ||
---|---|---|---|
汉语拼音 | Yuji | ||
罗马拼音 | Yuchi | ||
美国英译名 | Fish Seam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LU10 | |
日本 | P10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P10 | |
富耶氏 | |||
德国 | L10 | ||
英国 | LU10 | ||
美国 | 10 |
鱼际为经穴名(Yújì LU10)[1]。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手太阴肺经[1]。鱼际为手太阴肺经五输穴的荥穴,五行属火[1]。鱼即鱼类,际即边际,掌中屈拇肌隆起似鱼,此穴处其边,故名鱼际[1]。主治咳嗽,咳血,头痛,外感,感冒,发热,伤寒汗不出,咽炎,咽干,咽喉肿痛,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失音,肺炎,支气管炎,多汗症,鼻出血,乳腺炎,乳痈,掌中热,手腕部腱鞘病,肘挛指痛,指麻,肘挛,肩痛,腹痛食不下,呕吐,胸背痛,小儿疳积,小儿营养不良,善悲易恐,精神失常,心律失常等。
4.1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肺出于少商……溜于鱼际,鱼际者,手鱼也,为荥。
4.2 穴名解
鱼即鱼类,际即边际,掌中屈拇肌隆起似鱼,此穴处其边,故名鱼际[1]。
《说文解字》:“鱼,水虫也,象形”。《类经·经络类》:“手、足诸鱼际脉气所发者。”注:“手足掌两旁丰肉处皆谓之鱼。”际,合边之义。《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手足诸鱼际脉气所发者。”吴崑注:“凡手足黑白肉分之处,如鱼腹色际,皆曰鱼际。”此穴在手拇指本节后,掌内侧丰肉际,形如鱼腹,古称此处为鱼,或手鱼。《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云:“手太阴之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因名本穴为“鱼际”。杨上善谓:“水出井流而动也,脉出指流而上行,大指本节后象彼鱼形,故以鱼名之,赤白肉畔,故曰鱼际也。”张隐庵:“有如鱼腹,因以名之。”盖谓鱼处之边际也。杨上善曰:“腕前大节之后,状若鱼形,故曰手鱼也。”以邻近而得名。[2]
4.3 特异性
4.4 所属部位
掌[3]
4.5 定位
标准定位:鱼际在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4][5]。
鱼际的位置
4.6 取法
快速取穴:一手轻握另手手背,弯曲拇指,指尖垂直下按第1掌骨中点肉际处即是[8]。
4.7 穴位解剖
鱼际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拇短展肌、拇对掌肌、拇短屈肌。有从拇指流向头静脉的小静脉支。分布着桡神经浅支。皮肤手掌与手背皮肤移行部,由桡神经浅支和正中神经的第一掌侧总神经分布。上列诸肌除拇短屈肌深头由尺神经支配外,其他各肌则由正中神经指掌侧总神经的返支支配。
4.7.1 层次解剖
4.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正中神经皮支和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正中神经肌支、尺神经肌支和拇主要动脉分布[8]。
4.8 功效与作用
鱼际为手太阴肺经之荥穴,“荥主身热”,所以本穴具有清肺热的特点,凡外感风热、燥热伤肺,或阴虚内热、热伤肺络等所导致的病证,均可取鱼际治疗[8]。
鱼际有理气利咽作用,主治咳嗽、咯血、失音、喉痹咽干、乳痈、肘挛[8]。
4.9 主治病症
鱼际主治咳嗽,咳血,头痛,外感,感冒,发热,伤寒汗不出,咽炎,咽干,咽喉肿痛,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失音,肺炎,支气管炎,多汗症,鼻出血,乳腺炎,乳痈,掌中热,手腕部腱鞘病,肘挛指痛,指麻,肘挛,肩痛,腹痛食不下,呕吐,胸背痛,小儿疳积,小儿营养不良,善悲易恐,精神失常,心律失常等。
鱼际主治咳嗽、咳血、发热、咽喉肿痛、失音、乳痈、掌中热[8]。
鱼际主要用于外感及呼吸系疾患等:如伤寒汗不出、头痛发热、咽炎、扁桃体炎、咳嗽、咳血、肺炎、支气管炎、手腕部腱鞘病、肘挛指痛及腹痛食不下、乳痈、小儿疳积等[8]。
鱼际主治咳嗽,咯血,咽喉肿痛,发热;以及扁桃体炎,小儿营养不良等[8]。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直刺0.3~0.5寸,局部胀痛;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挑刺[8]。
4.10.2 灸法
4.11 配伍
鱼际配合谷,有宣肺清热,利咽止痛的作用,主治咳嗽,咽喉肿痛,失音。
4.12 特效按摩
每天早晚各按揉鱼际200次。按摩时用拇指指腹在鱼际处用力向下按压,并配合左右按揉,以有酸胀感为宜,可治痰热咳嗽。[8]
4.13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灵枢·热病》:热病而汗且出,及脉顺可汗者,取之鱼际、太渊、大都、太白。泻之则热去,补之则汗出。
《黄帝内经灵枢·厥病》:厥心痛,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色不变,肺心痛也,取之鱼际、太渊。
《针灸甲乙经》:寒厥及热烦心,少气不足以息,阴湿痒,腹痛不可以食饮,肘挛支满,喉中焦干渴,鱼际主之。痉,上气,鱼际主之。唾血,时寒时热,泻鱼际,补尺泽。短气心痹,悲怒逆气,怒,狂易,鱼际主之。胃逆,霍乱,鱼际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产后宜勤挤乳,不宜令汁蓄积,蓄积不去,便结不复出,恶汁于内,引热温壮结坚,牵掣痛,大渴引饮,乳急痛,手不得近,成妒乳,非痈也。急灸两手鱼际各二十七壮。断痈状也。
《针灸大成》:主酒病,恶风寒,虚热,舌上黄,身热头痛,咳嗽哕,伤寒汗不出,痹走胸背痛不得息,目眩,心烦少气,腹痛不下食,肘挛支满,喉中干燥,寒栗鼓颔,咳引尻痛,溺血呕血,心痹悲恐,乳痈。
4.14 研究进展
平喘:针刺鱼际可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有很好的平喘作用。有人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哮喘患者和正常人血浆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的浓度,发现哮喘发作患者血浆cAMP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表明哮喘的发作与血浆和肺组织中cAMP降低有关。针刺2周后,血浆cAMP含量及cAMP/cGMP的比值均较针前显著升高,两者有显著相关性,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哮鸣音消减,肺最大通气量增加。[8]
鱼际配天突、大椎、肺俞等穴治疗哮喘发作期患者有较好疗效。另有单针鱼际对哮喘而伴有口干舌燥者有良好治疗作用。
据报道,选哮喘发作期患者,配气海、关元、足三里、大椎,毫针强刺激,留针30分钟,每日1次,连续2周。测定患者针刺前后及针后2周血浆cAMP、cGMP和皮质醇含量发现,哮喘发作期患者血浆cAMP,cAMP/cGMP比值和血浆皮质醇含量较正常人低。针后即刻及针后2周,哮鸣音消减,症状改善,大部分患者血浆cAMP,cAMP/cGMP比值和血浆皮质醇含量均明显升高。说明针刺鱼际能调整环核苷酸与皮质醇的不平衡状态。又以同样的方法和穴位治疗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测定治疗前后皮质醇。针前大多数患者血浆皮质醇含量较正常人低,针后及针后2周皮质醇含量均较针前显著升高。
当诱发豚鼠哮喘后,肺脏cAMP含量和cAMP/cGMP比值较对照组显著降低,针刺鱼际穴后,肺脏cAMP含量及cAMP/cGMP比值都比非穴点和对照组显著增高。当用普鲁卡因局部封闭鱼际部位后再针刺,则肺脏cAMP和cAMP/cGMP比值明显下降。
改善肺呼吸功能:动物实验表明,针刺“鱼际”可改善肺呼吸功能,使呼吸平稳[8]。
改善因开胸而引起的纵隔摆动:针刺郄门、鱼际、太溪,可改善因开胸而引起的纵隔摆动,其效果远比肺门周围神经封闭的古老方法优越[8]。
割治鱼际对营养不良患儿发锌含量的影响:实验表明,割治鱼际后,即使在未补充相应药物(锌)的情况下,也能提高患儿体内锌(发锌)含量。说明割治鱼际可使机体通过自身调节改变对锌的吸收、利用和排泄,保持体内锌含量的稳定和提高。[8]
5 人体部位名·鱼际
鱼际为人体部位名[8]。指拇指球肌群所形成的隆起的边际[8]。相当于拇指(趾)屈肌处[8]。《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手足诸鱼际脉气所发者。”吴崑注:“凡手足黑白肉分之处,如鱼腹色际,皆曰鱼际。”
6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55.
- ^ [2]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3]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2.
-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5]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1.
-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96.
- ^ [7]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50-151.
- ^ [8]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